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问《秋江垂钓图》

王问(1497年~1576年),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因思念老父,未赴任,即弃官归家。书法类米芾,又似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等。王问的画名大于诗名。所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风格独特。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一体,作行草及署书无师承,类米芾,又似黄庭坚。传世的绘画作品有《为左江写山水》卷(图录于《王仲山山水册》)、《联舟《渔乐图》(现藏于日本东图》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京静嘉堂)、《绝献图》轴(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孤屿秋色图》(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北风南韵入毫端——《秋江垂钓》刍议

明代绘画从总体来说,成就不是太高。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个朝代始终缺乏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气度和精神。后来的人们说起宋画,立刻会有崇高而丰满的印象浮现出来,明画给人的感觉则多少有些模糊不清,难得要领。明代“吴门四家”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画坛佼佼者了,然而,在“元四家”面前,无疑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存在着更为悬殊的差距。

话虽如此,明代画家尽管在中国画史上没有留下耀目的景观,但也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和记取的作品。比如王问这位活跃于明弘治年间的山水画家。说到王问,其实他并不像有的画家自幼便染翰弄朱,勾山描水,他是由学堂而科举,高中进士,入仕户部,继而一路坦荡,几经升迁,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事实上,他虽有“鸿运高照”,却无迷恋官场之心。入仕为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一旦卷进去,欲罢不能,往往只好任其运转,顺势而为。不过,王问终非庸凡之辈,当倭人入侵,社稷临难之际,身为文官,竟毅然投入了大将军戚继光领军的抗倭战事……仅此一斑,足见王问的肝胆气节。

至于远庙堂近山林,专事绘画诗书,则是王问中年以后的一个转折。王问的传世之作现在还能见到若干,画以水墨居多,书法有行楷,也有草书,最具代表性的是横披《自作诗》。这幅《秋江垂钓》(水墨绢本镜心,纵150.5cm,横49.5cm)创作年代不详。推想应是他六十岁前后所作。此画笔力尚健,技法圆熟,不难看出,其宗乃北宋“双燕”。双燕,是指真宗时期两位燕姓名家,一是燕文贵,一是燕穆之。王问此图从构架置景到用笔施墨,无不肖似。燕文贵平生喜作江山林岚,画面主峰险峻森严,但不像范华原,总是巍巍乎居中,不偏不倚,而是或左或右置之一侧,形成鲜明的虚实对照。燕文贵画山,勾勒的墨线粗犷而浓重,皴擦则如斩钉截铁。燕穆之与燕文贵画风大同小异,只是所画题材以潇湘风光为主,其画苍梧野烟,断垅连岗,往往不以丹青敷之而独好知白守黑。“双燕”高古超逸的格调在王问的《秋江垂钓》中得到了忠实的继承。

空山二字,不禁使人想起了王摩诘那首《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字里句间似乎包含了禅意。那人语想必是心语吧。回到画面上看,浓荫下孤舟独钓的那位散淡之人,究竟是谁,姜子牙还是严子陵?大概都不是,因为没有钓台只有钓竿。再看画上题诗:终日不得鱼,倚竿自吹啸。原来,钓者是个只重视过程而无所谓结果的人。

还是重新解读一下这满纸苍茫的山岚和峻拔的岩壁,还有蓊郁葱笼的草木。那些长的短的、曲的直的、有刚有柔、有枯有湿的笔触,既丰饶驳杂却又浑然一体,从中反映出一种纵横跨越的艺术作风,也就是说,王问的绘画,既显示了雄浑刚健的北方特色,又不乏圆润温穆的南国韵味,一句话,开轩敞户,方能包罗万象。这也许正是王问的胜人之处吧。

尺寸 149.5×50cm

估价 RMB  380,000-480,000

成交价 RMB  392,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一)

拍卖时间 2010-07-18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0年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著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册,第382页,鲁3-02;《古代书画精品录》图13,长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款识:仲山王问写。

说明 录文:幽人无所营,小艇闲垂钓。终日不得鱼,倚竿自吹箫。

说明:山东省文物店旧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