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清代名医创巧方,很多中风半身不遂的获救了
今天为你说上一病,依旧是人人关注、人人畏惧的中风。
人为什么会中风?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的根源,在于脑血管病变。这是现代解剖医学的发现,对全人类有着重大的贡献。
可是,在此之前,祖国传统医学为了搞清事实真相,可真真废了不少力气。其中,我们要重点说的,就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王生于1768年,卒于1831年,早年习武,20岁的时候从医。它天生有一股轴劲儿,最喜欢看凌迟、砍头等酷刑,用以仔细观察人体结构。它还是一医学理论的革新家,对许多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思辨,并大胆提出自己见解。故这王清任,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更像是一位侠客,一位愤青。当然,他是有所作为、为后世所敬仰的愤青。其中,最让这位愤青受不了的,就是他在治疗中风时候的屡屡败绩。原来,有一段时间,王清任治疗中风的效果很不好。用他的话说,就是“辗转踌躇,几至束手”。为什么呢?因为他严格按照前人对中风的认识来治疗。这些前人的认识,包括以风论治,以火论治,以痰论治,等等等等,虽然都有道理,但应用的时候却总有“投药枉效”的时候。所以,王清任一度懊恼、沮丧。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不是古人说得不对?是不是需要我重新创立一种治疗理念呢”?
王清任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想到了,就必须要做,而且一做到底。
后来,王清任就根据《灵枢》里面的相关论述,提出了气虚血淤所致中风的理念。
什么是气虚血瘀所致中风呢?很简单:患者由于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行,脉络肌肉因此失养,于是就形成了偏枯、中风之状。时候,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流口水、小便频甚至小编不禁,舌暗淡,舌苔白而脉缓。
看官,要说这王清任,也是真够大胆的。要知道,这气虚血瘀所致中风,是前人从来没考虑和论述过的。与之相近,顶多是“气滞血瘀”。故王清任其实是在赌。他堵自己的理论,必然能让中风而半身不遂的人重新恢复。他在跟前人赌,也是跟自己赌。
但令人高兴的是,王清任赌赢了。他根据这个理论所创立的著名方剂补阳还五汤,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中风有太好的治疗作用。王清任一世之英名,因它而辉耀千古。
什么是补阳还五汤呢?您随便翻开一本中医学著作,都会见到它的身影。组方很简单——
黄芪120g,当归6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七味药,仅此而已。水煎服。临证常随症加减。
首先咱得说说,它为什么叫做补阳还五汤。在王清任看来,人的元气本来有十分,中风患者身体里少了五分,故就生病了。如今,咱们用药把另外五分阳气还上,故就叫做补阳还五汤。
它是怎么“补阳还五汤”的呢?这里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黄芪。黄芪是中医里面补气的排头兵。说到补气,医家十有八九会想到它。它归肺、脾经。而且,这里的黄芪用得特别重,达到120g。为什么?因为王清任认准了一个道理——中风者,多气虚而不能行血于脉管。所以化解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补气。
但是,只补气还不够,我么也得捎带着活血化瘀。这样才能把阻痹的经络重新濡养、打开。所以,在黄芪的基础上,原方配了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和红花这些活血化瘀之品。最后,配上一个地龙,通经活络,配合黄芪令元气周行全身。如此一来,疾病可以得到治疗。
王清任创制此方,十分得意,写进了倾注其一生心血而成的《医林改错》。《医林改错》刊行于1830年。此后的第二年,王清任离开人世。他是带着笑、昂着头走的。因为关于中风这件事,他真的“赌”赢了。
为什么说他赌“赢”了?因为这方子确实好用。后世医家发现,不但是缺血性别脑中风,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冠心病、血管性痴呆、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高脂血症、腰椎管狭窄、椎动脉型颈椎病、耳鸣、雷诺氏病等等等,只要症属气虚血瘀的,一般都可以用它来加减治疗。以至于这补阳还五汤,被写进了中医学的教科书,作为经典向后学传授了。
当然,它也并非万能。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流口水、小便频甚至小编不禁,舌暗淡,舌苔白而脉缓的人,才能用。如果一个中风患者,脸红脖子粗、喘粗气、痰鸣不已,那是万万不能用的。
人们常说,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的确,有的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突然病倒了,然而,在众多疾病中,突然发作并导致一病不起的,非中风莫属。而中风这种疾病,大多属于突发,而且疾病发作迅速,如果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如果不好好治疗,可能后半生只能躺在病床或者轮椅上了,所以,这种疾病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
所谓中风,最主要的症状主要是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而中风的出现,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抢救,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中风患者救治成功后,后遗症依然需要继续治疗。
而对于中医以及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一奇特的配方,虽只有七味药,但全方的用药却十分奇妙,奇妙的是方中用了120g黄芪,而其他6味药仅仅22.5g,差不多就是黄芪的一个零头,这可是中医组方里极其独特的。一方面体现了“重剂起沉疴”的经方霸气,另一方面又体现“轻可去实”的时方绝妙。说到这里,已有人猜到了这个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的“瘫痪论”里,全方由“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等7味药组成。主要用于中风,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对此,王清任对补阳还五汤的兼证进行了加减,比如初得半身不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防风一钱,服用四五剂之后可以去掉防风;如果患者害怕使用大剂量黄芪,可以先用一二两,以后逐渐加到四两,到微微有效时,每天服用两剂,这不就是八两了吗?两剂服用五六天,之后每天仍然只服用一剂。如果病了两三个月,以前的医生用了太多的寒凉药,可以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太多,可以加党参四五钱。如果服用此方中风病愈之后,依然药不能停,或隔三五天服用一剂,或者七八天服用一剂,要是停药可能将来会得气厥之证。
那么,这个补阳还五汤为何会有这般功力呢?且看其中的配伍奥秘。全方以黄芪为君药,补益元气,起到“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的作用;以当归尾为臣药,主要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当归尾活血通络却不伤血分;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佐药,这四味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核心力量,是活血化瘀的不可多得的组合;地龙在很多医家解释的是佐药,但据地龙的作用,其实它既是佐药(通经活络),又是使药(熄风止痉)。
补阳还五汤对于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偏瘫)的作用可以说是被后世医家广为运用,已经是中风类疾病的标杆式经典名方。不仅如此,补阳还五汤用来调理脑萎缩,也有独特的效果,不过还需要加上一些其他辅助药,比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又比如远志、菖蒲化痰开窍,还比如益智仁、补骨脂益精填髓。为什么这么用药呢?主要是增加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化源作用,从而对脑萎缩这种疾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