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众所周知,刘备永安托孤时有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严。
李严少年时候就以才干著称,原是刘璋手下,在刘备入川的关键时期,转投刘备,为刘备收川立有功劳。此后,官运亨通,从裨将军,升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刘备病逝前做到了辅汉将军。
辅汉将军是杂号将军,但刘备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辅汉”这个称号的特别意义和刘备的厚望可以体现。
当时,久随刘备,功劳很大,还是大舅子的糜竺,官位叫做“安汉将军”。
李严很有能力,汉中战役时,马秦、高胜反叛,占领郪,部队发展到几万人,公然侵犯资中县,李严率领五千人平定,斩杀了马秦、高胜,关键时刻帮刘备稳定住了后方。
越嶲郡高定围攻新道县,也被李严打跑。(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
李严的文治较之武力也不遑多让,在犍为太守任上,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后与诸葛亮,刘巴,法正,伊籍联合制定了《蜀科》,这是蜀汉立国的基本法,李严作为制定者之一,文略可知。因而称李严“文武双全”绝不夸张。
公元222年,刘备夷陵战败,许多文臣武将战死,李严被召唤到永安,拜尚书令,升迁速度堪称坐火箭,一夜之间由地方市长,变成了内阁成员。
223年,刘备病逝,更是成为托孤重臣,蜀汉第二号人物。
政治家有两种:一种是做事,另一种做官。前一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算是典型。第二种,李严当仁不让。
李严做官,只有一个目的,为自己捞实惠,为达目的,各种手段,代价,都是不怎么在意的。李严性情孤傲,难以共事,陈震称其“腹中有鳞甲”,翻译成白话就是一肚子坏水。这差不多众人皆知的秘密,乡民有谚,“难可狎,李鳞甲”。在犍为太守任上,基建工程,成绩斐然,在捞政绩的同时,也没忘了大盖房舍,满足私欲。他手下的副手杨洪,为此与他发生矛盾,气的辞职而去。李严都督江州时,与部下王冲不和,王冲害怕报复,吓得直接降了魏。公元226年,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丞相府自然也搬到了汉中。为了伐魏,诸葛亮拟调李严进驻汉中,同掌国政。李严多般推脱,诸葛亮只好作罢。李严又趁势提出,将五个郡设为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在李严看来,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领益州牧,李严做巴州刺史,很公平嘛。这属于公然向政府要官要权,诸葛亮理所当然的拒绝了。李严随即写信给诸葛亮,建议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汉末历史,曾经受“九锡”的人是董卓,曹操;“进爵称王”的,只有曹操,曹丕二人。李严的用心,差不多算是昭然若揭,甚至说糊涂愚蠢了,理所当然的被诸葛亮回信驳斥。也亏了诸葛亮是君子,颇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也亏得李严顾命大臣身份,换了别的领导人,这么严重的政治错误,早被撤职,甚至砍了脑袋了。这里我不得不为诸葛亮辩白,他两次主动邀请李严前往汉中丞相府任职,诚意满满,哪里有半点“排挤”的意思?认为“排挤”的朋友,能否从任何正规史书中找到一条可靠证据?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汉中危急!诸葛亮调李严由江州率两万军队前往汉中,增强防务。在这国家面临入侵的紧要关头,李严没有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反而散步流言,说司马懿设置好了官属来诱降他。这种公然宣称与敌国大员有勾结的行为,几乎就是作死了。在任何朝代,实行紧急措施,免官、逮捕或者砍脑袋都说得过去。当然,李严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官,诸葛亮也秒懂,为了大局,任命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奏其子李丰继任李严的江州都督职位。要官成功的李严这才兴高采烈的领军前往汉中,此时的李严改名为李平。抵达汉中的李严被诸葛亮任命为中都护,负责丞相府管理事务,相当于副丞相。第二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李严就成了汉中的“代理丞相”。当然,这位代理丞相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前线的诸葛亮大军运送军粮。有人称,李严总是在北伐中担任最艰苦的运粮任务,并作为诸葛亮打压李严的证据。我不得不特此澄清,李严负责军粮运送,仅此一次。从诸葛亮的布置来看,也肯定不是打压。军粮是北伐大军的命脉,自己在前方征战,却把自己的命脉操纵在被自己打压过的官员手上,重犯关羽用人不当失荆州的错误,以诸葛亮的政治水平和谨慎的风格来看,断无可能。诸葛亮与李严合作很愉快,但一切都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大雨冲毁了道路,也许是修复困难,也许是没能力修复,反正汉中有粮食,就是运不到前线。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直接向诸葛亮汇报,由诸葛亮组织人员修复,另调可靠人员运送军粮就是。性情孤傲的李严岂会因这种小事向诸葛亮低头?这岂不是承认自己无能,堂堂蜀汉第二号人物,居然连个小小的军粮都送不好,何以服人?此前已经多次触碰红线的李严,再出昏招,宣称军粮不足,建议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同意了。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传》
李严精明强干,只是被个人利益一时蒙蔽了双眼,他很快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诸葛亮大军返回后,又诈作惊奇,“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不久又上书诡辩为“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这样的表演实在拙劣,李严也受到应有的处罚,被贬为庶人。此前,很多大臣都抱怨诸葛亮对李严太宽厚,诸葛亮多年纵容李严,终于酿成恶果。
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羣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李严传》
诸葛亮李严之争,是蜀汉最大的一次政治斗争。失势的李严,已经成了案板上的肉,只能任由诸葛亮宰割。但诸葛亮没有杀李严,仅仅是流放,甚至连他的儿子李丰,也仍旧担任江州都督,镇守一方。诸葛亮依法治国,罪不及家人的理念品行,足以让人惊叹。在历朝历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也留下了一份难得的温情。联想到曹操,曹丕政治斗争中的杀人无数,司马氏排挤政敌的腥风血雨。司马懿与曹爽之争,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只在兵权,不会伤害曹爽性命,事后却果断灭了曹爽三族,将厚黑学发挥到了极致。担任保人的名将陈泰,深愧曹爽,直接郁闷死了(真的死了,高平陵之变不久就抑郁而终)。诸葛亮的政治品行,显得那么可贵又高尚。公元234年,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已经是庶人身份的李严痛哭流涕,他知道,以诸葛亮的大公无私,如果活着,还有可能重新启用他。诸葛亮逝世,蜀汉再也不可能有诸葛亮这种肚量的政治家,他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了。(平常兾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能够得到政敌流泪怀念,古代史上的政治家成千成万,有几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