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资治探索】 李思源 ‖ 德阳:从古代贸易之路到中欧班列现代物流港建设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德阳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是古蜀国的核心地带,也是成都平原的北方门户和重要商贸通道。而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地积极采取措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德阳也以黄许铁路港为重要依托,开始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建设。我们认为,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应根据历史上德阳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特点再谋划,发挥出更大作用,为推动德阳经济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台阶,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作贡献。

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黄许货场开通营运(图片来源:德阳日报)

1

德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

节点

有证据表明,德阳与北路、南路和海上三条古代丝绸之路都存在联系,特别是与陆上丝绸之路关联紧密。

德阳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成都平原,由此向南分为东、中、西三线。西线为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的“蜀身毒道”,中线为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的“安南道”,东线为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夜郎道”。三条线路中,西线和中线在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古蜀人通过“蜀身毒道” 为主线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丝绸的出口贸易。

蜀地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养蚕、治丝、织锦中心之一。宋代史籍中记载有:“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胜”,传说嫘祖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盐亭县。此外与蚕神有关的传说,还有马头娘,相传马头娘就在德阳市旌阳区的天元镇。《四川通志》有记:“古蚕女墓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石亭江北岸。”蚕姑祠遗址在天元镇亭江村石亭江东侧。蚕姑祠遗址的存在间接证明德阳天元是中国蚕业发展地之一。“蜀布”其实就是蜀地生产的丝绸。四川输往外国的产品中以蜀锦为第一。蜀锦是蜀地(包括蜀郡、蜀州、绵州等地)生产的一切锦类的总称,当然应包括德阳现辖区内产的锦。早在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由此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重心。秦灭蜀以前,成都平原是古蜀地,德阳广汉三星堆是现今发现的古蜀国最早都城遗址。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大量象牙,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文化形式和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青铜文明也有着差别的青铜器、黄金面具和权杖等来自或受影响于印度及以西亚为首的近东地区。考古学证据更表明,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在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就已经存在,并且正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2007年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研讨会,“古代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标志在三星堆建立;2015年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研讨会又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再次论证德阳三星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德阳是成都平原通往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汉以后,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成都平原的蜀锦等丝绸产品就一直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而在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间,当河西走廊交通因战乱受阻,北方丝绸之路中断时,以成都平原为起点,经过甘南、青海进入西域的“河南道”,成为新的北方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

德阳是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阳市区距成都80余公里,北距绵阳120余公里,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形成了完善的基础条件,拥有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在成都经济圈中属重要一环,具有特殊的地位(图片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网)

成都平原通往关中的川陕之路早在商周时期就与中原、西北有交通联系。至战国秦汉时,川陕已开辟南北两路数条古道。川陕北路越秦岭开辟了四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它北与丝绸之路相连,南和川陕南路相通。川陕南路的阴平道可通金牛道。金牛道是战国末以来川陕间的重要交通线。金牛道贯穿德阳全境到成都。川陕南路的米仓道也可经南部、三台、德阳的中江直达成都。就是南北朝北方丝绸之路改走甘南、青海进入西域,德阳也有古驿道绵(竹)茂(县)大路经安县雎水入山,达茂县县城,北连松潘、甘南。到明、清时期,川陕路驿道不论是从成都出发,经广汉、中江、潼川、盐亭北上广元,向东北至陕西,还是清代改道由成都经德阳、绵州、梓桐、剑门达广元东出陕西都要通过现德阳境内才能和北方丝绸之路相通。可见,德阳是成都平原通往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德阳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史记》载:汉使唐蒙在南越(今广东)吃到枸酱,说明成都平原有古道通广东至南海。秦汉以后,成都成为岷江航运的起点,从成都乘船顺岷江而下直接进入长江到东海。德阳现境内的各县除到成都的陆路便捷外,流经的绵远河、石亭江、凯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还通航运,可经沱江、涪江达长江到东海。而东海的宁波、南海的广州、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主要港口,可以说德阳古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是相通的。

