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筷子遇上刀叉,擦出滋味的火花!
民以食为天,吃的不是菜,都是文化。
今天与你一起从中西方饮食差异的角度,来看一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筷子 VS 刀叉
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
1)中国——素食
中国文化源于农耕文化,所以我们的饮食也是以素食为主,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食是平常食物,荤菜只有在节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有”菜食“之说。筷子也代表着中庸,圆润。
2)西方——肉食
西方文化来源于游牧文化,是一种杀伐文明,所以能看见西方人吃饭仍然主要使用刀和叉。刀叉文化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的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所以西方人的食物以肉类和乳类为主。
圆桌 VS 方桌
1)中国——团圆
从传统上来说,中国人吃饭用的圆桌,”圆“象征着”团圆“。美味佳肴放在一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聚餐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强调整体,弱化个体的文化特征,是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体现。
2)西方——个性
西方人吃饭采取的分餐制,即便坐在一桌,也是每人面前一套餐具,先将自己要吃的食物分拣到自己的盘中,大家互不交叉,用餐时也不会相互敬酒、劝菜这些,这是西方人强调独立、尊重个性的体现。
以人为本 VS 以食为本
1)中国——天人合一
中国以人为本,重视个人,重视主观感觉。在中国人看来,我们吃下东西,会在身体中产生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种种变化,还会入不同的经络,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食物。
2)西方——天人相分
西方以食物为本,重视客观分析,解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西方人看来,食物是由蛋白质、维生素、水等成分构成,只要营养成分配比得当,吃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
这里举个例子,中国古人常吃烤鸭而很少吃烤鸡,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认为,鸡肉性温,吃了易上火,如果是炸或者烤的话,会增强鸡肉的火性,容易火上加火,所以老祖宗鸡常炖着吃,以此平衡鸡肉的火性。
而鸭肉性凉,不能炖了,炖着吃就更加寒凉了,这时就烤一下,增强一点火性,以此就能达到平衡。但是老鸭和小鸭又不一样,老鸭和鸡肉一样,性温,就可以炖了,于是就有了老鸭汤。
中国菜 VS 西方菜
1)中国——味道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必须经过精心的烹制才能享用,所以中国菜肴以熟、热为主,对于味道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为了实现味道的最佳,采用煎炸炖煮等各种烹饪手段,不惜牺牲餐品的营养价值。
2)西方——营养
西方人对于菜肴的功能定位是充饥,故而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多是生、冷食物,在加工处理菜肴时,必须保持菜品原来的营养价值不流失,食用后能够给人体提供必须的养分和能量。
这体现出西方人注重实际,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理性,中国人感性的特质。
中国人文 VS 西方人文
1)中国——含蓄包容
中国面食往往皮包着馅,我们就拿包子或者饺子举例,给你一个包子,你很难猜出来是什么馅的。表示含蓄、包容。
2)西方——开放竞争
西方往往是馅在外面,我们经常吃的披萨,就是一块饼,上面各种馅都露在外面。汉堡也是类似,各种馅一眼就知道要吃的是什么。讲究开放、竞争。
大道至简
中国文化的特点
当然,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中西方应该彼此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更加要有足够强的民族文化自信。
圣贤妈妈
当圣贤妈妈,育吉祥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