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五、陈伯坛
五、陈伯坛
(一)生平简介
陈伯坛(1863—1938年),男,名文炜,字英畦,俗称“陈大剂”,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郊区)人。家世清贫,得族亲资助入学。自幼禀赋独厚,刻苦好学不倦,少年随乡先辈贡生陈维泰学六经,习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熟读经史义理,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21岁中秀才。22岁悬壶问世。31岁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甲午举孝廉,两广提学汪鸣銮特选拔他为第七名亚元。其后不求仕进,专师仲景,治学精勤,于历代医籍多所窥览,而反本穷源,集中精神于《伤寒》《金匮》。所著《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阐幽探奥,融会贯通,既以经解经,复已经验证经,所以发扬长沙之医学为独到,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之言,为近代岭南伤寒学派鼻祖,先后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伤寒门径》等4部专著。
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并在广州旧学院署前设中医夜学馆,自任馆主任,培养中医人才。1924年于广州教育南书坊街设中医夜学馆,该馆学员大半为广州执业名医,如鞠日华、程祖培等,可见陈氏为同道所推重。1930年,因医馆需拆迁辟马路,乃举家迁往香港,设医寓于文咸东街文华里,继续行医济世,挽救不少垂危病人,并在香港开办“伯坛中医学校”,任校长,深得群众称誉。在此期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疹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尤喜用膨鱼腮)救治者,多所全活,由是名噪香江。又因其临症用药大剂(绝无过量中毒之虞,其所用药材如附子均自行炮制),人多称之“陈大剂”。陈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词家,与易巨荪、黎庇留、谭星缘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医。礼部侍朗朱祖谋赠联曰:“知君一身皆是胆,与人著手便成春”。陈氏虽为名医数十年,但在乡无置业,在港无物产,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29日在香港病逝,享年76岁。
(二)妇科学术思想
陈氏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的精勤研究上。其弟子彭泽民回忆到:“(陈伯坛)尝云‘余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其好学深思,刻苦敏求有如此者。”其内容集中反映在《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十九》《麻痘蠡言》等书中。兹将其观点总结如下:
1.主张以经解经研究《伤寒论》陈氏主张,研读《伤寒论》首先应当懂得它与《内》《难》等典籍的源流关系,溯本穷源,才能领悟仲景真诠。他主张研读《伤寒论》应当从仲景原文中去寻绎端绪,而不要为注家杂说所惑。其具体做法是:以《易》《内》《难》有关阴阳、气化、开阖枢等理论详为阐发;并列举《伤寒》《金匮》有关条文以互文;再参以自己心得,反复阐述;意在帮助学者理解仲景本意;得其真途。这是他《伤寒论》研究的第一个特点。
2.强调阴阳理论 他认为“长沙实则以阴阳二字为心法,知阴知阳为眼法,治阴治阳为手法”,故他的著作中也处处运用阴阳理论说明《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和精神,且有不少发明。陈氏分别用阴阳理论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营卫、津液、表里、寒热、治法等进行了分类。在妇科方面,对女子气血也进行阴阳分类,运用阴阳相互滋生理论,临床进行辨证论治。
3.对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的阐发 他从天人相应论述三阴三阳的实质,提出“合化”观点,反对三阴三阳属性单一说,提出“旺则从化”的观点,提出三阴三阳为发病主动观点(本气自病)。在《读过伤寒论》书中,陈伯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人体由六气到五行,到脏腑,又化出三阴三阳的一系列过程。并阐述了真火、相火、真心等重要中医学概念,源出于《黄帝内经》而义理深刻,并将之部分运用于妇科,得心应手。
