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为什么要在科技特训营上讲汉朝抗击匈奴的故事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汉朝出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人人皆知,但“名将辈出”是汉朝成功抗击匈奴的原因吗?

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讨论,成为7月26日,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2019前哨·科技特训营上开幕致辞里,特别引发大家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直困惑王煜全很久的谜团:汉朝打败匈奴的真相。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强盛的年代是汉朝,连盛唐都比不上,因为汉朝直接把匈奴人打出了亚洲,彻底驱散了来自匈奴的威胁。

其实更值得自豪的,是当时军事实力的强盛,跟宋朝、明朝乃至近现代的中国兵力羸弱形成鲜明对比,汉朝的兵力是以一敌五,一个汉军士兵能抵得上五个匈奴士兵。这是我们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除了士兵的兵力强盛,汉朝还出了很多名冠史册的杰出大将,比如传奇故事中的名人——卫青和霍去病。西汉大将霍去病追着匈奴打,一直打到当时版图的大西边,大胜之后在狼居胥山(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就是“封狼居胥”,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但是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没学过兵法、不懂军事更不会武术,卫青甚至还是放羊出身,他们何以能够长驱大漠,取得不世的功勋呢?

在我们的观念里,知识是能带来绝对返利的超高价值体,谋略更是军事胜利的基础。对于卫青、霍去病这样没有背景,没有军事战争知识和经验的年轻人,能够屡战屡胜,这个偶然因素发生的必然条件又是什么?

其实,在汉朝不学兵法真能打硬仗,不光在卫青、霍去病身上得到了印证,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名声不太好的窦宪。

燕然勒石的窦宪

比起卫青、霍去病,窦宪才是不学无术,作为皇亲国戚,就像我们今天的纨绔子弟。他因为犯了命案被朝廷抓了,又不愿意进监狱,就自请出兵匈奴来赎罪。

因为是贵胄之后,参军就当了将军,最后打仗不错,甚至比卫青、霍去病还厉害,一直把匈奴打出亚洲。他把匈奴赶走后,在燕然山刻了一块碑,这就是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石」与「封狼居婿」,是汉朝军事的两个顶点。

这两个典故的关键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从年轻贫穷无所事事到成就了丰功伟绩,这似乎前后矛盾的关联,看起来完全与成功背离的人物性格,让我们不得不更进一步的关注这个事情背后的推动逻辑。

简单来说,他们能够成功跟他们是否不学无术没关系,是谁都没关系。谁去都能打赢。

汉朝那个时候打仗,每个人的军事标配是3匹马,而且那时候汉朝的铁器比草原铁器精良。所以1个汉朝的士兵可以解决掉5个匈奴士兵。当时5万的汉朝军队,带着15万匹马,共同对抗匈奴军队。

就跟现在美国打仗的情况一样,核心标准只有一条:任何作战的时候正面火力要达到一定的密度,火力密度不达标就不合格。

美国攻打伊拉克战争期间,完全不需要跟士兵接触,只需要用导弹说话。在军事战争领域,物质装备的悬殊和差距直接决定了战争的导向结果。回到汉朝驱散匈奴的例子,一个士兵标配三匹马,马的精良、强壮和数量差距都给匈奴士兵带来了致命打击。

所以汉朝能打败匈奴,依靠的不是将领的战略和武功,真正依靠的是骑兵制度以及背后强大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一系列的“硬实力”,是这些真正强大的实力,撑起了汉朝大败匈奴的战局。

所以我们看到,远征匈奴的15万匹马牺牲了10万匹,这种靠武器装备数量以及骑兵补给取胜的法宝终归无法在多次战役中使用。汉朝驱散匈奴的关键战役来看,这种装备以及补给悬殊的「降维打击」在军事中至关重要。

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看的不是表面的故事和最后的结果,而是应该去探究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驱动事情发展的关键力量和源头。

这个案例放在今天的科技领域同样适用,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家的作用不可估量,但是科技如何落实到具体应用,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科技企业家是打通了研发、量产、科学几个环环相扣的节点的关键力量,是企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决胜力量。

今天科技企业已经从以瓦特蒸汽机时代为代表的1.0量产阶段,到以微软、Oracle等软件企业兴起为代表的2.0阶段,正式进入科技企业3.0阶段。然而现阶段,整个社会对于科技产业的认知尚不足,对科技企业运行的规律也缺乏认知。我们要想看懂科技市场,首先要看懂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昨日,2019前哨·科技特训营线下活动已经如约开启,行业分析实战与商业设计实战正在火热进行中。

另外,科技特训营线下课程将于8月上线「得到」APP,八大科技风口一键了解。请持续关注!


- 猜你爱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