2

德阳近现代交通和贸易的交融发展与贡献

从历史角度看,贸易和交通总是交融发展的。德阳商贸流通虽起步早,但到清末民初境内的交通还是以四川北路驿道德阳过境段、成(都)保(宁)顺(庆)古干道过境段等纵横交错陆路驿道,以及绵远河、石亭江、凯江等流经主要河道上的水路运输为主。辛亥革命后商贸流通有较大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川陕路(现108国道)修筑完成,德阳有了公路,可通汽车。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昔时古道除留有部分遗迹外,大部分为公路取代。而航运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因物资集散和流通渠道变更、水流减少等原因,造成航行船只逐渐减少,到1970年基本停航。1952年宝成铁路南段开工,1953年10月德阳通火车,商贸流通更加便捷。公路、铁路的建设发展,对近现代德阳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阳的公路建设与经贸发展。自川陕路(现108国道)修筑完成后,成(都)南(江)公路(原唐巴路,现101线)、成(都)青(川)公路(现106线)现德阳市境段等公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已始建或建成,抗战期间又开建德(阳)中(江)、罗(江)桂(花)、绵(竹)罗(江)、中(江)西(平)等公路,方便了商贸流通。公路的通达,在抗战期间也为大后方的四川集聚、调运物资、兵员出川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德阳六县(市、区)就有近10万青壮年劳力加入抗日队伍出川抗日,出动劳工做工700余万个工日,修筑广汉机场等抗战设施,捐募和摊派粮食621万余石,寒衣(鞋)8660余件(双)送往前线支援抗战。

德阳市公路总里程为75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成绵高速71公里、成南高速29公里),国道1条(G108线)77公里,省道3条(S101线41公里、S105线56公里、S106线167公里)264公里,县道1388公里,乡道2460公里,村道3218公里,专用道路62公里(图片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网)

新中国建立后,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除对老公路升级改造外,德阳辖区内的通县、通乡、通村公路不断建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商贸流通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已四通八达。1983年德阳建市后,为解决大型重装设备运出困难的问题,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1985年大件公路开始建设。大件路的建成,使德阳东汽、东电、二重等重装企业的大件设备得以由此通道通江达海,在我国三峡工程、核电项目建设,以及设备出口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绵高速公路1998年底通车后,德阳公路交通运输的时效性大幅提升,为成德绵经济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到2007年,德阳公路交通基本解决“由通到畅”的问题,基本形成了德阳半小时经济圈。2008年发生“5·12”特大地震,德阳受灾严重。畅通的交通基础给抢险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也在后来的大量救灾和灾后重建物资调运中发挥关键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个月的抢险救援安置期间,德阳市共接收各类抗震救灾物资万余批次,物资涉及25个大类、数千个品种,总重量达10万余吨。两年灾后重建期间,仅住房建设,农村就有33.38万户农房重建,城镇68477户住房重建;另外,还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单位183个。这需要调运大量物资来保障,没有畅通的交通要取得抗震救灾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德阳的铁路建设与经贸发展。1952年7月宝成铁路南段开工,1953年10月1日绵阳至成都段通车。正是由于有宝成铁路建成,加之德阳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有利的地质条件,在“一五”国家和省开展现代化大规模工业布局中,才有德阳1956年后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区建设和三线建设。工业区和三线建设又促成为开发天池、岳家山一带山区的煤、铁、磷等矿产资源,修建德(阳)天(池)支线、广(汉)岳(家山)支线,以及为运输中央或地方厂矿物资进出修建15条专用铁路。这些铁路的建成为德阳形成装备制造、化工建材、食品饮料三大传统产业作出了贡献,工业的发展又为德阳建市创造了条件。

旌阳区地处德阳市中心区,宝成铁路穿城而过,在区内设了德阳东站、德阳站两个站落,有往返成都、上海、北京、南京、郑州、西安、青岛、福州、合肥、沈阳、昆明、呼和浩特、乌西、格木尔等地的列车班次。德阳火车站有开往成都、重庆、攀枝花、太原、广元、福州、西安等地的高铁和动车,是四川省著名的民工输出站(图片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网)

随着宝成、成渝、成昆、达成等铁路的通车,加之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商品流转渠道大为改观,德阳大量的猪、蛋、酒、糖等调往北京、新疆、云南、广东、西藏等22个省(区、市),粮油、畜产、化工、机械等商品出口德国、日本等22个国家和输出中国香港地区,同时调入针纺、文百、五交化等商品,促进了德阳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随着救灾、灾后重建、振兴发展的推进,德阳的整个货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持续走高,而铁路货运由于德阳境内车站按等级划分,只有德阳、广汉两站为三等站,其余各站均为四等站,运力有限,年铁路货运量从2007年1005.79万吨到2012年才1018万吨,几乎没有增长。因此,成都铁路局有了站点重新布局的考虑。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后,德阳市政府顺势而为,与成都铁路局签订《加快德阳地区铁路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按总运量1000万吨的标准,将黄许货站打造成为地区综合铁路物流中心,这给2015年着手兴建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提供了重要依托。

