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宁可死,也不会向虚无投降

我靠写作为生。

有人对我说:像你这样写是不行的啊,你没有生活!我虽然长相一般,加上烟抽得多,觉睡得少,脸色也不大好看。但若说我已是个死尸,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人既没有死,怎么就没生活了呢?笔者过着知识分子的生活,如果说这种生活就叫做“没有”,则带有过时的意识形态气味——要知道,现在知识分子也有幸成为劳动人民之一种了。

当然,我也可以不这样咬文嚼字,这样就可以泛泛地谈到什么样的生活叫做“有”,什么样的生活叫做“无”;换句话说,哪种生活是生活,哪种生活不叫生活。众所周知,有些作家常要跑到边远、偏僻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这话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有些死人经常诈尸——我老婆也做过这样的事,因为她是社会学家,所以就不叫体验生活或者诈尸,而是叫做实地调查——fieldwork。她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做这件事,我却没有。

有一次,我老婆到一个南方小山村调查,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去调查时,当地人正给自己修坟,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把附近的山头都修满了椅子坟。因为这种坟异常的难看,当地的景色也异常的难看,好像一颗瘌痢头。但当地人陷在这个套里,也就丧失了审美观。村里人觉得她还不错,就劝她也修一座——当然要她出些钱。但她没有修,堂堂一个社会学家,下去一个月,就在村里修了个椅子坟,这会是个大丑闻。这个村里的“文化”,或者叫做“规范”,是有些特异性的。从总体来说,可以说存在着一种集体的“生活”。但若说到属于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村里每个成年人惦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情:给自己修座椅子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件。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们也说不出。

笔者曾在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知道有种东西叫做“norm”,可以译作“规范”,是指那些约定俗成,大家必须遵从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能起一些好作用,但有时也相当丑恶。人应该遵从所在社会的norm,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除了遵从norm,还该不该干点别的,这就是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norm很坏,就如纳粹德国或者“文革”初的中国,人在其中循规蹈矩地过了一世,谁都知道不可取。但也存在了这样的可能,就是经过某些人的努力,建立了无懈可击的norm,人是不是只剩遵从一件事可干了呢?假如回答是肯定的,就难免让我联想到笼养的鸡和圈养的猪。我想任何一个农场主都会觉得自己猪场里的norm对猪来说是最好的——每只猪除了吃什么都不做,把自己养肥。这种最好的norm当然也包括这些不幸的动物必须在屠场里结束生命,……但我猜测有些猪会觉得自己活得很没劲。

我老婆又在城里做一项研究,调查妇女的感情与性。有些女同志除了自己曾遵守norm就说不出什么,仿佛自己的婚姻是一片虚无。但也有些妇女完全不是这样,她们有自己的故事——爱情中每个事件,在这些故事里都有特别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姐妹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到岁数了,找合适的对象结婚,过正常的性生活”和“爱上某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当然,假如你说,性爱只是生活的一隅,不是全体,我无条件地同意。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的性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我总觉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

现在可以说到我自己。

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而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

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文字丨选自《王小波文集·第四卷》,王小波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0)

相关推荐

  • 有时我们连那只猪都不如

    有时我们连那只猪都不如 ▷菩提之恶花 我没有感冒牛,这点不得不承认,至少目前,最想与之和解的就是感冒,而不是什么庸常的当下,愤青感慨,鼻子估计塞的更厉害了.就像每次鲁迅先生诞辰,总有人叫嚣,也有人怀念 ...

  • 王小波: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做一个忠于自己,诚实地生活的人 文/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中国当 ...

  • 锤下王小波

    遗忘总会来到.今天是王小波的忌日,没有人说起他.这是一次锤击.他作为王二灵魂附体的作家,海派美女陈清扬唯一的朋友,网上居然一片沉寂.那些宣称"王小波门下走狗"的读者现在可能老了,曾 ...

  • 猪年,做一头幸福的猪

    曾和好友玩笑:如果有来生,可以做选择,我宁愿做一头猪.吃了睡,睡了吃,饱了晒晒太阳,然后安静地等待圆满的时刻,简简单单,挺好的! 呵呵呵,当时惹得大伙好一阵嬉笑. 2019猪年,今晚,翻阅着一篇篇关于 ...

  • “教父”王小波死前煎熬又痛苦?他的弟弟更惨,43岁被黑人割颈

    1997年4月11日,年仅44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而猝死于家中.彻底结束之前,他曾遭受没日没夜的痛苦,尽管是最喜爱的写作也无法消除身体之痛. 当时,他还只是文坛中的边缘人物,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品,甚至去 ...

  • 王小波:45岁撞墙而亡,无一同行出席葬礼,死后被捧上神坛

    万象谈历史关注2021-04-18 11:20大图模式提起王小波,很多人都会想起王朔,能让王朔称赞的作家很少,他算一个.在王朔销声匿迹的那几年,王小波横空出世,人们都说他把王朔给"盖&quo ...

  • 性描写太露骨,小说被无情驳回,临死没卖完的书,王小波死后火了

    说起王小波,在中国近当代作家中,绝对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人怀念. 他当过电影编剧.编过程序.教过课,还写过小说,是个实打实的"多面手". 然而,这么全能的一位作 ...

  • 王小波: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王小波的语言犀利,思想敏锐有趣,对待生活总是深刻洞察之外加上调侃和黑色幽默,这种在西方被称为荒诞派的文学表达,这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里充分体现了出来. 1 先说他年轻时脑子里的不俗想法: 天色微微向晚,天 ...

  • 王小波:深夜发病撞墙而死,葬礼无一作家送行,如今他被捧成神

    来源:天涯论坛 王小波和当时的御用作家们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另类作家.他是一个怪才,是一个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这自然也就招来同行们的嫉妒.所以,王小波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作家前去吊唁,但他的光芒 ...

  • 写了20年“黄色小说”的王小波: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名声大噪

    "生前籍籍无名,生后却名满天下."这句话用来形容王小波或许再合适不过了.在后人眼里,王小波是一个写了二十年"黄色小说",却在四十五岁年轻的时候,一头撞死亡故,葬 ...

  • 王小波:深夜发病撞墙而死,葬礼无一作家送行

    来源:天涯论坛 王小波和当时的御用作家们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另类作家.他是一个怪才,是一个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这自然也就招来同行们的嫉妒.所以,王小波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作家前去吊唁,但他的光芒 ...

  • 王小波:深夜发病挣扎而死,葬礼无一作家送行

    关于王小波去世的一段旧事. 王小波和当时的御用作家们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另类作家.他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这自然也就招来同行们的嫉妒.所以,王小波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作家前去吊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