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丨七星岗那个协和里

关于重庆的过去/现在/未来

你可以在这里讲述

这是一个储存记忆的空间

也是一个共享记忆的场所

欢迎投稿至邮箱sgltougao@126.com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22个故事

七星岗那个协和里

作者:张蔓

在每个城市,街道、地名大多都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像北京的“弄”多,广州的“里”多,咱重庆城“巷”也多。

偏偏在七星岗归元寺的坡坡旁边,有两个巷子沾了洋气,出了个“协和里”。这解放前留下的老式大院,跟老广也沾不上什么边,何故为“里”?而这“协和”又是由何而来?谁也道不明白。

协和里是V字形建筑,V字的尖上便是大门。三米多高的圆形拱门配着铁条加固的黑漆大门。大门上一如民国建筑,有着两个大大的金属叩门环。只是那大门从来没真正意义上关闭过,铁条和叩门环早已锈迹斑斑,留下两扇油漆斑驳的门扇依旧威风不减。

七星岗协和里步行街,欧阳桦绘

大门外的门庭上,有一块三米见方的泥雕匾,四周青砖雕篆,刻着精巧而细致的水波纹边。泥雕中间,“协和里”三字以泥鳅背的形式、楷体的面貌镶嵌其中,行云流水,似颜筋柳骨,显得古朴、庄重、大方。随着年代久远,无人打扫,落下一层灰尘,远远望去,更如浮雕。

大门里的门厅,二十多平米的地上,八十厘正方的青石板以斜花式样铺就,经过几十年的足底打磨,石板光滑如镜,似乎无需打扫就能保持清洁。

门厅里天花板高悬,“V”字的两臂舒展开来,那是协和里的两条主巷道。在炎热的夏天,两巷道的穿堂风悠悠自来,再来几盆清水冲刷,这就成了得天独厚的纳凉场所。无怪乎门厅总有各种躺椅依序摆放,白天有人喝茶聊天,夜晚全是纳凉休息。一些晚归的女孩子们到此,一路悬着的心也会悄悄平静下来。

七星岗协和里步行街,欧阳桦绘

在协和里两条巷道上,排列着九个独立精致的小院。每个小院都按计划经济的规则,分配给各行业系统职工使用,于是不同系统工作的父母带来了各自性格的孩子们。

这俩巷子长长的,却宽不过三米,相对于各小院都有的那方院坝,大人小孩都称它为“长坝子”。大门外的路灯,喜欢伸长着它的脖子向长坝子打探。那束昏黄的光芒总把人影拉得长长的,且越走越长,人还在坝子中间,身影已拖到坝子尾上。要是不经意间举手投足,那一米长的手影、两尺高的脚影会让不谙世事的孩子吓的惊叫唤。

作者供图

不过,这也方便了那些婆婆妈妈们,以此来恐吓不肯睡觉的孩子。直到这批娃娃在上小学期间,无论是“逮猫”,还是夜间乘凉,只要有谁提起“红爪爪来了”“三斤大脚板”,大家仍心有余悸,手心出汗。

长坝子也不长,不到二十米,也是一方方青石板铺成。石缝间偶尔长出一颗小草,很快就会被那些男孩子的滑轮车、铁环碾掉。唯有苔藓生命顽强,给石缝镶上绿色花边,方便了女孩子们跳“修房子”游戏。

偶尔墙角路过一只小蜗牛,便会有一堆小脑袋聚拢围观。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那可是个稀罕物。望着半天挪动一下,却不肯伸出头来的蜗牛,孩子们都为它唱歌助力:“山螺蛳,快出来,有人偷你的金钢材……”常有急性子的男孩,等不到蜗牛爬上墙,气不过一脚踩了它,那女孩子的眼泪瞬间就会下来。吵吵闹闹间,一代人就长大起来。

七星岗协和里银行住宅区,欧阳桦绘

重庆的冬日里,天空总阴着张脸。虽说是没下雨,湿漉漉的空气,老是让人打不起精神来。若是逢到个好日头,碰巧是星期天,楼上楼下的孩子会乐的大呼小叫。

稍大些的女孩会忙着帮妈妈打水洗铺盖。大木盆放在自己家门口,有的门前实在摆不开的,索性挪到坝子里来。妈妈搓,女儿揉,男子汉们提水、打水,在水龙头和老虎灶之间穿梭往来。

五颜六色的的床单、被面,在楼前院里用竹竿晾起来,层层叠叠,如办展销。凡是翻动处,常有一张笑脸露出,旋即又不见了,像是银幕上的镜头展现。

七号院的陆家小妹爱唱歌,也调皮地在这层层叠叠中放歌,只要她曼妙的歌声在其中响起来,大人便会慌不迭地招呼:“小心,别把竹竿弄下来了!”她们只担心一上午洗洗刷刷的功夫白费了,孩子们则不,在层层叠叠中你躲我藏,女孩子偶尔唱几句“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男孩子却喜欢来一段“鬼子进村”的搞怪音乐,那雄赳赳、气昂昂的模仿还真有点惟妙惟肖。

