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端午未投江,龙舟起源船棺葬

屈原端午未投江,龙舟起源船棺葬笔者不久前撰文《屈原本是巴族人,楚辞得益巴人歌》(2003年5月10日),随后即发表在人民网、光明网、国学网、新浪网、北青网、剑宏评论等多家BBS上,该文从12个方面论证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巴族巫祝家庭。
其中第5条指出,民间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源于屈原采用的是巴人的船棺水葬(此外还有船棺土葬、船棺悬葬)。内容如下:“关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许多人都想当然以为是屈原抱着石头自己跳入汨罗江里自尽。笔者则相信,这是楚人对屈原采用船棺葬的误传(古代巫教认为自杀者属于凶死,变成孤魂野鬼,不吉,通常不会这样做)。众所周知,船棺葬是巴人的文化特点,当初是将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船棺水葬,类似埃及人的太阳船,寓意死者升天),以后才改为埋入地下(船棺土葬)或放到山崖(船棺悬葬)。至于划龙舟竞渡,原本也是在追船棺,而不是追溺水人。”
也就是说,该文首次明确指出(宋代曾有人怀疑过屈原自杀身亡的说法):屈原有可能不是自溺身亡,而是正常寿终。不过,由于当时重点是在论述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因此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屈原是否投水自尽”问题的探讨。众所周知,屈原生平有许多谜,其中之一是“生之谜”,其中之二是“死之谜”。既然笔者已经重新解读了屈原的“生之谜”,现在就该重新解读屈原的“死之谜”了。
1 、屈原在作品中虽然多处提及“赴江湘之流”,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要自溺,更多的是表示决心的文学修辞。
2 、尽管屈原曾经有过自溺的念头,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就实施了自尽行为。
屈原在《惜往日》中写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对此,论者多认为这是屈原最后的作品,创作时间离他自沉汨罗江不会太久(参阅《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著)。问题是,此文创作地点是在沅水、湘江之间某地的“玄渊”(黑水潭),位于今日湖南省的中西部;而相传屈原投水自尽的地点是在汨罗江,位于湖南省的东北,两者并非一处,而且屈原所到时间亦有前后之别。
据此可知,《惜往日》应写于屈原流放(或流浪,或旅游)在沅湘一带时,当时屈原情绪非常低落,因而萌生了投水自尽的念头,甚至准备“不毕辞而赴渊”。但是,屈原不仅创作完成流传下来了《惜往日》,而且写得很有条理,说明他的生活并没有混乱,也没有立即结束(当时的载体是竹简,需要一条一条写,然后编成卷;如果要想流传开来,则还需要有人誊写多份,或者有人听到屈原朗诵作品后再传诵给他人)。
3 、关于屈原《怀沙》一文的标题,有人认为“怀沙”是怀念长沙的意思,但是文中只有“汩徂南土”、“进路北次”、“浩浩沅湘”,并无“长沙”的地名。
有人认为是怀抱沙石而自沉的意思,写于自沉汨罗江之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
《怀沙》里写有“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论者或以为这些话表明屈原将欲自尽。其实,仔细分析这些话,实际上并无自尽之意,而是在说要坦然面对死亡,无论是欢乐与忧愁,都会随着死亡而去。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将此文命名曰“怀沙”?笔者认为,“怀沙”是屈原在临终前选择的一种葬仪方式,即船棺水葬;为防止尸体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它的随葬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礼(如果任凭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尸体将暴露在外)。事实上,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实际上乃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选择船棺葬,既是民族传统,可象征返回故里天国,又可避免被盗墓。
4 、屈原自述自己的人生学习榜样是彭咸,《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抽思》“指彭咸以为仪”,《思美人》“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究竟是何许人也?
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但是,王逸所说的彭咸其人,以及投水死谏其君的故事,未见于任何其它早于王逸之前的古籍,颇让人怀疑其人其事乃王逸根据屈原投水传闻而逆推出来的。例如,林庚先生在《彭咸是谁》一文中,就认为彭咸具有治世之才和隐者的双重身份。
