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四大名沟~陈塘沟(二)

陈塘沟,位于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喜马拉雅山四大名沟之一。“陈”意为运输,“塘”意为路,合并之意为运输的路,陈塘得名于修建萨迦寺时,大量木料从陈塘运输而来。因为这里不通公路,陈塘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陆路“孤岛”。因为很少有人到这里来,故而也被称为秘境。

陈塘是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海拔仅有23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河谷,穿越崇山峻岭,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形成了陈塘沟独特的风光。

8月4日早晨,我们从山下的藏嘎村出发去山上的陈塘镇,走过横跨朋曲河的白马吊桥,便是上山的石阶路。

这座白马吊桥是2011年政府扶贫援建项目。

在2011年新桥建好之前,这座旧桥是陈塘沟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朋曲水流湍急,看着着实让人恐惧。

上山的路有1600多级台阶,每走一段路,就有一个亭子可以休息。这些石阶和亭子也是援建项目。

原来的路就是这样的狭窄碎石坡路,更难行走。

沿途山势险峻,高山瀑布垂直落下,汇聚到朋曲河水中奔流而下,发出响亮的声音。

坡上坡下都种着一种特殊的谷子,因其形状像鸡爪,而被称为“鸡爪谷”。

地里的谷子已经长了出来,就等秋天成熟收割了。成熟后的谷子呈赭红色的,大小像小米。可以磨面做饭,也可以发酵做酒。鸡爪谷酒的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的土地紧缺,石头上也种着鸡爪谷,造型还是浪漫的❤形呢。

在这条石阶路上,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夏尔巴这个民族,也见证了夏尔巴人的勤劳和“背功”。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背上山的。

陈塘是中国夏尔巴人的聚居区,传说其先人是西夏王朝覆灭时进入喜马拉雅山中躲避战乱的的一个部落,被称为“东方来的人”。

上山的路上,一开始是看山水风景,后来只关注往山上背东西的夏尔巴人,特别是看到有七、八岁的小孩也在背沙子赚钱,感觉挺心疼的,带去的巧克力都发光了,后悔没多带点糖果饼干。

飘忽的云试了试一袋沙子的重量,大概50斤吧,背一袋挣15元。

陈塘镇的民居,一般都是两层,一层是仓库或者饲养动物的场所,二层是住人的地方。

有外人来,她们也觉得新奇,虽然我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但给她们拍照,还是能欣然接受。

在山上的陈塘镇碰到了能听懂汉语的巴桑,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为我们煮了一盆土豆和鸡蛋,我们席地而坐,土豆蘸盐+辣椒水,吃着也觉得很清香。

看巴桑的儿子夏天还穿着棉衣,便问他孩子会不会热,他说没钱买衣服。我们付了饭钱还想额外留点给孩子买衣服的钱,他不肯要。我们便要了他的地址,准备回家后寄些衣服来。☟下面是巴桑留的他哥哥的地址和电话,朋友们也可以寄衣服和其他东西给巴桑。

巴桑给石榴姐当向导去中尼边境。如果有想去陈塘沟和嘎玛沟玩的朋友,可以找巴桑当向导,他会说汉语,能沟通。

在我们身后是嘎玛沟和尼泊尔,更远一点是陈塘沟和朋曲河。

嘎玛沟☟的左边是尼泊尔,右边是陈塘镇。山坡上尼泊尔的村庄清晰可见。

我和盛京棋侠、平静似水、笨牛四人便匆忙下山赶去嘎玛沟的中尼边境。

一阵急行军后, 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歇歇脚,看到匆匆忙忙往边境赶的尼泊尔人,他们担心太晚了,边境的铁门关闭。

放牛的尼泊尔小男孩也匆忙往边境赶路。

中尼边境的友谊桥乌布齐桥很小,只能走人和牛羊等,不能走车。每天有尼泊尔人拿着通行证过来到我们这边打工,也有孩子过来放牛。

中尼边境的69号界碑有2个,一个在我们这边,一个在铁门那边的尼泊尔境内。

从边境回到旅馆已是晚上七点多, 我们就在旅馆楼下一边听着风雨声和朋曲河的流水声,一边品尝着鸡爪谷酒(有点米酒的味道),一边听着朋曲河的流水声。夜风凉凉,飘起小雨,这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走进陈塘,初见秘境风景,初识夏尔巴人。请继续收看续集《雪山脚下最好的背夫——夏尔巴人》

远方——《妖精出动》工作室原创作者

摄影盛京棋侠——《妖精出动》工作室御用摄影师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