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淋巴增生症

一、疾病概述

X一连锁淋巴增生症( X-I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XLP)是一种罕见的、常常是致死性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于1975年由Purtilo等首次报道[1]

该综合征的发病常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患儿在感染EBV前通常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免疫异常,只有在感染EB病毒后,触发了免疫缺陷的机制,才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没有EB病毒感染的证据,而表现出XLP的各种临床表型[2]。虽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是大多数XLP患者有3个共同的表现:爆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ulmina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FIM)/嗜血淋巴组织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Iymphohistiocytosis,HLH)、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淋巴瘤以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其他较少见的表现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炎、淋巴样肉芽肿病等[3,4]

目前,XLP归为免疫失调性疾病,已经确定两个致病基因,根据致病基因将其区分为两个临床表型:XLP1和XLP2。XLP1是第1个发现的,由SH2D1A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q25 - 26,编码蛋白为淋巴信号活化分子(signaling I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SLAM)相关蛋白(SLAM associated protein,SAP),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XLP的基因突变,大约可见于60%的XLP患者[5]。XLP2是由编码蛋白分子X-连锁凋亡抑制剂( X-Iinked inhibitor-of-apoptosis,XIAP)的基因突变所致,是2006年发现的与XLP相关的分子缺陷[6]。XLP1与XLP2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但又各有特点。

据统计,XLP发病率在白种人群为1~3/100万[7],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有可能误诊为其他与该病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等,所以实际数字可能要超过该值。由于我国尚未开展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尚不能对此病的发病率做出准确估计。目前中国大陆共报道19例XLP患儿,本中心2016年报道了5例患儿并对中国XLP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许多与国外的不同之处,对于了解中国人群XLP患儿特点有重要意义[8]。该病预后不良,70%的XLP患者在10岁之前死亡,极少有患者能活过40岁。

二、临床特征

1.XLPI

XLP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型,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FIM/HLH,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和淋巴瘤,其他较少见的临床表现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炎和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等[9](见表1)。

(1) FIM/HLH:FIM是XLP1最严重并且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EB病毒感染有关,大约可见于60%的XLP1患者,有统计,其发病中位年龄是3岁(0.5~40岁),EB病毒感染后的平均存活时间是1~2个月。其病死率约为90%,有报道其中位生存年龄是4岁(范围0.5~40岁)。肝衰竭所导致的肝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或肺出血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FIM的症状和体征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相似的表现,如发热、疲劳、乏力、咽喉肿痛,淋巴结及肝脾大,部分患者出现脑膜脑炎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肝功能障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并且可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

90%的FIM患者出现病毒相关性HLH表现,以在不同组织中(骨髓、肝脏、淋巴结)大量出现高度激活的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为特征,其病程的进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最初是轻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2~3周后出现大量激活的吞噬了红细胞的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最后出现淋巴样浸润、同时伴有坏死和出血。HLH在XLP1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在部分XLP患者,HLH可能是唯一的表现[10]

(2)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大约可见于30%的XLP1患者,EB病毒感染不是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主要的触发因素,在EB病毒感染之前,患者也可出现免疫球蛋白降低。本表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有些患者可出现IgM的升高[11]

(3)淋巴增生性疾病和淋巴瘤:其发病率与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类似,可并发有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和(或)FIM,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在EBV+或EBV-的患者中分别是5岁(范围2~19岁)或8岁(范围3~33岁)。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较低,大约为35%。中位生存年龄取决于EBV的感染情况,EBV+ 的患者预后较差,为6岁(范围2~32岁),EBV - 的患者为17岁(范围4~39岁)。有资料表明,对于携带有XLP1缺陷基因的患者,其发展为淋巴瘤的风险大约是正常人的200倍。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淋巴瘤绝大部分都位于淋巴结外部位,约有75%原发于回盲区,其他常见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病理研究显示90%的淋巴瘤为B细胞来源。只有很少一部分为T细胞来源。虽然EB病毒感染是XLP1患者发展成淋巴瘤的高危因素,但最近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淋巴瘤患者在其发展成

淋巴瘤之前,没有EB病毒感染的证据。这说明,如同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EB病毒感染不是XLP1患者发展成淋巴瘤的先决条件[10,11]

(4)较少见的临床表现:其他较少见的临床表现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约3%),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单纯红细胞障碍性贫血;血管炎(约3%),可发生于肺、皮肤和脑部等多个脏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等(约3%)。

2.XLP2

XLP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非EBV诱发的HLH、脾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消化道表现,如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等(见表2)[12,13]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致死性的EBV感染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或其他病毒诱发的HLH、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或淋巴瘤及炎症性肠病等,XLP的初步诊断应该不难。在病史询问时,应围绕以下方面:①感染病史:扁桃体炎、肺炎、脑炎、中耳炎和反复腹泻;②虫咬后反复皮疹病史;③生长发育史:反复感染导致的生长发育迟滞是XLP常见表现;④家族史:家族中尤其是母亲一方是否有早期夭折患儿,包括患儿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患儿外祖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