3

关于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主要位于旌阳区黄许镇,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物流港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5.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24平方公里。紧邻起步区的黄许铁路港占地1041亩,建成后将成为成铁局管区第三大货运港口和宝成线入川第一大货场。目前,铁路港一期3条到发线已投入运营,年运力达500万吨,二期已正式开工建设。现物流港起步区的拆迁已完成,区内交通干线开始建设,融资、招商工作正稳步推进。我们建议,作为港、产、城一体发展的物流港,随着省委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市委争创四川经济副中心战略的实施,应站在高位加快建设,以发挥出更大作用。

物流港要以更高站位来谋划。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成宜高铁、成达高铁、成兰铁路、天府大道北延线、绵茂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今后德阳向东、向西、向南和通江出海的通道。物流港园区只定位服务于北向的中欧班列,很显然不能满足省委提出的“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和市委实施“开放拓展行动”要求。在向东、向西、向南和通江出海方面,应该提早着手趋势预判和货源组织等前期工作。要认真研究定位物流港的主要服务范围、辐射范围;在此基础上,生产性物流组织方面,要看这个范围内有什么产业、企业?原料来自何方?产品销向何方?是否适合铁路运输?消费性物流组织方面,要看这个范围内有多少人口?消费有何特征?哪些消费品要靠外来?是否适合铁路运输?从近年情况看,德阳的铁路年货运量在800万-900万吨,接近公路运量的十分之一,而铁路港黄许站年货运量在80万-90万吨,仅占整个德阳铁路货运量的十分之一,且现在主要的货运物资还是粮食、化肥、化工、矿石等产品,并没有体现出太大优势。铁路货运班列运输,最大的优势,在于快捷小批量,更适宜于服务中小企业。就德阳本地来说,中小企业众多,数量居全省第二,开发好这一块,不仅对铁路港扩大物流有利,还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同时,基于电商的快速发展,物流港方面应高度重视,思考如何做好跟进、组织和服务的问题。另外,德阳重装产品的配套件中有很多小型件、标准件,可以通过铁路运输,要着手研究与大件运输的到达目的地时间怎么组织,以便班列开行常态化后更好为重装产业服务。

物流港要以更快速度来建设。从四川铁路货运布局情况来看,成德绵都有铁路港。目前绵阳尚未建设,如果德阳铁路港不加快建设,会被绵阳后来居上而超越。这其中和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协同至关重要。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现已获得内陆陆路口岸的几乎所有国家政策,距离这么近的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包括绵阳铁路港),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与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加深合作,分享政策。物流港管理部门应发挥好省委支持成德同城化的大环境优势,利用德阳、青白江铁路港都属成都铁路局管辖的特点,做好成都铁路局的工作,争取支持。要深入了解青白江铁路港,着重研究它缺些什么?发展中有什么困难?在它缺的方面、困难的方面我们能够为它提供什么?可以帮助什么?从而找到认同感和互补性,换取青白江铁路港对我们物流港的支持,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带动我们的发展。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是,在给某些支持的基础上和他们协商,德阳组织的某些货物在德阳装车,由青白江出发的列车北上路过黄许时进行加挂,这既可以减小成本,也便于操作。其次,物流港的配套建设也很关键。硬件上,一体化的服务场所、设施完备的货场、港内交通网络及外联通道应加快建设,海关、检疫检验建设也应提前谋划。软件上,铁路公路联运的组织、货物出入港的管理、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等要着手研究和组织。当然,这需要德阳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机构设置、人员配属上给予更大支持。另外,物流港园区企业的引进也应加快步伐。除物流企业外,要注意电商和加工企业的引进。由于园区是港、产、城一体,地产开发企业的引进也必不可少。要加快建设速度,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抢得先机。

黄许(图片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网)

物流港要以更浓的文化来建设。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的所在地黄许是一个古镇。物流港规划区含古绵竹城、绵竹关的所在地和黄许老场镇,有丰厚的历史,东汉儒学大家、有门徒三千的任安及早期共产党员、革命先驱阚时杰就出生在这里,遗有汉阙、天后宫等文物。这里是德阳辖区内最早有县级建制的地方,古蜀文化厚重;这里是真正的绵竹关所在地,三国文化浓郁。在物流港园区特别是城市建设中可以结合这些历史文化,提升园区文化品位,增加历史、文化记忆,增强吸引力,以推动物流港园区的全面发展。

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担负着未来发展重托的中欧班列德阳现代物流港建设,是事关德阳的一件大事。聚力狠抓、早见成效,一定会为“四个德阳”建设,为德阳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总第22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思源(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