4.读《金匮要略》要注意理解“传”字 读《金匮要略》要注意理解的“传”字。“是书开宗明义第一条,仲圣又蔽之以一传字。申言之曰,中工不晓相传,引起第二条血脉相传……盖由皮肤而经络而脏腑,谓之传……举肝病为例,凡传于其所胜,死于其所不胜者,皆逆传非顺传……金匮则脏传脏,而风邪亦传脏”。陈氏提出金匮则脏传脏的学术观点,主要是指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关系,从而更清楚了解疾病的预后,更恰当地指导治疗。女子以气血为用,而肝藏血,脾统血,因此肝病之变,必将影响其他脏腑情况。这对深刻理解妇科疾病的传变也有一定的指导义。
5.讲传变当求五行 仲景《金匮》确立中医脏腑辨证论治原则。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对仲景脏腑辨证学说作了精辟论述。金匮脏传脏,陈伯坛举肝脾两脏之关系以说明。他说“知肝传脾一语,太耐人思。肝有肝之部分,脾有脾之部分,何所谓传如曰肝属木,脾属土,肝胜脾,故木克土,此语更贻人以口实。”陈氏认为肝木克脾土的解释过于简单,提出“伤寒但有经传经……金匮则脏传脏”的学术论点。
他指出五行化之始,五脏精之存,故当以五脏论五行,心肝肾之气远出而流于左,肺脾命之气远出而流于右,如环无端之左右。肝直接受脾之王土,脾间接受肝之生风,脏脏果有土气为培养,则一脏之间两脏,自有周而复始之相克。
陈氏认为,伤寒无传经、而卒病是有传次的变化,其传变规律可用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说明因为人身是个以五脏为核心的统一体,故五脏元真通畅、生克动态平衡,全身气血阴阳即处于协调的常态。若五脏一有偏盛偏衰,人体气血阴阳就会失衡,进而发生相乘相侮的病理变化。相当一部分妇科疾病的治疗,则是通过泻实补虚的手段使其归之于平。因此,要想正确认识五脏之中何者虚、何者实,正确掌握泻实补虚、平调阴阳的方法,就必须通晓五行传变的规律。
在五脏中,陈氏又特别重视肝和脾。因为风气通于肝,与杂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肝气为病每易出现乘脾的传变,脾为生化之源,脾旺则气血充足,不易受邪,或虽患病亦易康复。他所谓“风之病之始,肝得气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从无卒病起于四季常旺之脾”就是这一观点之概括。他还进一步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意义作了阐发,认为“实脾有两层实义”:第一,实脾可防肝气相乘;第二,实脾又可疏肝,因为“肝木应春而治,为阳中之少阳,必起于地面,而木郁始达。”换言之,脾能散精于肝,通过补肝之体而达到疏肝之用。陈氏这一认识,对“实脾”的意义确有发挥。肝脾两脏在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知其五行传变,可有效地防治疾病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6.温法的临床运用经验 温法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男科。如桂枝龙牡汤治疗妇人因惊血崩;当归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治疗阴挺;当归汤或肾着汤治疗妇人白带多;当归建中汤治疗血寒痛经;当归散治产后遍身疼痛;温经汤治疗月水过多及痛经等。
(三)临证经验
陈伯坛治疗妇人神志病经验如下:
1.神志病注重一个燥字
《妇人杂病》篇: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伯坛曰:“书妇人脏燥(躁),五脏皆躁耶,抑一脏独躁耶?妇脏与男脏,似有分寸也。得毋数欠伸三字,即写脏躁之病形耶?肾恶躁也……然则燥在肺脏耶,肺本原于西方生燥也,百合病非曲绘肺燥乎哉,则有如神灵,身形如和二语也。彼证写百脉于百会穴中,乃肺部之顶上病。病在上者取之下,其方下别以泉水煎药一升者一,又别以泉水煎药一升者二,已露真诠矣。”提到脏躁与肾、肺的关系。伯坛曰:“肝存魂,肺存魄……肝有肝之悲,肺有肺之哭,肺惨于肝矣,抑亦悲长于哭也。……师言亡阴血虚,已道破胎产妇人之通病,由其肝脏不通于春气所致。师举热入血室证以为例,曰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下文复申言之曰此皆带下,非有鬼神。可见本条实为象如神灵所作一语而发,一燥字便惹出无奇不有之疑团也。诚以肝者罢极之本,厥阴又为阖,妇人恒有木郁不达,火郁不发之虞,苟肺脏传于其所胜,燥金必实填其风木,是之谓燥胜风,肝脏不燥易为燥,将木行金令,触目如临白刃矣。何以不曰肝脏燥耶?厥阴篇内无燥字,有燥屎之小承气汤证不同论,惟热字则不胜书。若以清燥之品行诸肝,阴燥便是除其热。”这里论述了肝脏不燥易为燥。
