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出来混,是要还的
最近想要写的人物很多,为此特意给自己列了一个名单。
名单中各色人物都有,之所以列出这么多,目的很明显,从中找出自己喜欢,读者也爱看的,然后的,然后,你们懂的。
有人说,古人其实很好写,对着资料,胡写一通就是了。
这是胡扯。
一篇好的文字,需要的不光是资料,还要长年累月的揣摩与感悟。
资料是冷的,人却是热的,哪怕这个人物已经去了上百年,当我们再回头看时,依旧希望他热的。
这样的人很多,南北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谢朓”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极具才华的诗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小迷弟对他的评价。
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李白更是被他迷得一愣一愣的,先后三次在自己的名作里为他代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杜甫《寄岑嘉州》:"谢朓每篇堪讽诵。"
刘长卿《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 :"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 :"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怀求古翁》 :"谢朓真堪忆,多才不忌前。"
赵师秀《秋夜偶成》:"辅嗣易行非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唐庚《语录》:"诗至玄晖,'渐有唐风'。"
严羽《沧浪诗话》:"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胡应麟《诗薮》:"玄晖为唐调之始。"唐人"多法宣城(谢朓)"。
沈德潜《古诗源》:"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王士禛《五言诗凡例》:"齐有元晖,独步一代。"《渔洋精华录》卷二《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这个赞扬名单还可以拉很长,长到你几乎不能想象。
这些文坛大咖很朴实的告诉了我们,在才华上,谢朓几乎是无瑕疵的。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有才是一方面,才华之外的东西,往往才是最真实的。
一个“谢”足够告知了他的出身,地地道道的名门贵族。——(世代高门甲族)
出身只是一个符号,并不能说明你很牛叉。
牛叉的人生靠的还是才华。
在那个时代,才华才是一切的通行证。
毫无疑问,谢朓早早就拿到了这张通行证。
《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十几岁就入选了当时著名文学团体——"竟陵八友"。
他似乎很早就知道,好的才华只是身份象征的外衣,并不能成为主宰。
所以世间才有怀才不遇一说。
而他则用自己告诉了世人,怀才不遇,那是别人不是自己。
31岁出任宣城太守,年纪轻轻就成为“正厅级”干部,工作之余,他疯狂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很早知道世人对文学的爱好。
在诗尚未成为霸屏的题材之时候,他率先开启了写诗刷存在感的先河。
他拼命的写诗。
吃饭写、睡觉也写,甚至在洗手间他都能写几首诗。
和人家硬凑的诗不同,他的诗清新、清丽、清俊,除了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工整,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大诗人沈约对此十分的佩服,在《伤谢朓》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除了技巧上创新,在内容上,他也做到了言之有物,所说所写,必有金警句,细细品味,宛如人生哲理。
这种清新、清丽、清俊的鲜鸡汤,立即风靡了整个魏晋南北朝。
据说,当时的朋友圈用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诗句。
这些诗句到了今天,我们依旧喜欢。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
因为诗写得多,写得好,世人称他为“谢宣城”。
应该说,他要的一切才华都给带来了。
如果硬要算,只有一样才华没能给他——品德。
这似乎是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大的伪命题,有才华的往往没有品德,有品德的往往才华不显。
被李白视为终生偶像的谢宣城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没品的文坛大咖。
公元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局势并不稳,当时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手握重兵,被南齐明帝萧鸾猜忌,因为怕被杀,王敬则起了谋反之心。
起兵谋反之前,王敬则想到了女婿谢朓。
于是,他派出自己第五个儿子王幼隆去与谢朓密谈,希望他能入股,毕竟是自己人,好处总不会少。
应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创业是有风险,但回报也高。
弄的好,原始股下来那是妥妥的开国功臣,怎么也比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要强。
但王幼隆太过高看了谢朓,这个被世人当做文坛天才的诗人并没有他写诗那么大胆,面对危险,他妥协了。
他先把小舅子扣了下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朝廷告发。
王敬则起兵失败后被灭族,谢朓受到齐明帝萧鸾的赏识,因告发有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惨烈的结果,让王敬则的女儿(谢朓的妻子)心疼不已,父兄的仇恨,丈夫的背叛,彻底让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她经常在身上藏一把刀,准备替父报仇,谢朓因此不敢和妻子相见。尚书郎嘲笑他说:“你的人品学问都不错,不过遗憾的是不能给妻子做表率了!”
这一幕的背后,谢朓如何想,今时今日我们并不得而知,唯一知晓的是这个文采飞扬的诗人并喜欢与天斗,与地斗。
只要自己能逃脱,哪怕是自己的岳父、兄弟也可舍弃。
然而,聪明如他却没有早早领悟,人生在世不过是相互辜负,又相互弥补。
通过告密这种不光彩,不道德的途径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总有一天,你要为自己所得到的,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个代价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公元498年,明帝萧鸾去世,次子萧宝卷即位。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皇帝并非是什么好皇帝,过度的奢侈和无作为,终于引起了大臣的不满。
权臣、右仆射江袥想废掉萧宝卷,改立萧鸾的侄子萧遥光为帝。
和一年前的戏码一样,江袥秘密找到了谢朓,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同时下一任皇帝候选人萧遥光也让人送来了心意。
令人惊讶的一幕再一次上演。
因为怕牵连,谢朓再一次走上了告密的道路。
他迅速将江袥废立的企图,告诉了将军刘喧,然后自己置身事外,等待事情的发展。
他相信,这一次他的决定同样正确。
然而历史用鲜血告诉了他,运气可以好一次,但绝不会好第二次。
一直痛恨萧宝卷的刘喧很快做出了回音,他将谢朓的话告诉了江袥和萧遥光。
于是,谢朓的结局就此画上了句号。
公元498年的秋天,密谋的江袥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谢朓欲谋反。东昏侯是个糊涂皇帝,便将谢朓打入大狱。
顺道说一下谢朓的结局,因为告密不成功,谢朓反被萧遥光诬害下狱而死,死时只有36岁。
临死前,谢朓仰天长叹道:“天道其不可昧乎?我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 《南齐书 谢眺传》
天道真的不会隐藏啊!我虽然没有杀王公,王公却是因我而死!”(这个王公就是他岳父王敬则)
直到这一刻,这个身负“陈郡谢氏”家族烙印的男人才明白,出来混,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