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条不起眼的小路,一旦邂逅便为之惊艳,他的过往令人好奇
上海安亭路,给我的印象是安静的。
走在这条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小马路上,看着随风扑扑落下的乌桕树叶,瞬间感觉远离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于是我决定放慢脚步,一点一点的欣赏这条马路上的每个角落。
安亭路,修筑于1930年,最初叫国富门路,以曾在云南邮局工作、一战时阵亡的法国侨民国富门之名命名,不久又以上海地产公司的法籍女老板亚田改名为亚田南路,1943年10月改名南路,1946年改名为安亭路,以嘉定县安亭镇名命名,沿用至今。这些改名的过程和缘由及背后的故事无从得知,却令人好奇。
这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曾经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留下来的老房子基本都是解放以前建立的,建筑风格主要为西班牙式,建筑细部多带有巴洛克风格,精雕细琢中充满了异国情调。
安亭路夹在永嘉路和建国西路中间,路过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但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竟然有5处优秀历史建筑分别出自赉安、邬达克、李锦沛这些老上海建筑名家之手。
整条马路除了临近建国西路那头有个棉花酒吧和靠近永嘉路那头有个安亭别墅酒店之外,中间那一段很少有商业设施,这样的马路,少了一些世俗的气息,多了一份纯粹的宁静。谁不爱?
乌桕树落叶
与其他知名马路那些深宅大院相比,这条马路也是我逛过后觉得最有亲和力的,里面的弄堂和房子可以自由出入。
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很礼貌随和,亲切交流如相识多年的老邻居一样。可能这是我在上海逛马路以来,逛得最舒服和开心的一次。
浅黄色墙面的洋房、绿色窗户、红色简瓦,五彩的乌桕树叶是安亭路冬季的标签。
安亭路2号到14号,盐业银行住宅
在街角矗立犹如童话中的小屋。这组位于安亭路、永嘉路转角处的联排住宅,建于1930年代,原来是盐业银行住宅,1940年起被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现为居民住宅。
原来这里曾经是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的所在地,建筑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分隔,烟囱也与风火墙结合在一起,这可能又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
安亭路81弄,安第纳公寓
建于1939年,2号和4号为西班牙建筑风格,原名“安第纳公寓”乌达克设计。住宅左右两个单元完全对称,围成亲切的半私密三合院空间。
两边各自的主入口直通室内楼梯间,门旁连续通透的一排窗户直对三合院空间,让人联想到传统西班牙住宅院落中的楼梯与外廊。红色筒瓦坡屋面,黄色水泥砂浆糙面墙面。
两个单元的主入口门头曲线强劲流畅,与三合院端部的山墙曲线相呼应,凸窗与楼梯间窗的排列错落有致,透着西班牙式的巴洛克神韵。
安亭路43号,金司林公寓
金司林公寓建于1935年,带着浓浓的英国乔治时期风格的金司林公寓,统一矩形开窗,仿石圆拱券,深褐色面砖贴面,红色木窗,还有巴洛克式石刻垂花图案,稳重的风格,确实像极了一位来自英国的绅士。
局部水平向的白色水泥饰带将立面分为竖向三段,带凹槽装饰。统一矩形开窗,底层窗洞带仿石圆拱券,上层窗带仿石平券,白色券心石,局部窗间有几何装饰图案,檐口和二层做连续水平向白色线脚,色彩对比强烈。
亭路46号,安亭别墅
现在这里作为花园别墅酒店,里面共有3栋主楼,都非常精美。1号楼由华人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于1936年。
1930年代,上海西区高级住宅喜欢采用西班牙式风格建造,小巧精致,拱窗、券门都有螺旋纹柱装饰,呈半圆形突出的内阳台让整座小楼显得更加生动,加上淡黄色拉毛墙面、绛红色筒瓦屋顶,确实是一座具有海派风格的欧洲地中海式阳光花园住宅。
李锦沛,广东台山人,1900年生于纽约,曾参与纽约、芝加哥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基督教青年会建筑。他是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开创者,他以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手法设计了这座纯西班牙式住宅。
安亭路132号,棉花酒吧
安亭路132号的原住户是法商电车电灯公司通讯处主管鲁贝克夫妇,由贲安洋行设计,房子上覆盖着高低错落的四坡顶红色机平瓦,出檐较深,檐下有部分支托。拱圈口、窗间墙及窗台、勒脚等皆以勾缝红砖排布装饰,底层窗台以混凝土方格花架装饰。主入口门廊为人字坡顶的红砖拱券结构,厚实的水泥支托成为独特的装饰。典型的赉安风格。
来到安亭路132号棉花酒吧,忽然让我想到了《棉花俱乐部》这部电影,只是纽约的棉花俱乐部里充斥金钱与情爱和子弹;而上海的棉花酒吧里有音乐、有美食、还有温情。
就是这样的一条马路一边充满生活气息,一边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却异常的和谐。这样的马路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