其实,屈原所说的彭咸,并非一定是一个名叫彭咸的人,也可以是某两个人的合称,例如巫彭、巫咸的合称,或者彭铿(彭祖)、巫咸的合称,类似老彭是老聃、彭祖的合称一样(《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巫彭,《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六巫之一,《大荒西经》灵山十巫之一,《世本》云:“巫彭作医”,系古代著名的巫医。
巫咸,《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路史·后纪三》称神农使巫咸主筮,《世本》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外国图》称“昔殷帝太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之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记有:“帝太戊(大戊、天戊),雍己弟。用伊陟(伊尹子)、巫咸治国政,殷复兴。巫咸传为用筮占卜的始创者。”
彭铿,即彭祖,颛顼后裔陆终生子六人,其中就有彭祖和季连(楚民族直系祖先)。《列仙传》称彭祖一直活到殷代,为殷大夫,善导引食气,以长寿著称。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我国徐州一带以彭祖为餐饮业的祖师,相传彭祖为帝尧的厨师,被封于彭城(即今徐州)。
根据巫彭、巫咸、彭祖的生平或职业特征、爱好,可知无论彭咸是指巫彭和巫咸,还是指彭祖和巫咸,他们都不曾、而且也不会投水自尽的(对比之下,彭咸更可能系巫彭、巫咸的合称,因两者的名称结构相同、身份职业相同,巫者出身的屈原以他们为人生榜样乃顺理成章之事)。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以彭咸为榜样呢?这是因为,屈原本名灵均,出身巫者家族(巫职是世袭的,这就是巫咸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原因所在),他的故乡秭归正是灵山(即今日巫山)十巫所在地(三峡),因此屈原以古代著名巫者(兼有宗教家、政治家、医生、学者的身份和职能)为学习榜样,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进一步说,巫咸既是杰出的巫师,又曾经参与政事并有所成,完全与屈原的出身和人生抱负相符。据此可知,以彭咸为人生楷模的屈原,同样是不会采取投水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实上,屈原写《离骚》时,尚充满着许多期待,毫无轻生的念头,却在《离骚》中两次表示自己要以彭咸为榜样,显然屈原眼里的彭咸并非以投水死谏而著称。
5 、屈原在作品中明确反对用投水自尽的方式去谏昏君。《悲回风》曰:“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意思是像申徒狄那样背负重石投水自尽又有什么作用呢?申徒狄的故事见《楚辞全译》引《庄子》:“申徒狄谏纣不听,负石自沉于河。”事实上,自杀属于凶死,其魂魄将成为孤魂野鬼,难以招魂,相当不吉,屈原作为巫者出身对此有着深刻了解并非常忌讳的。
6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未见于屈原的学生或晚辈宋玉的作品《九辩》、景差的作品《大招》(著作权有争议)中,也未见于楚国史书中。
7 、晚于屈原的无名氏所作《楚辞·渔父》记有屈原的话:“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但是,《渔父》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以屈原生平遭际创作的系列独幕剧之一,不能用来证明屈原确实投水自尽。
8 、首先记述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学者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在《吊屈原》一文中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获知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情节的。此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亦采纳其说“(屈原)於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 、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学者认真地分析民间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传闻是否属实,而历代论者在未曾论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就纷纷推论其自尽的原因,或谓殉国,或谓洁身,或谓殉道,或谓尸谏,或谓回归母体,还有人猜测屈原是被赐死或被谋杀而投入水中的,显然这些观点存在着先天不足(参阅《屈原悬案揭秘》一书,屈小强著)。