2.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健康情况:如贫血、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感染部位的体征外,还应注意出血点、皮疹、淋巴结和肝脾大情况。

3.实验室检查

(1)免疫功能: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是XLP患儿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亚群多无特异性。外周血iNK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可区分XLP1和XLP2,XLPliNKT细胞缺如,而XLP2iNKT细胞数目正常或轻度减少[14]

(2) EBV相关:EBV相关抗体阳性或DNA扩增阳性,部分患儿可出现CD4/CD8降低。

(3) HLH相关: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高三酰甘油脂血症、铁蛋白升高、血浆IL - 2rα升高及骨髓涂片可见嗜血细胞。

(4)流式细胞术检测SAP蛋白或XIAP蛋白:目前通过检测T或NK细胞表面SAP蛋白或XIAP蛋白已经成为快速诊断XLP的方法之一[15]

4.基因诊断

(1) XLP基因检测:对于临床表现典型且流式细胞术检测SAP或XIAP明显降低或缺如的患儿,可直接行SH2D1A基因或XIAP基因检测。

(2)基因panel筛查:对于临床高度怀疑XLP的患儿,可通过建立基因panel(包括上述2种基因及需要鉴别的基因)的方法,筛查相关基因。

(3)高通量测序: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可建立全PID套餐,并可发现某些通路上新的基因,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我院已开展该项目检测,通过该技术,发现许多新型XLP突变类型。

泛美免疫缺陷学组和欧洲免疫缺陷学会在1999年推荐的诊断标准如下[16]

①明确诊断标准:SH2D1A基因突变的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致死性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疾病。

②疑似诊断标准:急性EB病毒感染后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免疫缺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疾病,其母系的表兄、舅舅或侄子在急性EB病毒感染后也有过相似的诊断。

③可能诊断标准:急性EB病毒感染后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免疫缺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疾病。

四、鉴别诊断

1.普通可变型免疫缺陷病( CVID)

一般2岁以后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实验室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外周血B细胞存在。CVID容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瘤,单从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较困难,需流式细胞术或基因进行鉴别。

2.其他导致HLH的疾病

包括家族性HLH及其他导致HLH的疾病,临床表现与XLP非常相似,流式细胞术或基因检测方可资鉴别。

3.Chediak-Higashi综合征

除了严重的免疫缺陷外,可表现为局部白化病,轻度出血倾向,该疾病由LYST基因突变所致,与XLP的鉴别点为该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存在巨大外泌小体,皮肤活检可见黑素体,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ITK缺陷

表现为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胸腔和心包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及免疫球蛋白减低、淋巴瘤及其他非特异性表现,临床表现与XLP非常难以鉴别,流式细胞术检测SAP/XIAP蛋白及基因检测可鉴别。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1)针对HLH的治疗:在发生HLH时,证实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免疫抑制剂、α- IFN和γ- IFN效果并不理想。VP - 16在XLP患者可以诱导FIM、VAH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另外,英夫利昔单抗可清除EBV感染的B细胞。

(2) IVIG:定期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虽然可以预防XLP患者发生反复的感染,但是并不能预防其他临床表型的发生。

(3)淋巴瘤的治疗:规则的化疗有助于淋巴瘤的短期缓解,但是也并不能防止它发展为XLP的其他表型。

2.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到目前为止,HSCT是唯一能治愈XLP的方法,成功率接近80%[17]。HSCT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HSCT时的年龄、移植前的感染情况及移植前是否发生HLH[18],所以要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移植治疗是必要措施。

六、典型病例

患儿,男,3岁11个月,浙江省义乌市人,因“反复感染3年余”就诊。患儿出生后42天患“肺炎”1次,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8个月起接种麻疹疫苗后患儿麻疹,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抗体产生,之后反复发生“中耳炎”,每年1~2次,抗感染治疗可好转。3岁时,出现反复咳嗽,伴间断发热,持续1个月,予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拟“肺炎”收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否认产伤窒息史,母孕期体健,否认服药史及放射线照射史,患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童。患儿出生后湿疹明显,但1岁后自行好转。8个月时因“血小板减少”住院,给予IVIG和中药治疗后痊愈,但此后食用鸡蛋和虾后出现皮肤“出血点”;3岁后发作两次“高热惊厥”,治疗后好转;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曾于3个月时行疝气手术。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患儿一姨表兄2岁6个月时因“暴发性EBV感染”死亡;患儿母亲一姨表兄2岁时因“败血症”死亡;患儿母亲一舅舅13岁时因“脚部感染”死亡(见图1)。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反应可,气稍促,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颈部可扪及肿大淋巴结,1 cm×2 cm,质地软,可活动,咽红,扁桃体不大,两肺可及中粗湿哕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力,腹部隆,肝脏肋下5 cm,剑突下3 cm,脾脏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可及,四肢暖,CRT<2 s,神经系统阴性。