在解释甘麦大枣汤时也着重围绕治燥(躁)之精神:“存精于肝,其谷麦,养肝精是本方真诠。何以舍大麦而取小麦,不君小麦而君草耶?题珠分明在个躁字也。如针对躁字以立方,大麦小麦均不克有其功矣。甘草则味同稼穑,麦又为五谷之长,此外如黍如秸如稻如豆,其次焉者也。一升麦厚集其精英,非用以飨馈肝家为已足也。方下云亦补脾气,句中有眼矣,不曰补肺气,从何收回其燥金,还诸肝脏耶?脾又喜燥而恶湿,假令阳明之燥,甘麦大枣汤本无存在,则太阴无中见,不至湿伤肉不止矣。何以不助用焦苦,而后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耶?焦苦对于脏躁不适用,甘味则以本方为最当。……辛以生肺亦无取,法惟举地气之湿以承天,自能引天气之燥而降诸地。不特燥气为肝脏所不容也,亦非肺部所能私。故覆诸脏者肺,而生万物者脾。燥金得以从革称者,以有最转化之水谷,能左右之也。盖上为金母,燥金实从土腹中来,更新燥气还诸脾,便是还诸肺。”可见,对于神志病治疗应注重治燥。
2.神志失常病应调理血气
《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曰血气少也,血气与魂魄,有如是之关系耶。诸血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用以充血脉。血气虚则脉气虚,脉气虚即心气虚。心神无定舍,则血神无正轨。”血气虚则脉气虚,脉气虚即无以养心而心气虚,心气虚则心神不定。伯坛曰:“曰其人则畏合目,目合乃人卧之时,卧时而血不归于肝,何以追挽肝魂乎?就令欲眠,维时尚未入卧也。曰梦远行,神已离舍矣,于是神有神一路,精有精一路,散而不聚矣。曰魂魄妄行,随神往来之魂,并精而出入之魄,亦亡行于离散之中。凡梦中所遇之人,仿佛相与于无相与者此也。夫肾者,藏之本,精之处也,精神魂魄无非以脏气为傀儡,皆其造像之梦形,愚弄四脏者也。”卧时而血不归于肝,而神有神一路,精有精一路,精神魂魄也因而失常。因此治疗神志失常当从调理气血着手。女子的经行情志异常以及绝经前后诸症,均可从调理气血入手而通调情志。
3.温法治妇科杂病经验
如桂枝龙牡汤治疗妇人因惊血崩;当归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治疗阴挺;当归汤或肾着汤治疗妇人白带多;当归建中汤治疗血寒痛经;当归散治产后遍身疼痛,温经汤治疗月水过多及痛经等。
(四)医案医话
医案一 胎逆危证
郭伟三之妹,妊娠七个月,患发热咳嗽,误治证变,乳大如斗,腹部臌隆减小;气喘、面赤、发热、大汗不止、手足厥冷、目斜视,阳气有欲脱之状,危在倾刻。脉沉微。
先君断曰:急则治其标,先固阳止汗为急务,及收胎气上逆之水。借用真武汤治之,一剂而乳略平,再剂而安。后二月举一男,颇雄壮,母子皆安。
按语:此案病机是阴阳互脱、水深火热之候。故陈氏放胆投以真武,俱获良效。案虽未言前医何误,但据原有发热咳喘见症,颇类外感;误治后遂至乳大如斗,大汗不止,肾水上泛诸症,又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之证近似,且势更危急。陈氏认定证属胎气引水上逆,阳浮欲脱,遂以真武镇水回阳,使水静胎安,发热、面赤、汗出诸症皆除。
此症为胎逆,俱属危候,间不容发。经陈氏救治,能转危为安,足见他善于辨证、善用经方之深厚功力。
医案二 经闭癫证
黄某,女性,年二十,未婚。患精神失常,或歌或哭,如醉如痴,语无伦次,久医不愈及延伯坛诊治,切脉弦数,断曰此血证谛也。与桃核承气汤二剂,经水通畅而愈。
按语:分析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精神失常,或歌或哭,如醉如痴,语无伦次,脉象弦数,诊为癫病。属于血证有瘀热,故用桃核承气汤。方见《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瘀血得下,经水通畅而癫病得愈。
参考文献
1.李君.陈伯坛年谱长编[J].中医文献杂
六、甄梦初
(一)生平简介
甄梦初(1909—1990年),又名兆熊,号斡达。广东省开平县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在岭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幼时在乡私塾及小学读书,他聪颖好学,悟性甚高,课余熟读《论语》《孟子》等,扎下良好的古文根底。其父甄显松,经营药材买卖,其母李瑞琴略通医道,善手法正骨,常为乡里宗亲疗疾治病,求医者众,甄先生耳濡目染,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越浓,自此确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1926—1929年期间分别在广州培正学校及中国香港圣约翰学校接受现代教育。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由于学习勤奋、医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时,就得到校长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毕业于广东省中医药专门学校,曾任广东方便医院医务科科长,广东省中医院第一任内科主任、教授,是现代岭南医学名家之一。甄梦初从医数十载,一生活人无数,对中医经典烂熟于心,但又不为其所囿,对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见解。