10 、屈原在作品中反复表白自己“故重著以自明”,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必要选择投水自尽。这是因为,屈原在被放逐的生存环境中,已经生活了许多年,没有理由再选择一个突然的自尽行为,而且这种投水自尽行为也不能够起到表白自己的作用。此外,流放的生活,使屈原摆脱了官场的险恶和紧张的心情,这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屈原能够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表明他有着相应的经济来源)。
11 、屈原热爱生活,志向远大,追求长寿。《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作品里自称“年既老”,可以表明他年事已高。与此同时,屈原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作为巫者出身,他当然也有着相当的医药保健知识,因此他的身体应当是保养得不错的(屈原喜欢佩戴香草,这有益于驱蚊虫和健身)。
12 、事实上,屈原是高寿而终。屈原的出生年代,众说不一,大体在公元前353年~前335年之间,笔者暂取郭沫若的公元前340年说(实际上更可能的应是公元前343年)。屈原的去世年代亦众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78年,亦即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屈原因绝望而投水自尽(时年62岁)。
但是,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表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9年后,亦即公元前269年;它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屈原晚年的作品,诗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乃垂暮之言。也就是说,如果屈原死于写《哀郢》的那一年,他至少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如果屈原写完《哀郢》后又活了几年,那么他的寿命恐怕在孔孟之间(孔子73岁,孟子84岁)。
13 、屈原在作品中虽然不断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心情,但是他已经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阶段,而是升华到“体验痛苦”的层次。一般来说,承受痛苦会严重摧毁人的身心健康并使人绝望,而体验痛苦则是一种心态的超脱,或者说是在把“痛苦”当成了体验和研究的对象。
14 、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4个问题,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历史事件,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拥有这种胸襟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15 、为什么民间会产生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出于对屈原的景仰和同情,相信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的。另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对屈原的特殊葬仪产生了误会而形成的。事实上,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靠近江西省的地方,当地百姓对巴人的船棺水葬原本毫无所知;因此,当地人见到屈原死后使用的船棺葬时,便误传为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
16 、为什么绝大多数学者也相信屈原是投水自尽的?一是屈原曾经在作品中流露过投水自尽的念头。二是王逸对“彭咸”的注释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三是许多学者都因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忽略了理性的全面的分析。四是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巴族的船棺葬习俗,并忽略了屈原故里是古代巴族聚居地,以及屈原本名灵均、出身于巴族巫师家庭的情况。五是人云亦云。
17 、屈原故乡秭归的龙舟竞渡,至今仍然传唱着古老的《招魂龙船歌》。与此同时,江西一些没有条件进行龙舟竞渡的地方,每年端午节,百姓要抬着龙船登高游街市,号称“迎鬼船”。凡此种种,均表明龙舟竞渡的本意是追赶船棺,即为船棺送葬。船棺葬是巴族特有的习俗,近年在重庆地区(古代巴国都城所在地)多有出土。根据已出土的船棺来看(最大的长18米),船棺系由整木削凿成船形(利用火烤焦木头,可以很快挖出船形),内可置棺椁,其象征意义与埃及太阳船相似,寓意死者经船去往天堂并获得再生(古人认为太阳西落后,要经过地下水路,才能重新回到东方,并再次升起)。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屈原是高寿自然而终,由于他出身巴族,采用的是船棺水葬(其它的方式还有船棺土葬、船棺悬葬),被楚国当地百姓误传为是自沉汨罗江而死。事实上,屈原坚持民族葬仪,在汨罗江实施船棺葬,使他的去世产生了某种轰动效应,有利于传播他的主张、理想和作品,同时也把龙舟竞渡的文化风俗传遍了大江南北。