还有那些小顽童的恶作剧,手握一小圆镜,对着院里楼外的来人晃眼睛,等别人找来时,早躲在不知哪个角落偷偷地傻笑呢。

孩子们在长大,各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那年头没什么追星,但各自心里的偶像也是有的。九号院的吴家俩大哥哥,刘家俩大姐姐,似乎成了小一圈孩子的榜样:“吴家哥哥考上了好学校,好佩服!”“吴哥哥参军了。”看起来好帅!“刘姐姐好漂亮,好温和!”心里想着,不知道几年后能否像她那样。

其实,这都是盼望长大的信号。在协和里这样一个孩子聚集的成长地,从小学样,榜样就在身旁。真怀念当年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的发小。

邻里之间也相当熟悉,如有客人找来,家家都能说的清楚走哪个门,拐哪个弯,上哪个楼,第几个门。要是哪家有喜事,吃两颗糖,送上几句吉祥话。谁都说得出别家大人的名号,谁都清楚别家孩子的脾气。

2018年协和里部分发小相聚,作者供图

多年后重返协和里,这里离大街不远,下车后,几步路就到家。到家后,立刻离开了城市喧嚣,安静如田园人家,或许因有那一份古老。这里的房屋都没改造过,居民们都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密。房顶的晒台,顶上的角楼,都利用了起来。一楼照旧的阴暗,顶楼照旧的裂缝。门上、窗上,搭竹帘的,遮雨布的,搭凉棚的。

一进长坝子,却再不是旧模样。当初离开时的小树苗,已成绿荫层叠的大树。老的住户都搬走了,新来的都不认识。唯有七号院的陆伯伯,九十多岁高龄还镇守老宅。一番交谈,他说不认识我,提及小名,也还记得当年梳小辫那爱笑的小姑娘。

陆伯伯随手递上一节甘蔗,咬一口思绪万千,万般感想。果然还是这里甘蔗的水分最滋润,糖分最浓厚,甜味最悠长。(完)

坐在树下的陆伯伯,作者供图

时光里官方微信视频号已开通

我们会通过更多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丰富的内容

(0)

相关推荐

  • 戴祯祥:我的三次大难不死

           我的三次大难不死            文/戴祯祥 自打记事到现在年近七旬,三灾八难也经历了一些,其记忆犹新的,有三次:                 一.祝融之灾       是19 ...

  • 文学看台890 | 林进挺坐看长长的巷道依次亮灯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夏天的诗意[组章] ·林进挺 夏天的颜色 极目望去,那一片一片的绿,正是我最幸福的往事. 多么干净的颜色,涂抹在水面上.摇晃夏天里的清凉. 高远的天空下面,我看见数只白 ...

  • 最美记忆是古巷

    作者:周铁钧 我的故乡是一座清隽明媚.静美如画的小城,我童年时光是在小城古巷里度过的.记忆中的古巷,像出乡入城人肩上的扁担,光洁亮丽.如将故乡喻做美丽的湖泊,古巷便是粼粼溪流:倘若把故乡拟比恬适的散文 ...

  • 故城时光 丨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一段日子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 图源网络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1个故事 迎接重庆解放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日子 口述:王远富 记录:廖明理 我因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在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里的花园坝

    储奇门车渡码头 作者:欧阳桦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里的花园坝 作者:恽宏世 渝中半岛的储奇门码头,也许就没有储奇门有名气了.借码头之地营造的花园坝,当然更没有多少人知晓了.可是,对我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作者:罗辑 我60年代末生在江北老城,住在美丽安静的江北公园,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快乐童年.虽然1980年全家搬迁,但江北老城的一草一木.彼人彼事仍然时 ...

  • 故城时光 丨 解放碑忆旧(上篇)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84个故事 解放碑忆旧(上篇) 作者:嘉陵渔樵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重庆,定重庆为陪都.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渝中区的邹容路与民权路.民族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原名 ...

  • 故城时光 丨 老城澡堂子的记忆

    作者:蔺诗鹏 笔者注: 这篇随笔小文,从我们老城居民当年的生活细节入手,勾起我们那些记忆深处的点滴和怀想.还有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父子亲情却是那么的温暖,都是我的真情流露,相信也能勾起读者对老城 ...

  • 故城时光 丨 弹子石老街的回忆

    作者:时光里的读者们 时光君注: 这是推文<脱口秀 | 趣谈重庆大街小巷之弹子石老街>的一次有趣延伸,我们从留言区里挑选了三位粉丝的精彩留言,希望让弹子石老街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些一个个 ...

  • 故城时光 丨都市的烟囱 曾经的辉煌

    作者:曹进 题记: 留意城市的花开花落,才会活得心如止水.胸如大海. 乘公交车路过江北南桥寺,看见在林立的高楼间矗立着一个砖造的.带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的红色烟囱,与这一带的风景有一点不同.而且, ...

  • 故城时光 丨三百梯的回忆与感怀

    作者:曹进 重庆是山城,自然是离不开坡坡坎坎的,歌乐山的三百梯就是留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它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地理位置,在我眼里,它是更能展现出重庆人的一种豁达.乐观,不惧山高路远.不畏坡高路陡的 ...

  • 故城时光丨​忆巫山(上)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97个故事 忆巫山(上) 作者:邵红峰 作者简介: 邵红峰,男,72岁.自由撰稿人,曾是重庆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南岸作协会员.擅长写作长江三峡史话文章. 时光君注:本文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