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诗词入“技之门”易,入“道之门”难
作者/王行健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听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老师把要学知识、技能都交给学生了,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的努力磨练了。这句话用在诗词教学上好像不太恰当。不恰当的原因是诗词(我这里讨论的是诗词,其实不仅限于诗词)不单单是个“技”的问题,还关乎“道”,而且“道”的占比还很大。
所谓“技”,就是诗词的一些规矩:平仄、对仗、押韵、粘对、拗救等格律问题;而“道”,狭义指炼字、谋篇、用典这些“小学(所谓“小学”指的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研究字形、字音与字义。)”方面的积淀。广义则涵盖一个人的品德、个性与修为。
“技”是基础,打牢基础“楼才能盖起来、垒得高”。“道”则是装修,不管什么风格,看着的“和顺、大气、有内涵”,这样盖起来的“楼”才稳固、耐看。“基础”可以学得来,既或不用师傅领,自己也进得去。而“装修”体现的就是品味和境界了,学是学不来的,得去“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修”!这个“修”在甲骨文里的最初字形是“攸”,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敲打一个人,后来怕“敲打不干净”又在“人”和“拿棍子的手”中间加了“三点水”,一边“敲打”一边“冲洗”,于是就演化出“修身”的“修”字。“五福”里面的“攸好德”实际就是“修好德(修出好德才能’考终命’)”。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诗词之“技”需要翻越的就是子贡的“及肩之墙”,而诗词之“道”需要翻越的则是夫子的“数仞之墙”!
所以除了用功熟记那些规矩外,我们还要多读诗词、读好的诗词,比如唐诗、宋词三百首之类的,尤其是“杜诗”,那是律诗的珠穆朗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要看、借鉴一些诗评,之所以说“借鉴”是因为哪篇评论都不是作者自己写的,除了那些“小学”方面的训诂(有的连训诂都不准确),其他都是臆断,难免偏颇,自己多读、多看、多想时间长了自有理解。剩下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修身”,《尚书·禹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身不修者何来“志”?心无“志”何以发言为诗?文学即人学,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诗。
我要说的是诗词入“技之门”易,入“道之门”难!真的不是几句“和律”的口号、韵文就可以称作诗词的!当然作为自娱自乐只要积极向上就无可厚非,“乐亦在其中矣”!其实“口号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为了“方便所有人都明白”将诗词糟蹋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回天乏力。其实好的诗词还真就不是写给所有人的……
#读诗#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