孩子的性格遗传了谁?是早已写在基因里,还是尚有机会被环境改写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霍姆林斯基
撰文:小花妈妈
经常有家长在我们后台留言,问关于孩子性格培养方面的问题:
孩子胆小、退缩、不合群,将来怎么融入社会呢?
父母双方都属于内向安静的,为什么孩子却是一个“暴脾气”?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随爸还是随妈?
有句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先天气质”,那父母的性格到底会不会遗传给孩子呢?后天环境的塑造与培养对性格的养成有没有关系?
会遗传的不是性格
而是“它”
在著名的关于“先天-后天之争”的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中,200多对同卵双胞胎从出生起即被分离,父母各带着一个孩子在政治、经济、文化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实验结果发现,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与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实验结果表面,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相当的大。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性格是会遗传的吗”,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回答:真的是会遗传的!一家子的脾气越来越像!
多数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基因遗传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有极大关联”,似乎表明着孩子的性格和父母遗传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会遗传的不是性格,而是“先天气质”。
之所以有人认为性格具有遗传性,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搞清楚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在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中有一个实验:对几个6个月大的宝宝,作出几组同样的刺激,宝宝们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应激反应。
有的孩子表现很快乐,有的孩子很冷静,还有的孩子露出恐惧。
节目中,科学家指出,在婴儿刚出生就具有某种倾向,这来自于遗传,也是我们个性的起点。
这种性格的起点、性格的底色,其实是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灵活度和强度,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行为特征,与神经活动的强度有关,主要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
身边一位在妇产科工作了25年的医师说,她见过的新生儿差不多破万了,发现了一个规律,九成爱哭闹的婴儿的父母肯定会有一个是急性子,而比较安静听话的婴儿家属相对而言更好沟通。这不是遗传了父母的性格,而是因为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
气质类型天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没有优劣之分。比如有的孩子生来就好动,是因为TA心理活动灵活性高,而生来安静的孩子,是因为心理活动灵活度低。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的四种气质理论,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4种类型,分别是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与胆汁质。
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气质类型来抚养和照顾宝宝,不同的气质类型,给予不同的教养方式。相关内容可以回顾我们的往期文章:《不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你将永远教不好孩子!》
气质与天俱来、难以改变,体现的是人格的生物属性,而性格体现更多的是人格的社会属性。
2
父母“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如何,基因的作用只是一个基础,并非不可逆,后天的共有环境shared environment以及个人生活经历random experience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塑造。
简单来说,性格是在一个孩子慢慢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全靠遗传来的,更依赖于每个人的成长轨迹。
至于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性格是遗传来的呢?是因为在一个人的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时期,TA的教育环境都是以家庭环境为主,父母会不断灌输自己的观念给孩子,孩子也会不断观察父母的行为方式,学习并强化它们,造成孩子遗传父母性格的错觉。
与其说孩子会遗传父母的性格,不如说是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就像这位网友所说的:渐渐养成了和妈妈一样的性格……哪有什么遗传,只不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已。
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习父母说话的样子和语气。哪怕是不喜欢的模式,也会在无形之中去“复制”,这是孩子向父母表达忠诚的方式。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我们可以决定,给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两个关键期:0-12岁是性格形成期,其实0-6岁最为关键,12-18岁是性格的定型期。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才是最终决定孩子性格走向的因素。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一家子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
父母什么脾气
孩子就什么性格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曾对遗传和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智力受母亲影响较大,而性格则受父亲影响较大,女孩比男孩要更明显一些。
好友7岁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诊断出注意力缺陷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经医生多方面研究,这种病多半是他爸爸“吓”出来的。好友的丈夫工作压力大,平时在家就像是一个行走的炸药包,经常对儿子劈头盖脸地一顿骂。
虽然实验告诉我们智商看妈,性格看爸,但相信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好脾气对孩子、甚至是对一个家来说,也同样重要。有一对脾气温和、爱称赞子女的父母亲,养育出的孩子会更自信、更阳光。
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这种创伤可能需要一辈子去治愈。
富裕家庭的Bobby,养父母作为医生和律师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从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用正向方式,教育指导孩子成长。Bobby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温和、待人和善。
蓝领家庭的David,开杂货铺的养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高,但成年后的David依旧积极向上,这要归功于他的养父巴布拉。巴布拉是3位养父中最风趣幽默的,他十分喜欢孩子,花了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中产家庭的Eddy,作为高校教师的养父非常保守,总是制定军事化的规矩。从小到大,Eddy都与他缺少沟通。在如此严苛残酷的家庭教育下,活泼的Eddy渐渐变得很情绪化,高压教育最终让Eddy变成了低自尊的性格,躁郁症让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站在三胞胎五十多岁的人生节点往回看,我们可以发现,先天的基因,只是一个人命运和人格的起点,最后真正决定人一生轨迹的,是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
遗传因素固然无法磨灭,但决定孩子最终性格和未来的,一定是来自家庭的熏陶、来自父母的脾气、来自家庭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