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几乎举大唐全国之力,为什么却没有打赢?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无败绩,那么为什么举大唐全国之力进攻高句丽,却没有取胜呢?
首先,李世民并未使出全力:
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掉了原国王高建武。其实这种政变很常见,只是这位盖苏文从掌权之后,就开始不听唐朝号令,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许的。
起初,李世民还是很克制的,一方面由于考虑到战争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史料记载:
“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
假如高句丽的新领导能审时度势,继续听从唐朝号令,那么李世民也不会大动干戈。只是独裁者盖苏文不仅杀掉了国王和百余名朝臣,还虐待百姓,并开始频繁发兵侵扰邻国。
李世民作为“联合国”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毕竟当时给大家承诺的便是有困难找唐朝。
新罗使者也来到长安,表说百济已经和高句丽联兵,企图切断新罗入贡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亲自抄刀上马。
此战和开国之战不同,李世民保持着情形的头脑,换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战令唐军陷入泥潭,李世民会及时抽身而退。
唐军在进攻白岩城之时,城内守将出尔反尔,本来说投降,却有后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
“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
城府极深的李世民,很清楚这道命令的结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时,将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然而,唐军在城下拼死厮杀,或许破城只在旦夕之间,城中守将再次请求投降,这次对方表现得很至诚,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还是同意了对方投降的请求。
得知消息,将军李世勣带了几十名校尉,火急火燎地冲到李世民帅帐前,原话是这么说的:
“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意思就是说,士兵们舍死忘生地攻城,不就是为了城中金银财物,现在接受对方投降,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李世民赶紧安抚:
“将军所言极是,只是朕不忍心看到纵兵杀戮,凡事有功的将士,朕会府库中的金银赏赐给诸位。”
好说歹说,李世民才把众人安抚住。
可见李世民并不想赶尽杀绝,对于这场战争,李世民不想冒太大风险,哪怕将士们舍死忘生,他作为统帅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
在攻克白岩城后,进攻计划也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认为要先攻克坚固的安市城,再继续进攻建安城,这样最稳妥。有的人认为,安市城城坚粮足,士兵精锐,很难攻克,不如绕道先攻克建安,那么安市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先攻克建安城,风险较大,但收益同样大,只是如果这样,安市城内的守军,可能出兵切断唐军粮道,到了那时,唐军就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李世民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李世民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先攻破安市城,再做打算。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统领下,唐军一直留有余地,如此这般,取得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止步在安市城下,也就无可厚非了。
其次,高句丽抵抗顽强,唐军不能攻破:
隋炀帝曾举大隋全国之力,率百万军队,三次亲征高句丽,不仅连连败北,整个隋朝都被战争拖垮了。其中主要有原因在于,高句丽军兵十分强悍,不论是战斗意识,还是整体素质,都不弱于隋兵。
虽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小国,但的确不好对付,史料记载:
“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
安市城的守军,在城内防守,他们见到李世民的黄罗伞盖,竟在城头大声叫嚷,甚至还有戏谑之词,明摆着就没有把天可汗放在眼里。李世民又怒了,再次下令,城破之后屠城,高句丽军兵不仅不怕,反而作战更为勇武,在很长时间内,李世民都无法攻克。
为攻下安市城,唐军可是下了血本,唐军用上了投石车和冲车。每天轮班进攻,日夜不停,大小石头就像雨点般砸向城池,足足打了六十天,动员五十多万民力,安市城岿然不动。
看到攻城没效果,唐军开始在城边建造土山,一度山顶离着城墙只有几丈远。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土山忽然倾倒,压倒了城墙。但因为当时负责的将领没有在现场,唐军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城内的守军及时出来,再次占领了土山,这次极好的机会也化作了泡影。
再有,天气、环境影响:
由于李世民没有及时改变策略,在安市城下拖的时间太长,唐军士气大不如前,最要命的是唐军远道而来,粮草马上就供给不上了。
史料记载: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了粮食,再强大的军队打不了胜仗。除此之外,冬天到了,辽东这个地方比较冷,而且当时还没有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这种现象,所以估计最少也有零下十几度或许更低。
气温骤降,水都变成了冰,供应马匹的草料也成了问题,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宣布撤军。为了挽回颜面,李世民命唐军在城下列兵整齐,一队一队撤军,再次秀了秀“肌肉”。
事实上,不论承认与否,李世民还是栽了个大跟头,在此之前,李世民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薛举曾经让李世民栽过跟头,但当时大唐刚刚建立,各地割据政权尚未平定。而征高句丽时,大唐已经建立多年,十分强盛,此战也让李世民大为惋惜。
最后,还是要提战斗意志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这几次进攻高句丽,其战斗意志明显不同。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狗追兔子的故事,兔子如果不拼命跑,那么它丢掉的是一条命,而狗如果不拼命追,顶多是少吃一顿肉。
高句丽如果败了,那就是灭国之战,李世民如果败了,大不了回大唐,这也是双方战斗胶着的原因所在。
当然,高句丽最终还是败了,李世民之后的策略便是时不时就骚扰一下高句丽。这种拼国力的战争,高句丽也就落入了下风,唐高宗时期,最终灭亡,并入了大唐版图。
而那次李世民征服高句丽的战斗,也成为了如今影视剧热点,在韩国历史剧《帝国的早上》中。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可是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李世民到大唐都城长安,硬是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再让李世民跪地求饶才作罢。
在《大祚荣》中,李世民更惨,先是在安市城围攻战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点一命呜呼。后来又一路溃败,最终在长安保卫战中,愚蠢无能的李世民再次被射瞎一只眼睛。
但不管怎么说,安市城之战,确实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永远的疙瘩,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