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的真伪性

  傅抱石在画人物画时,明显学古法铁线描、兰叶描以及高古游丝描等之类不同,他化工整细致为写意飞动的线条,并运用破锋飞白手法,看似潦草荒率,但与人物的神韵及内容相符合。这些飞动的线条与他山水画中的皴法风格相近,画面统一和谐,线条飘逸古朴,豪放而隽秀,冷峻而典雅,成就与山水相伯仲间。

  日前,国画大师傅抱石个人作品中最 大尺幅的《雨花台颂》,在2006年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620万元成 交,创下单幅国画拍卖最 高纪录。值得回味的是,10年前,傅抱石的《丽人行》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成 交,创造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最 高价,并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十年一轮回,此次傅抱石画作再创新高,无疑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动机”。

  傅抱石擅长创作人物画,他的人物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潇洒入神的效果。傅抱石的人物画,大概分为两类:历史人物与典故、以文学名著或诗句为题材的人物画。傅抱石所画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胸怀坦荡,具有崇高人格的大人物。傅抱石的人物造像,在表现心境与共鸣上成就最 大,其中,屈原像与九歌题材的作品,是傅抱石最 好的人物画。张大千对傅抱石的人物画很是欣赏,称他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千年未有之新画风。

  抱石皴,即以皮纸破笔描绘山水,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傅抱石先生在总结前人“皴法”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抱石皴”,其源泉在于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也成为他“打破笔墨约束的第 一法门”。“抱石皴”把水、墨、设色三者密切结合,泼墨挥洒,变化多姿,工写并用,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气呵成。在用笔上,大胆打破传统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一变传统笔线的中锋、侧锋或中侧并用以表现骨法运笔的观念,而运用“散锋笔法”突破成法藩篱。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美协江苏分会主 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美协江苏分会主 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 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20世纪40年代,对于傅抱石而言,是其短暂艺术生命中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傅抱石,不仅在学术的研究和探索中完善了个人的美术理论体系,而且积极地将其付诸实践,创作了一大批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他的独树一帜的绘画技法,就是在这期间逐渐创立并得到了完善。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 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 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3] ”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 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 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