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爱书法的老师,咱们进来聊聊吧!
赵孟頫 书趵突泉诗 纸本,行书,纵33.1cm,横8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今社会,书法的实用价值逐渐衰颓。即便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同好加入书法这个看似“冷门”艺术的大军。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
今天,咱就一起来聊一聊书法这件看似衰落实则逐渐复兴的“小事儿”。有说得不对及不妥的地方还请海涵,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交流!
1、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首先,咱得买支好笔,门口文具店那种10块钱一支,说句好话还赠块橡皮的,我劝您还是别要,岳飞家穷,捡根树枝,捧把散沙就开练,咱没那本事,还是相信那句老话“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纸的话,初学,买点手工毛边足矣,后面您就知道,这纸就是易耗品,一天两天就一刀,太费。不过,写到一定程度,就得上宣纸了,毛边纸不太吸墨,把我们的手都养懒了,而且宣纸出来的墨色变化,也是书法艺术中重要的一环,这是毛边纸体现不出来的,不过要强调一句,切忌用水写布,因为那样真的出不来墨色的变化及笔毫在宣纸上的走势,而且毛边纸很便宜,咱既然已经开始练了了,不妨投资点小钱,回报可是大大的。墨汁,咱不参加比赛,不给人题字赠送的话,稀的用点北京墨汁,稠的用点一得阁,好使!咱可不是做广告,这都国产老牌子,也不需要咱给宣传,是吧!
蔡襄《蒙惠帖》尺牍(下为局部) 1052年 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执笔法这事说不清楚,不说历朝历代、各个书家不同吧,反正也没有一定之规,您怎么方便怎么来,一般来说,您枕腕写中号字的时候就五指执笔法,小字的时候就三指执笔法,大字一般都悬肘了,那三指也行,五指抓着笔杆尽头写也可以,没啥一定之规,因为何绍基“回腕法”跟任何传统执笔法都不沾边,人家不照样留名书史,写得一手好字了吗,咱要的是写出来的那幅字!
关于叠不叠格这事,一般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建议叠格,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不建议叠格,但比如有些造像题记的楷书,简牍帛书上的隶变字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叠格,因为叠格的确影响行气,显得呆板。
说说心态,历代书论多有提及,庄子说要“解衣磅礴”啦,欧阳询说要“凝神静虑”啦,要我说,放松、专注,就行!写烦了,开点音乐舒缓一下,因为疲劳使人失去耐心,高压令人紧张不安,书法因为就活动那么几个部位,不像绘画一样加点颜色,本来就容易枯燥,再终日惴惴不安地临帖,不到一会就想扔笔看电视去了!
薛绍彭《致伯充太尉札》 行草书,纸本,23.6×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书法要从楷书入手吗?
原则上,从啥书体入手都行,原则上是选择合自己眼缘的字帖进行临习,那样容易吃进去,很多同好选择楷书入手,因为规整的楷书比较符合大众审美,也不容易把手练野;美院书法专业则从篆书入手,主要是为了练线条,练手稳,记点文字学的字形,为以后的学习打打基础。行草入手也挺好,但切忌别写得太快丧失原帖细节,最后把手练野了,后面可就写不了篆隶楷等静态书体了。
学书法,尤其初学,还是得临帖,如果您想写好,那就得比着字帖一点一点抠,写得快了肯定不行,不仅看不全字帖内的细节,自己写的时候也很难表现字帖中的精髓,初期慢慢练。
很多同好说,现在的一些人临帖的时候写得都太慢,古人可不这么写!其实,随着书法实用性的衰颓,书法渐渐走入纯艺术属性,我们现在写书法,就是把它当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交流记录的工具;再者,临帖,就是为了跟原帖写得像,尤其在初期,速度提上去了,细节肯定就会部分丢失,当您熟练了,临写自如了,再写得快一些,挥洒出真性情了,也不晚。
董其昌《米芾蜀素帖后跋》
临帖的时候,首先确定字帖,再了解一下该字帖书家的传记、人生,该帖所在的时代背景,书家其他作品比较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切身处地地揣摩该帖的风格特征,也有利于开拓我们的眼界。
咱们写完之后,挂墙,自己对着字帖找毛病,找出来的问题在笔记本上,或者临帖的字帖上标记好,然后再临摹,写得时候还是聚精会神看细节,同时总结该帖的书法特点,记忆笔画、字形、章法的具体写法,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这样临习数遍,问题肯定越来越少,直到自己找不到问题,再咨询其他书法同好帮忙寻找缺陷。长此以往,您就会发现,您得到了高效地进步,写得越来越顺了。
黄庭坚《苦笋赋》 纸本行书 31.7×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书法应以“好看”为最高准则吗?
