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子和梳子: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品

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随之美学观念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内敛淡雅为审美的标志。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女子的饰品虽不及唐人的多姿多彩,但在简朴秀美的格调中依然不缺风雅和意趣。

宋代女子的饰品有头饰、簪花、项戴、耳钩、手镯、臂饰等,其中头饰中的冠子和梳子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打饰品。

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冠子

冠子是宋代女子的一种重要饰品,也叫冠饰,和现代女子佩戴的贝雷帽、渔夫帽等修饰脸型及御寒的布制帽子不同,宋代女子佩戴的冠子种类繁多,从佩戴的场合上来说,有礼冠和便冠的区分。礼冠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佩戴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佩戴者仅限于后妃和内外命妇;便冠的佩戴场合比较随意,佩戴者的层次和范围也比较广。那么冠子在种类上可分为龙凤冠、珠冠、花冠、角冠、团冠、山口冠、垂肩冠等等。

(图为宋代上层女子戴花钗冠子)

据《宋史·舆服志》中载:“中性,仍旧制。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皇太子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命妇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 从中我们可得知宋代对后宫女子的礼冠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

(图为宋宁宗杨皇后戴珠冠)

作为礼冠,龙凤冠是规格最高的奢侈品,只有太后和皇后这种级别才有资格佩戴。珠冠一般就是龙凤冠的在形式上的体现,制作上先用金银丝作冠胎,然后以珍珠或以珠玑宝翠作饰物串制而成珠冠。比如南宋宁宗杨皇后的头冠就是用珍珠作饰物编制而成,冠子的形状像蝴蝶的翅膀又像打开的扇子,造型来源于大自然,活泼清新。这种类型的款式在宋代有名的绢本设色画《宋仁宗后坐像轴》中也可看到,曹皇后头戴的珠冠是金属质地的覆钵形头冠,冠上镂空雕刻有龙凤纹饰,冠子的博鬓为浅绿色,镶有珍珠宝石等饰品,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独特精美,其中更以龙、凤、如意等传统的纹样赋予不同寓意,体现曹皇后身份的尊贵。

(图为宋仁宗曹皇后戴龙凤冠)

而命妇的等级则可以戴有博鬓的各类花钗冠子,可以说带博鬓又有翠钿作装饰的精美冠子,是宋代上层女子冠饰的标配。除此,还有一种不分贵贱的冠饰“花冠”在宋代非常流行。在酷爱花的宋代,不管男女头上簪花是盛行一时的潮流,就连皇宫在举行簪花宴时,都会叫御苑备上各种应时的鲜花,用来赏赐臣下们簪戴。据《宋史·舆服志》中记载,宋代皇帝会给新进士设宴,叫“闻喜宴”,在闻喜宴中给新进士赐花戴。正因为宋人喜欢花,后来就出现了以桃花、杏花、牡丹、芍药、菊花、梅花等作为装饰的花冠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云鬓丰垂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诗中的“花冠”说的就是这种用鲜花装饰的冠子。

(图为宋代女子戴莲花冠)

戴花冠的风俗大约始于六朝,在唐代时得到大力推广,等到宋代时已成为女子非常流行的一款冠饰。最初时花冠由漆纱或罗绢制成,冠子上仅用剪纸花作为装饰,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形制,后来宋人将四季应时的花卉作为装饰制成花冠,由于鲜花的保鲜期太短,宋人又将鲜花夹在书页里制成干花,后来又发展为用罗绢、金玉、玳瑁、丝等制成仿生花来代替鲜花,仿生花不仅品相好,关键是不受时令限制,此后便出现了集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于一体的花冠,称为“一年景”,如《宋仁宗皇后坐像》中,曹皇后身边的两个侍女头上戴的就是“一年景”花冠子,虽说这种冠子由仿生花编制而成,但视觉上非常富有层次感和鸟语花香的风格。因为花冠子的造价低廉,所以身份地位较低的女子都对花冠子青睐有加。

(图为宋仁宗后像中侍女戴一年景花冠)

(图为宋代女子戴花冠)

