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行业渗透,互联网医院进入发展快车道「图」
一、互联网医院项目落地
医疗资源在我国长期存在地域与时间分布不均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仅7.7%的三甲医院就承担了接近一半的门诊量,特别是基层医疗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庞大的门诊需求。而且从挂号到治疗之间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耗费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初诊、检查、确诊到治疗的全流程,而即便一次就诊就可以完成所有流程的普通病人,也难免遭遇“候诊2小时、看病5分钟”的低效率以及“检查、缴费、药品/治疗缴费、取药”等多次排队带来的痛苦,另外,慢病患者的续方也需要患者定期去医院完成,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2015年,为了解决基层地区和贫困地区看病困难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2015年12月7号,桐乡市政府、微医、桐乡第四人民医院参与启动全国首个乌镇互联网医院。标志着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式进入项目落地阶段。
我国各级医院数量及诊疗人次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互联网医院包括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都需要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对于以实体医院为主题的互联网医院而言,一般是通过医院自建平台/第三方机构提供平台支持,把部分医生搬到网上,进行网上问诊服务;而对于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模式来说主要是在当地挂靠某家实体医院为主。
互联网医院经营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2018-2019年间各地纷纷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特别是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当中,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卫健委数据,截至到 2020年4月底当前三级医院数量2800家,特别在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线上化进程加速,行业有望在202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
目前互联网医疗只能提供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服务以及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初诊是严格禁止的。互联网医院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可以极大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医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的院外恢复状况以及给予健康指导,实现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另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结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与药企之间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医+药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病情个性化调整用药方案,在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领域实现居民健康管理以及实时问诊服务。2019年我国各领域互联网医疗用户总规模达到4500万人次,其中挂号问诊的人数最多,达2700万人次,另外健康管理服务人数也超过1000万人次。
2018-2019年互联网医疗各领域用户规模(千万)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实现互联网医院真正落地的重要技术前提在于医疗信息化,主要体现在院内信息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区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即HIS阶段、CIS阶段和互联互通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仍然处于CIS建设阶段,主要支持电子病历,医疗影像,化验系统等多种功能,未来医疗IT还将进入智能化阶段,从信息化到智能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等,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不到50%的三级医院能够应用电子病历技术,互联网互通成熟度只有19.61%,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互联网医院进一步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9年国内医院进行相关信息化认证或评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