很多同好说,现在“丑书”横行,人心不古。其实,确切说,现在体现书家个人风格的作品多了,照本宣科的作品少了,行草、篆隶多了,楷书少了。难道现在就没有“丑书”了吗?并不是,那些在媒体上搏噱头,手脚齐全却用鼻子、用脚、用舌头、用X作书的,举着千斤巨石的、开着挖掘机的、用提线木偶作书的,都是“耍流氓”!
而遵循古法,线条扎实,结构错让取势的,不怕各位老师责怪,咱真不能冤枉人家,因为苏轼、林逋、陈献章等大书法家的书法,都不符合“好看”的标准。但他们写得就不好吗?不是。古代在儒家教育体系中一直秉承“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为书法的最高准则,古时没有职业书法家,都是一些大文人,无意于书,而自成圣人,他们书法中透露出的学问之气、性情之气,正是他们书法的内涵所在。而有些书家,或受玄道之学影响,或因朝廷不至眼角而放浪形骸,故书法激荡,文辞闲散疯癫。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每页8行,正文每行18字。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当代书法,除了一部分,或许一大部分故意作丑以博世议的“杂耍者”,也有不少书家被无辜划归“丑书”之列。
我一直觉得,咱不能搞一刀切,尤其是书法这种不能用对错来评定的艺术门类,咱喜欢的,练练,心里高兴,管别人说什么呢,是吧!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技艺,各人皆有所好,无所谓对错,取己所向,心乐足矣。
4、一种书体要练习多久?一本字帖呢?
一般来说,高校的书法专业每种书体学一学期,在这一学期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字帖,每个字帖学三周左右,每个学期最后留不到一个月时间做此书体的创作练习,最后交幅创作作为考试,老师打分,有的学校再做个阶段汇报展,办个小型展览,大家一块学习欣赏,也增加了学生们的荣誉感、自信心。总的说,这种学习方法就算集训。咱都知道,一段时间重复一件事,比较容易出成绩,这种教学安排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是教学安排,学生私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再做其他练习。
鲜于枢《御史箴卷》 纸本楷书 50.1×409.6cm。 大德三年(129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John B. Elliott寄赠)
咱如果不是书法专业的,想自学,可以初期买本合自己眼缘的字帖,如果原碑帖残破多看不清楚,就买那种质量高的带图示分析的字帖,学学规矩,入一下门。等到将这里面的演示都看过一遍之后,咱就马上换原帖,一般来说,咱每本字帖通临两遍,就可以进入创作了,临帖的方法上面已经说过,创作也大体同法。
临帖时,虽然不建议摹写,单如果字形总是抓不准,也可以从字帖中选出几张总是写不好的进行复印,垫在不太洇水的熟宣纸下进行摹写。平常临帖创作的时候,建议大、中、小字体穿插练习,别只会写大字而不会写小字;再说,这样也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毛笔的掌握能力。就如同咱以前上学那会儿,偏科总是不太好吧!
康里巎巎《草书临十七帖页》 纸本,草书,两开,册页,纵28.5cm,横42.6cm、4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和其他的技艺一样,欧阳修《卖油翁》里不是说了吗:“无他,但手熟尔”,当然了,说的不是书法,但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熟练之后才能讲求性情,您说是不?
5、什么时候创作比较合适?
其实临帖和创作是穿插进行的,咱不能这段时间创作,就不临帖了,不然,之前打的基础就全忘了吗?一般来说,在面对新帖的时候,通临两遍就可以尝试创作,同时,可以尝试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咱这可不是鼓励什么市场化、急功近利啥的,因为一个是有压力了,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出活儿,二是以前没有考虑的章法问题,形式问题,落款问题都得计算在内,多写点进步也快,三是看看咱的书法写到啥程度了,在全国书家中排到什么位置了。得奖了?增加了信心。没得奖?继续练,还找到今后的书写方向,揣摩一下大展的趋势等等,多好!
吴琚《行书五段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6、怎么才算把书法“写好了”?
“写好了”这个标准挺难定义,有些把在全国大赛中得奖了叫“写好了”,有些将大学书法专业的老师叫“写好了”,有些管在大街上龙飞凤舞瞎划拉的叫“写好了”,有些邻里朋友来求字了叫“写好了”......
这种事,见仁见智,如果真非得找个标准,“入古”、挥洒出个人性情气韵,不一定非得多像古人,笔画稳健、结体合理、气息贯通,就是好字儿。如果再加一句,那就是自个儿高兴,哈哈!