所谓“医者之道,仁心第一,仁术第二。急病者之所急,体病者之情伤,务求心德一致,悯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甄先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且以不论报酬之厚薄,出诊路途之远近而为病者所称颂。虽医业繁忙,甄先生仍热心于公益事业,聘任曲江广东方便医院业务副组长兼内科医师、医务委员。当时国难当头,抗日将士、家属缺医少药,鉴于天职所在,遂毅然担负起韶关市患病官兵及出征家属医疗服务队东河区队长之职,而行管理及义务诊治之责,为粤北将士及人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甄先生复回广州执业,为使自己的医术更精、医理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多次到省、市中医院进修班及针灸班深造,以致医理学验更臻深化。1956年应召入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工作,愿遂志就,从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国中医药事业。临床之余,首先认真研读古典医籍,开卷于《内经》《伤寒》《金匮》,继而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先生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要把书本与自己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论,又重临床,既重继承,又强调发展,敢于创新,在理论学术上多有发展。甄先生不仅以医术服人,更以为人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深受群众赞扬和欢迎。在人才培养上,他也甘做人梯,无私地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给年轻的医生,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对医院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78年甄先生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并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甄梦初先生从医60余载,内、外、妇、儿均有建树,尤以内科见长,在岭南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而闻名岭南地区。在肺结核、痹证、小儿疳积等的诊疗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创立了一系列方剂,如铁破汤、穿海汤、玉泉饮等,均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甄梦初还善用岭南草药治病,一些鲜为人知的本草经过甄老的探索实践在临床上得以灵活的运用,如红丝线又名枪刀药(《广州植物志》),是爵床科,枪刀药属红丝线的全草,性味“甘、淡、凉、微香”(《广州中草药》);功能“清肺消炎,凉血止血”(《广州中草药》);主治“肺结核咳血,肺燥咳嗽,刀伤出血”(《广州中草药》)等。
(二)妇科学术思想
对甄梦初其人进行文献检索所获甚少。有关甄梦初的人物传记,仅见《岭南中医甄梦初家族一医学世家传四代父子病倒行医时》篇报道,刊于《广州旧闻·家族故事名人传奇》第四十期总第155期。现有电子医学数据库没有任何有关甄梦初的文章和记录。目前后辈医家对甄梦初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听闻甚少,甄老在临证时某些独特的遣方用药不为人所知,甄老的著作手本主要由传承者甄驾夷教授、张忠德教授保存,也有部分散见于当时杂志、报刊,如《中医活动》《中医临床》《老中医医案医话选》《临症见解》等当时的医学期刊。对甄梦初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系统整理不多。
在妇科方面,甄梦初对调经、产褥体会较深,对《妇科心法要诀》一书倍加推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以“祛邪泄实,攻补同方”,“疑难诸疾,首重肝脾”,“岭南诸疾,辨湿为要”,“诸痹痨症,必兼瘀证”为主要学术思想,善用岭南本草,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甄老将各家学说融汇一炉,十分注重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辨证论治思路开宽,论药处方参古酌今,在临床上每每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甄老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独到见解,其学术思想已基本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甄梦初先生按照自己的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组方选药中开辟了新的路径,喜用鲜品,轻散为主,用药不求力宏但求性准。治疗妇科疾病时,以疏肝和胃,平调阴阳、寒热为大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些正是甄梦初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精华部分。