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

EBV- DNA 1.95 X 105 copies

肝功能总蛋白(TP):82.5 g/L,白蛋白(ALB):40.0 g/L,球蛋白(GLB): 42.5 g/L ↑,总胆红素(TBIL):4.7 μmmol/L,直接胆红素(DBIL): 4.1 μmmol/L, ALT: 25 U/L,AST: 96 U/L ↑,血尿素

氮(BUN): 7.16 mmol/L.血肌酐(crea):48.6 μmmol/L,乳酸脱氢酶(LDH): 1114 U/L ↑,肌酸激酶(CK):81 U/L,钙:2.43 mmol/L,磷:0.49 mmol/L ↓,甘油三酯(TG):0.24 mmol/L ↓,胆固醇:0. 61 mmol/L。

细胞因子水平:human IL -2:4.8 pg/mL ↑,human IL -4:4.9 pg/mL ↑,human IL -6:36.6 pg/mL ↑,human IL - 10: 236.9 pg/mL ↑,human TNF: 3.6 pg/mL,human IFN -γ:3 191.1 pg/mL ↑。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1.82 g/L ↓,IgA:3.67 g/L ↑,IgM:1.39 glL,补体C3:0.98 g/L,C4:0.21 g/L,总免疫球蛋白E:44.9 IU/mL。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3+ 56.86%、CD3+ CD4+ 36. 14%、CD3+ CD8+ 18. 34%、CD3+ CD4+

CD3+ CD8+比值1. 97,NK 2.05%、CD19 31.3%。

患儿入院后予强力阿莫仙+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并出现气促和呼吸困难,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胸部CT扫描显示大片实变影,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美平)、伏立康唑、SMZ抗感染,IVIG、白蛋白输注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热平第3天,患儿再次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9℃,伴抽搐1次,脑脊液检查显示病毒性脑炎,并迅速进展,患儿病情仍迅速加重,抢救无效死亡。最终经基因证实患儿为

SH2D1A基因2号外显子大片段缺失

(0)

相关推荐

  • BLOOD新文: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常见方案、结局和预后因素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一个独特亚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以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第二大亚型.AITL的中位年龄 ...

  • 新生儿免疫性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定义: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等)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继发性免疫 ...

  •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十八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一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二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三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四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五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六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 ...

  • 20210222周一早交班: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病情播报 患儿,男,9岁2月,主因"反复感染3年余"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年余开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耳炎以及脓疱疹等.查体:下颌部皮肤可见脓疱疹,咽后壁有一针尖 ...

  • 可治性罕见病—儿童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一.疾病概述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消化道蛋白丢失性疾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小肠淋巴管阻塞扩张,使富含蛋白质.淋巴细胞.脂肪的淋 ...

  • 可治性罕见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一.疾病描述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pseudohypoparathyroidism,PHP)包含了一组临床多样化的遗传性疾病,患者虽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 ...

  • 可治性罕见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一.疾病概述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一组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途径中酶缺陷引起的疾病,又称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 ...

  • 可治性罕见病—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

    一.疾病概述 炎症性肠病(l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为遗传易感宿主对共生或致病微生物免疫反应失调所致,表现为消化道慢性炎症,可见于任何年龄'1].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

  • 可治性罕见病—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

    一.疾病概述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 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或称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 Myositis ossificans p ...

  • 可治性罕见病—石骨症

    一.疾病概述 石骨症叉称大理石骨.原发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笔样骨.是一种少见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本病特征性表现为破骨细胞不能发挥骨吸收及骨重塑作用,引起广泛的骨质硬化,重者髓腔封闭,造成 ...

  • 可治性罕见病—高 IgE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高IgE综合征(hyper IgE syndrome,HIES)又称Job综合征,由Davis等于1966年首次报道[1].HIES是一组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 ...

  • 可治性罕见病—原发性红斑肢痛症

    一.疾病概述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rimary erythromelalgia,PE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发病率分别为1.11100 000[1],其中多见于 ...

  • 可治性罕见病—囊性纤维化

    一.疾病概述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一种侵犯多种脏器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黏液腺增生.分泌液黏稠等.临床上最常影响呼吸道,也有胰脏.肠道.肝脏.肾脏 ...

  • 可治性罕见病—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a1一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 -1 - Antitrypsin Deficiency,AATD)是一种以血清al一抗胰蛋白酶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慢性肺脏和(或)肝脏疾病,极少数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