唐寅《落花诗册》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7、整天练字太枯燥了,想放弃!
首先咱不能有功利心,功利是随着功力而增长的,急功近利必定内心躁动,肯定啥事儿也干不好!所以咱,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才是狠招。
再者,书法也是很容易进入平台期的。一般来说,拿到一个新帖,刚练几天得适应,找不到方向,正常!又练了几天,上手了,突飞猛进,正常!又过几天
,怎么越写越不顺眼,越写越退步了?正常!
苏轼说过:“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凡事都有个过程,为啥咱写着写着感觉退步了,那是因为咱眼界上去了,学书法的人, 基本都是眼高手低,再坚持坚持,等到咱熬过这段平台期,曙光就在前面,咱就会很快再上一个台阶。而且,勤奋虽然可贵,但总是闷头写,不动脑思考,也是不会进步的,如果感觉没进步了,咱就先放慢脚步,多看看帖,按照我上面说的那些方法研究一下字帖,想一想,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您不妨试试。
切忌不能放弃啊,不进步不是咱的错,放弃可就不对了!
沈度《楷书四箴页》 纸本 纵29cm 横1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怎么练习硬笔书法?感觉社会上对软笔书法比硬笔书法更加重视。
倒不是社会对硬笔书法不重视,是随着社会实用意识的增长,软笔书法的衰颓,人们有意识更加重视软笔书法了,加之软笔书法因笔毫的特性,较硬笔书法增加了更多的艺术特性及乐趣,所以不少同好喜欢每天写两笔,也就当好玩了。
如果想练习硬笔书法,我这儿有套法子:首先找本庞中华老师的硬笔字帖,但因为庞老师的,说实话,有些呆板,不太接地气,真是到了自己平时书写的时候不太容易快速,也就是不随意,建议庞老师字帖,入门可以,不建议久写;接着找几本田英章、田蕴章、骆恒光、任平、王正良等几位老师的钢笔字帖,继续练习,硬笔书法也跟软笔书法一样,得多练习,别太指望自己的自成一派的书风;同时,买沓田字格纸,买支英雄钢笔、永生、百乐、派克的都行,就开练吧。临个两三遍,做到形成规范了,就可以临古帖。
钱沣《行书临米芾岁丰帖轴》 纸本行书 云南省博物馆藏
楷书的话,临摹欧、颜、柳等诸家的楷书,在这里,推荐小楷钟绍京的《灵飞经》及赵孟頫的《道德经》,多临几遍,慢慢您就会发现,书写水平有大幅提升;行书的话,临摹些《圣教序》、赵孟頫的行楷书字帖,效果都不错。
书法这事,重要的还是勤练,不能让其手生。进步慢,这是肯定的,但俯下身子练,成绩一定在不知不觉中取得,咱共勉!
9、我已经成年,从小书法没打好基础,现在才练习会不会太晚?
从小爸妈教育我,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已经开始,就永远不晚(再让你装嫩!)书法也一样。而且在看过历代书家传记之后,更是觉得书法就是一个愈老愈吃香的艺术。您看,文征明,享年89岁,据说去世之前还端着笔写小楷呢,再看“当代草圣”林散之,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才一举成名,但也不影响老人家与年少就成名的大人物赵朴初、启功并称诗、书、画“当代三绝”。所以,态度上咱得树立信心。
再者,咱年纪大点了,理解能力和知识的储备肯定比小孩子强,这也就是为啥成年人自学书法的多,小孩自学书法的少,当然,有父母爱子心切的成分,但同样拿到字帖,咱就不会和小孩一样,无从下手,起码有些硬笔书法及个人用笔习惯可以借鉴转化。
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
但是,咱成年习书者有几个问题得注意:
(1)
咱别夜郎自大,认为书法就是兴趣爱好,写成啥样都行,当然,个人观点,咱也不强求,但是没规矩不成方圆,不临古帖,不循古法,也就是不吸收精华知识只增加熟练程度,恕咱嘴拙,谁不学习能进步?您是天才呐!自己造字呐!
(2)
咱也别妄自菲薄,认为咱没老师,没书协职务,又不得法,肯定写不好,有些同好吓得摁着一个字帖写几十年不带换的。没必要!书法(特指软笔书法),以前就是古人写字的载体,人家写得好,正常!而且,心态轻松了才有兴趣,才能促使咱继续练习,临古帖,必经之路!但积年累月地只练一个帖,枯燥不说,眼界也打不开,再说句不好听的,井底之蛙可做不得!
-------------------------------
作者:朱卿菱,一朵表里不一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