(三)临证经验
甄梦初对于治疗妇科疾病,尤其对调经、产褥体会较深。
1.治疗闭经经验
甄梦初先生认为妇人月水不通“所致不一,有气不化血,微不通;有先期太过后期不通;有大病后热燥不通;有寒凝结滞不通;有积聚气结不通;有心气抑滞不通,凡此所受不同,治之亦异。”对于室女月水不通“若禀受不足,或冲任为风寒所搏,致令血气凝结,不能应时而下。久不治。则致劳疾。”闭经产生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饮食劳倦、跌扑损伤,往往是许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外感寒邪,冒雨涉水,过食生冷,则血为寒凝,血行不畅,胞脉阻滞,而出现闭经。机体阳气不足,寒邪内生,脏腑功能失常,影响胞宫的功能,也可出现闭经。若劳伤血气,便致虚损,则风冷乘虚而干之;或客于经络,则气血凝湿,不能温养于肌肤;或入于腹内,则冲气亏虚,不能消化于饮食,大肠虚则多利,子脏寒则不生。热灼津液,使血运行不畅,而经闭。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等瘀阻冲任,胞脉不通,而导致闭经。情志因素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妇女受到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发生变化,要起气分病变,继而引起血分病变,使气血不和,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另外,生活因素如房劳多产、饮食失节、跌扑闪挫、调摄失宜等均可造成妇人身心损害,而致闭经。
甄老认为闭经病因病机归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失调影响冲任为病。其中,脏腑功能失常主要是指肝脾肾三脏失常导致闭经。肝藏血,调节血量;主疏泄,而司血海,性喜条达;通调气机,体阴而用阳,助脾胃消食运化。素性抑郁,忿怒过度,或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均可使肝的功能失常,影响冲任、胞宫的功能。肝藏血,肝血耗则血海空虚而闭经。肝主疏泄,肝失条达,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而闭经。脾主运化,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和保护作用。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减肥调养失宜或忧思不解,均可损伤脾胃,影响冲任、胞宫的功能。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和运化水谷,则化源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满溢,而致闭经。脾虚生痰:脾失健运,脾阳不振,湿浊内停,下注冲任,痰湿阻滞胞脉,导致闭经。肾: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五脏之真,以肾为根,故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由于机体阴阳盛衰的不同,因此在临床上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等不同证候。肾气虚:肾气,乃肾精所化之气,概括肾的功能活动。肾阴虚:肾阴,指肾所藏之阴精,是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肾精足则肾气盛。若肾阴亏损,则精亏血少,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满溢而致闭经。肾阳虚:肾阳,即命门之火,是机体温胞气化的动力。肾阳不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甚至血海不满而致闭经。《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气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伤于血,必影响到气,伤于气,也会影响到血。《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人以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劳伤损动,阳气外虚,腠理开,血气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其虚汗不止,则变短气,柴瘦而羸瘠也。亦令血脉减损,经水否涩,甚者闭断不通也。”反映了津与血同源。治疗上,甄老重视肝脾,兼以补肾。
