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寡妇再嫁有多种讲究,朝廷还会这样安排?

在我国的历史上,周礼紧紧的约束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出生,到驾鹤西游,无不在周礼的所设标准之下进行,尤其是贵族之间最为盛行。

在古代,人们对贞节极为的看重,尤其是女子,甚至对贞洁的看中,比生命都重要,这是现代社会所不可比的,也是很多人们多不了解的,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古代的贞节牌坊的一些说法。

贞节牌坊

在古代,战争极为的平凡,已婚妇女失若是了丈夫,年轻没孩子或有了孩子再嫁。据《中国风俗辞典》载,始于一夫一妻制定型以后,约于战国时期(前368一前222),秦汉时期,妇女再嫁不受社会限制。可是到了唐宋时期,尤其是明代,封建伦理逐渐严加约束妇女再嫁,各级统治阶层直接出面干涉,说什么“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夫”,或者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很多旧史志和各级地方志书,节女占了很大篇幅。都是17岁25岁丧夫未嫁,国家给不嫁者立碑建房。

清末的时候,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限制妇女再嫁不太严格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更不限制了。寡妇再嫁的习俗,各地不同。北方部分地区也是做法各异,有的是嫁女进大门时把预先放在大门口的一斗麦或谷,提在堂屋正面焚香,意为带来五谷丰登的好光景。有的婆婆坐车,从出嫁地点把媳妇接回来。有的是婆婆从大门口把媳妇手挽手地引回来,意为婆媳和善。婚礼从简,一般不拜天地,只是在家里认大小,由一人介绍说“这是公爹,这是婆母,那是二叔,那是二婶”等,嫁妇一一跪拜或“万福”,并叫“爹”、“娘”等,或鞠躬,中午饭为“贺喜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