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生活感悟系列(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主要教育著作有《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等。主要音频课程《孙云晓36堂家庭教育通识课》《孙云晓:9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48集)已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
孙云晓生活感悟875

我读报快慢悬殊,一堆报纸十几分钟浏览完毕,选出来的报纸却要逐字逐句细品。例如《北京晚报》的《他们为孩子拾起诗的彩贝》一文,其中引用的儿童诗尤为精彩。如朱尔所写:”你问我出生前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再如朵朵写道:“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这样奇思妙想的诗句,恐怕大诗人也难以写出来,而童心纯真的孩子却能即兴吟之,因为他们毫无功利之念,全凭兴之所至自由表达。赞同诗人王小妮之论:“别鼓励孩子通过写诗获取什么,它不可能是一份职业。”

孙云晓生活感悟876

怎么发现和成就儿童的诗意?父母的细心引导是关键。诗人蓝蓝是双胞胎女儿之母,一天晚上她关灯时,两岁的女儿胡若羽哭着说:我沒有了,妈妈,我没有了。妈妈赶紧开灯,女儿笑了,拍着手说:我又回来了。等孩子上学后,妈妈讲述这件趣事,鼓励孩子试着写成诗。于是,孩子轻松地写出第一首诗:妈妈把灯拉灭了,我去哪儿了?我找不到我了,我不见了,呜呜!妈妈把灯拉亮了,哈哈,我又回来了!这样的诗是典型的儿童视角和儿童语言,稍不留神,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孙云晓生活感悟877

人不能忘记来路,更不能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包括他们。昨晚在青岛家乡,与45年前的老领导、已经八旬的张瑞臣(前排中)和黄爱萍(后排左二)、柳美欣(后排右一)等同事聚会,酒未饮人先醉。习惯了叫小黄小柳,她们笑呵呵地告诉我,自己已是68岁的奶奶了!1975年,年仅20岁的我担任青岛四方区团委副书记(张瑞臣为书记)兼区少先队总辅导员,1976年去招远县毕郭镇担任知识青年带队干部,1977年去工厂担任工作队长(后排左一王秀婷为副队长)。那时并没有多高的水平,唯有勤奋好学的习惯受益终身。那时我采写一位青年人物的文章,可以说是我第一篇较为接近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历练,我有幸于1978年调入中央团校学习,并开始居京42年的生活。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归功于勤奋好学之习惯,而首先感恩家乡的厚爱与奠基。正可谓:老友千般好,新春一壶酒。海阔忆往昔,天高乐悠悠。

编辑:秦远晴(愚公),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自育自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南阳市家教委理事长,南阳市首届百优校长,河南省优秀教研员。

学术顾问

魏书生     钱梦龙      赵忠心

罗崇敏     张志勇      孙云晓

唐云增     聂振弢      周同宾

总策划     秦远晴(愚公)

主     编    陈   曦

摄影编辑   张殿举

第57期(总第253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