2.治疗产褥期疾病
甄老认为产后期的生理病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产后气不足而血亦虚。②产后易伤损奇经八脉。③产后多瘀血为患。产后元气大损,阴血骤亏,百脉空虚,又多瘀血,乃产后之病理生理特点,故有“产后多虚多瘀”之说。金元时代朱丹溪曾提出“产后多虚”说,主张以补虚为主。产后“多虚多瘀”为明清时代医家傅青主提出的产后病的发病机理,二者均为临床治疗产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产后便秘:
甄老认为产后便秘是产时耗气,产后失血伤津,以及卧床少动,致使气血俱亏所致。主要是因失血过多,血虚津耗不能下润大便,而至胃燥肠枯、大便秘结。若饮食正常,无胀满之苦,不宜轻下,若下反伤元气。认为治疗应着重调整脾胃,补后天生化气血以充先天,健脾益血润燥,待血旺津回,大便自然顺利。
(2)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必耗血伤气,气血更弱,必将反复发作、反复增剧;其次,瘀露阻滞,气虚血弱,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血行迟缓,缓则易致血瘀;再者气虚血弱,不能推动瘀滞下泄,必致瘀露停滞,因而气虚血瘀是产后恶露不绝发病的主要病机。甄老认为本病主要乃是肝肾虚衰,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提出迁延日久常可导致血脱气虚之重证,故当务之急需固经止血。
(3)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若恶露不去,瘀血停滞,则为瘀血发热。若失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甄老认为发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产之后,气血骤虚,胞宫阻滞,瘀血停留,气机不畅,枢机不利所致。故治疗需以大补气血以充实胞宫冲任,气血生,枢机利,瘀血得去,则可退热。
(4)产后乳汁自出:
甄老认为产后乳汁自出以虚实辨证,认为虚者为产后气血耗损,摄纳无权,故乳汁自出;实者为胃经血热上冲,热迫乳汁外溢,或因恼怒伤肝,肝郁化火,乳汁为肝火所迫,妄行而出。故治疗亦分虚实两法,虚证宜健脾益气,使脾之升清、转输功能正常,固摄有方,则乳汁不自流;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佐以清敛之法,丹栀逍遥散加减。
(5)产后身痛:
甄老认为产后身痛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虚者为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实证主要是风寒所致。治疗重视补益气血,并结合病位用药、重视虫类搜剔药物以增强药效。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适当配合针灸疗法,能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对疼痛的消除,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6)产后小便不通:
甄老认为妇人受妊之际,肾中精气聚而养胎,肾中阳气本虚,加以生产之时,耗伤气血,累及于肾,致使肾阳更为不足,命门火衰,膀胱失于温化而气化无权,故溺不得出。治疗应以温补肾阳,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为主,以肾气丸加减。
(7)产后汗证:
甄老认为产后汗证多因素体虚弱,又经艰难分娩过程,耗气伤血,以致产后气阴两虚、腠理不密。气虚则卫阳不固,血伤则阴虚内热,致使产后自汗、盗汗皆现。应用益气温阳、生津敛汗法。
(8)产后抑郁:
甄老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多为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心神失常的虚证,或在气血俱虚的基础上,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而致实证。若日久化火伤阴血,累及肾,阴虚火旺可成虚损证候。治疗上早期应以补益气血、安心神、疏肝理气为主,日久则可兼补肾阴。
(杜巧琳 王小云 刘 建 温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