补注:本文主要内容已被收入《屈原诗歌图解》一书(收入古今画家所绘插图242幅,2003年8月28日脱稿,待出版)。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Z58-5600 重构(王红旗)2003年5曰18日
附件:《屈原诗歌图解》(待出版)自序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中国的诗歌绚丽多彩,在2300年前中国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站在高峰之巅的是屈原,屈原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篇《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九章》。
华夏大地,楚民楚风,哺育了屈原;战国风云,国运兴衰,激励着屈原;世风流变,昏君弄臣,抛弃了屈原;时空隧道,滔滔汨罗,接纳了屈原;赤子之心,才子之情,化作了不朽的诗篇。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老子创作了命题式哲学著作,孔子创作了语录体政论著作,庄子创作了文学寓言式哲学著作,孟子创作了对话论述式社会政治著作,而墨子则创立了“为万民兴利除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团体。对比之下,屈原屈子创作出了楚辞这种新文体,问天问地问历史,心声心意寄衷情。
楚辞源于楚地古老的民间祭神歌舞。屈原的伟大贡献在于,他首先用传情传神之笔,对楚地民间祭神歌舞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并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九歌》、《招魂》等长篇文学诗歌著作。与此同时,屈原首次用楚辞这种文体,深入细腻地抒发了个人的感情。在此之前,中国的诗歌,多为短篇,而且大多数只有一些相对比较单纯的感情流露。事实上,我们在屈原的诗篇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颗正直的心在顽强地跳动着,它在斥责世道的浑浊,它在倾诉着爱国的衷肠和不被世人理解的哀怨,那时而激越的诵唱,时而婉转的吟歌,穿透云雾,回荡大地,每每令读者潸然泪下。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诗人宋玉、唐勒、景差,也用楚辞文体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到了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等学者、诗人、文学家,继续用楚辞文体创作出大量诗篇,他们的作品被后人汇编成《楚辞》一书(有多种汇编本),流传至今。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楚辞使用的古代语言文字,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已经不能顺畅地阅读和欣赏。当人们在农历五月端午,包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已经不能用楚辞的原样来歌唱了;当人们在创作新的歌舞时,本应可以从楚辞中吸吮浓郁芬芳奇丽的乳汁,但是往往却被语言文字的障碍所隔绝。
有鉴于此,1996年,我们合作将《楚辞》翻译成白话文诗歌,命名为《楚辞传情》,取其“楚辞传情,情系真善美”之意。
2003年初,我们在《楚辞传情》的基础上,参考《四库馆补绘萧氏离骚图》一书,决定重新撰写绘制一部图文并茂的《屈原诗歌图解》。为了适应读者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和需要,本书主要选择屈原的著作,以及与屈原同时代的宋玉等人的著作,并通过插图画面对上述作品的内容进行直观的解读。
《四库馆补绘萧氏离骚图》的“上谕”称:“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萧云从《离骚图》一册,盖踵李公麟《九歌图》意,而分章摘句续为全图。博考前经,义存规鉴,颇合古人左图右书之意。但今书中所存各图已缺略不全,又如荪荃兰蕙以喻君子,寄意遥深,云从本未为图,自应一并绘入,以彰称物芳,著於《古今图书集成》内,采取补入。南书房翰林等,逐一考订,将应补者酌定藁本。令门应兆仿照李公麟《九歌图》笔意补行绘画,以臻完善。书仍旧贯,新补者各注明录旨简端即以当序。钦此。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奉。”
其中,萧云从所绘64幅插图分别为:《九歌》9幅,《天问》54幅,《卜居》、《渔父》合绘图1幅。根据乾隆上谕门应兆增补绘制的91幅插图分别为:《离骚》32幅,《九章》9幅,《远游》5幅,《招魂》13幅,《大招》7幅,《九辩》9幅和香草图16幅。萧云从与门应兆共为《楚辞》绘制插图155幅。
由于萧云从、门应兆在《四库馆补绘萧氏离骚图》一书所绘的插图,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一是没有能够充分表现出《楚辞》的内容场景,二是对某些《楚辞》内容表现得不够准确。为此,画家孙晓琴女士,又根据《楚辞》的内容,以及王红旗对《楚辞》的解读,重新创作出插图34幅。此外,根据萧云从、门应兆原绘插图改绘成新的插图12幅,根据《帝鉴图说》插图改绘成新的插图3幅,对萧云从、门应兆所绘插图补充画面内容的插图有8幅。
需要说明的是,门应兆绘《招魂》“北方之害”图,由于与《大招》所绘相同内容图重复,因此被撤下,并由孙晓琴重绘。此外,萧云从所绘《天问》的“该秉季德”图、“薄暮雷电”图,与《天问》内容不符,为保留原图,故将其归入补遗图。
综上所述,本书共计有插图194幅,它们分别是:离骚图43幅,九歌图13幅,招魂图14幅,天问图65幅,九章图17幅,卜居渔父图3幅,大招图7幅,九辩图9幅,远游图5幅,香草图16幅,补遗图2幅。
与此同时,作者对屈原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活动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对屈原的作品分别撰写了赏析文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例如,屈原出身于楚国少数民族的巴族,屈原高寿而终,屈原的葬仪采取了巴族古老的船棺水葬,屈原所有传世作品的创作时间表,等等。
事实上,本书给读者提供了“认识一个新的屈原”的机会。这是因为,根据本书的解读,屈原虽然是抒写悲情的文学高手,但是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悲观呻吟的人,而是一个机智、乐观、正气浩然的人,他在与楚怀王、楚顷襄王的交往、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既坚持人生原则,又不乏机智、勇敢和自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该是何等的圣洁神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该是何等的执著!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该是何等的独领风骚!
屈原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后来人,是为序。