团冠也是宋代命妇戴的一种冠饰,据《尘史》载:“编竹而为团者,涂之以绿,浸变而以角为之,谓之团冠。” 从白沙汉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团冠的样式,假如把团冠的两边去掉然后作加高处理,拿就是山口冠的式样,像《砖刻厨娘图》里厨娘戴的就是这种款式的冠子。此外,还有一种冠子是四角能下垂到肩膀的款式,叫“挥肩”,以及形似元宝的元宝冠,仪天冠、玉龙冠、云月冠、玉兔冠、仙冠等等,数不胜数。

(图为宋墓壁画中女子戴团冠)

(图为《砖刻厨娘图》中女子戴山口冠)

宋代女子可贵可贱的头饰——梳子

梳子在宋代女子的头饰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珠冠太奢侈、其它各类子冠太繁复,那么梳子这种装饰则可堪称可贵可贱的最佳头饰品了。

(图为观复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金梳子)

女子以插梳作为头饰的风俗,最早起源于魏晋,从陕西咸阳平陵十六国墓出土的一批女乐俑和女侍俑中,可发现其脑后发髻上下都插有小梳。在唐代年间,女子插梳之风可谓盛极一时,唐代元稹有诗:“满头行小梳,当面旋圆靥。” 描绘出用小梳作装饰将发髻周围插得满满当当的画面。从出土的画图中可看出最常见的是横插法,就是在发髻前方横插几把梳子。又如花蕊夫人在《宫词》中所说的“斜插银篦慢裹头”,可以判断当时女子还有一种梳子斜插法的造型。

(图为唐代女子插梳装饰)

(图为宋摹本捣练图中女子插梳造型)

到了宋代,女子除了用梳子盘理发髻外,依然流行在发髻的前方插梳子作装饰,而且插梳装饰的风气丝毫不逊于唐代。这时比较流行的插梳方式有前额上方正中插一把梳,前额上方正中上下相对插一对梳,前额上方一侧斜插一把,再在头的两侧各插一把等,不输于唐人的“满头行小梳”。

(图为宋代女子流行的插梳法)

苏轼曾作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诗中的银栉指的是宋代曾经流行的一种银制的冠梳,别名“蓬沓”。除了蓬沓这种冠梳,宋代还流行过一种角梳,自北宋中期至南宋,女子偏爱戴高冠、梳大髻、插大梳,发髻梳得越高越好,有时还要加装假髻,而冠饰往往以金银珠玉作为材质制作而成,大型的花冠高至三尺,还要插上一尺长的宽齿大梳子作装饰。据王栐在《燕翼贻谋录》中载:“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 可见当时宫中追求梳子的宽和大来攀比奢侈,以致宋仁宗对这种行为很头疼,不得不下诏:“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无得逾四寸,仍无得以角为之。” 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冠饰和梳子的大小,还禁止以昂贵的白角作材质制梳来约束女子们争奇斗艳的风气。仁宗以后,梳子的材质以象牙、玳瑁取而代之,白角改用鱼魫。到了南宋时期,女子头饰经历了北宋中后期的发展,夸张的高冠长梳已经较为少见,变得清新自然和内敛雅致,又慢慢开始对小巧的梳子爱不释手,但终究不像唐人那样满头行小梳了,风格上依旧延续了将小梳用作头饰插于发髻,有的还将小梳配上金链子当作胸饰,真是别出心裁。

(图为北宋《纺车图》中妇人插长梳子)

(图为宋代银制大梳子)

初看宋代的梳子在造型风格上仍有唐之遗风,由宽扁的马蹄形变为半月形,梳背也变得有些窄,梳背与梳齿都变为月牙状,且梳背与梳齿的连接形式由上下相连变成梳背半包梳齿,总体上渐趋淡雅朴素。

(图为宋代金镶玉凤穿花纹嵌宝石梳子)

(图为宋代半月形小梳子)

以上这些宋代女子的冠子和梳子,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宋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形态,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外观层面上的审美表现,它于产生之时起,就超越了这些东西所具有的实用性及装饰性功能,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其中渗透着宋代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等精神风貌,并对我们现代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