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诊视之要,

必先详察形色,

然后细问致病之因。

闻其声音哑响,

察其肌肤肥瘦,

问其苦欲,

按其胸腹,

视其舌苔,

询其渴饮、二便通塞,

苟能不惮烦渎,(音读,烦渎为繁杂锁细)

则在里之虚实、寒热已得其要领矣。

大抵胃有邪滞,

舌必有苔,

苔之燥润、黄白、浓薄,

以辨邪滞之浅深,

而用轻下、重下之方法。

至于口渴,能饮者,实热口渴;

不能饮者、属虚热。

小溲赤涩、大便燥结者,实热也;

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者,虚寒也。

若潜心推测,则病之寒热、虚实,自无狐疑之惑矣。

然后参乎脉之浮沉、迟数,则标本、虚实更有鉴别矣。

余于切脉辨证,尤加慎审,未敢轻忽。

推测历验心得,

竟是左手主阴,右手主阳。

凡温热之病,

热邪灼阴,

右手脉大,左手脉微,

迨下尽热邪,

左脉始起,

右脉亦平。

又沉寒痼冷之 ,

右脉极沉微,

左脉皆紧盛,

直至数温之后,

左脉平而右脉起矣。

凡阴阳偏虚,

亦验左右可知。

阴气先绝者,左脉先绝;

阳气先绝者,右脉先绝。

又有紧与数相似,

有寒、热相反之别,

亟宜辨明。

近时温疫证重者,

正为邪制,

脉反极微如无,

当审其平昔有无宿病,

分别老幼、强弱而断之。

假如素无疾患,体质强壮者,

决其脉因病变,

必视其舌苔黄浊、燥裂,胸腹拒按;

一经下后,

病邪渐退,

而脉亦渐起。

如大虚有盛状、大实有羸形,

阳病似阴,阴病似阳,

若不细察精详,

误人性命岂浅鲜哉!

惟温、清、攻、补四者之中,

以平补之补较轻,

缘微补不过助疾,

且有助正之能,

若浊补则有遏邪之患。

况古方每以补正之中,参以逐邪之品;

攻下之方,寓以扶正之治。

凡大攻、大热、大寒之剂,

稍有疑似,只可渐次加足,

切勿过剂伤正。

倘虚症误下,则祸不旋踵,挽回莫及之势矣,谨之、慎之!

譬如热而不实者,

当用白虎、黄连,

若误投承气、抵当,则败;

若阴虚虚热、

应用补血滋阴者,

若误投黄连、白虎,

则亦殆矣。

更有实症用下后,

病势尽瘳,

忽又发热或寒热不已,

乃正气骤虚,

即当大补以善其后也。

又有寒病化热、

热证转寒,

虚中夹实、

实症兼虚,

变幻多端,

要在审辨精当,

细心体察,

可免实实虚虚之咎,

于心无愧。

否则,草菅人命,

班实目击心伤。(此证笔者名为班)

愿人人如我之存心,

体上苍好生之德,

则天下夭札之患,

稍可挽救矣。

澜按∶

病证万变,

要在审察形色,

闻其声音,

问其病因,

然后切脉。

则虚实立辨,

寒热立判,

乃不为外象所惑,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沉(?疴) 顿起,良医之名播矣。

今读先生手记,处处以慎审为主,

发明左手属阴,右手主阳;

凡温热重病,脉见微细如无;

以及误攻祸重、误补增疾等言,

皆前人所未言,可谓仁且智矣。

况先生之学术深邃,犹且精细若此,

存心利济,愿人人遵而行之,

以免草菅人命,可谓仁至义尽。

若后进之士,虽不能如先生才识,

而效其存心,学虽不及,

则以慎审从事,足以步良医之后尘矣。

  1. 上一页: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2. 下一页: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0)

相关推荐

  • 黄苔主病之常与变

    中医舌诊之黄苔主病论及热证.里证.实证者多,提及表证.寒证.虚证者少.验之临证,黄苔主热证.里证.实证相对多见,乃黄苔主病之常,然黄苔主表证.寒证.虚证并不少见,乃黄苔主病之变.中医教学临证皆需揆度奇 ...

  • 《百日学中医诊断》1.1 中医诊断学及其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概说 什么叫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就是中医用来诊断疾病.辨别证候.推断病情.给治疗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中讲的中医是指古代及前人发展流传下来的.有着二干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 ...

  • 学中医已经10年了,3年前有幸接触胡希恕胡老理论体系与经方,让我对很多临床问题有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转眼间,学中医已经10年了,3年前有幸接触胡希恕胡老理论体系与经方,让我对很多临床问题有了新的见解和思路.有幸拜读马家驹老师的<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收获颇丰. 最初接触经方是在 ...

  • 《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 用药得当则救人, 用药不当则杀人. 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 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 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音奋) 必须潜心研究, 庶免致患. 尝忆昔医 ...

  • 《证治心传》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四时者春夏秋冬, 乃一岁代谢之序, 其生长收藏, 循环不息, 生生无穷, 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 惟气有清和, 则不能无偏胜. 人在气交之中, 受天地和气而长着, 受天地戾气而致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