(0)

相关推荐

  • 辛丑“端午诗会”绝句选评

    屈子的榜样(中华通韵) 周文彰 又闻万户粽飘香,思绪腾空到汨江. 一部离骚千古颂,独唯意义著诗章. 于2021年6月13日早晨从家里到首都机场的出租车上. 英子点评: 此绝的题目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屈 ...

  • 每日背诗 | 汨罗遇风

    重温那些年 我们一同背诗的时光 背诗 复习 09.13 2021 09.12 每日背诗 | 阴雨 09.11 每日背诗 | 易阳早发 09.10 每日背诗 | 送人东游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唐代] 南 ...

  • 中国诗歌报会员作品||游海诗选(101)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游海,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现居珠海.1982年应征入伍.1992年南下广东.在< 解放军报>.&l ...

  • 【英子点评】第51辑:辛丑“端午诗会”律诗选评

    辛丑"端午诗会"律诗选评 屈  原 包德珍 在朝未负一身才,只恨清风总不来. 楚国昏王冤狱殁,秦兵白起破城开. 不怜几洒匡言苦,更悔无闻媚术哀. 投到江心回首望,云烟已锁故乡台. ...

  • 杂谈|屈原,别投江

    作者/李景春 又到端午节,年年端午忆屈原.屈原何许人,想必尽人皆知,本不打算赘述,可是看到粽子,屈原的影像挥之不去,由不得不说几句,以便亲友沟通. 屈原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q ...

  • 当年屈原为何要投江?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解析

    当年屈原为何要投江?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解析 言史知今 发布时间: 2018-08-0916:47 当年屈原为何要投江?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解析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农历寅月寅日. 生于硝烟弥漫的乱 ...

  • 屈原为什么绝望投江?只因楚国700年来的光荣与梦想被白起破灭了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为黄帝之孙.高阳之孙为重黎.吴回, 兄弟二人相继任帝喾火正.吴回有孙六人,季连最幼,芈姓,即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 ...

  • 关于端午的起源,你不会只知道屈原投江吧?

    首先预祝各位端午快乐! 端午是华人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从汉.魏以来就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又传播到亚洲的多个国家,如越南.朝鲜.韩国.日本. 端午中的"午",原本应为数字&quo ...

  • 端午赛龙舟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竟已出现,根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刚刚过去,想必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小长假.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甚至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端午节背后的文化意义,杂糅了多 ...

  • 屈原传说|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兼论屈原"易服救主"的可能性 摘要:从汨罗龙舟最早的记载来看,大多数源于楚水军打捞屈原,有着强烈的军事味道,目前自杀式沉江殉国之说,不能完美解读屈 ...

  •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 ...

  • 屈原投江前发生的9件事,件件揪心,不愧为几千年的爱国典范

    明天就是我国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说到端午节,如今我们的年轻一代都只知道什么吃粽子.划龙舟.插菖蒲.挂艾蒿,对历史文化稍微了解一些的可能还知道关于端午节的一些来历,大致与我国古代的一位诗人有关,这位诗人 ...

  • 【榜上诗家】金永波||龙舟飞竞夺标锦,香粽投江祭屈平。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金永波:男,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普通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首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自21世纪以来有1000余首诗词在各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