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19):谍影重重的谋反大案(5)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19)

杨文干事件的第三个疑点:太子出问题,处罚李世民手下干嘛呢?

杨文干没起兵前,李渊火头很大,对太子又是责骂又是关小黑屋。杨文干一起兵,李渊反倒心平气和、安排他回长安上班去了。这弯也转得太快了吧?

我们先看史书的解释:‘元吉与妃嫔更迭为建成请,封德彝复为之营解于外,上意遂变,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

意思就是有人做了李渊的思想工作呗。

说情的两拨人:一拨是太子党,李元吉啊、李渊几个小老婆啊,他们反正一贯帮着太子说话。另一个,就是隐藏很深的封德彝。

其实李世民是拿封德彝当自己人看的。李渊跟前几个大臣,裴寂是写在脸上的太子党。封德彝曾经跟随李世民东征,又在李世民的天策府挂着职,在大家眼里是个理所当然的秦王党。关键时候,才暴露其太子党的身份,官场上的人,实在深不可测啊!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他说服李渊当然不会说为了太子,一定是说为了国家。更进一步说,是为了李渊。他是官场老手,事事想在人家前面,必定说了很厉害的话,一下子点醒处于焦虑中的李渊——搞掉太子,谁受益呢?秦王独大,对皇上有什么好处呢?李渊听完豁然开朗,这才有了给太子复职的事。回过头,更加觉得此人有头脑、敢讲话,第二年就给他提拔做了宰相(中书令)。而且,封德彝这些事做得极其隐密。从头到尾,瞒过了李世民和他的耳目。李世民不久之后上台,还当他是自己人,封德彝同志继续稳稳当当做他的宰相(右仆射)。

过了将近二十年,这个事才被揭发,这时他都死了十来年了。脚踩两只船,踩得如此之稳。难怪当年,一贯瞧不起人的杨素拍着自己的小板凳说:“小封,这位置早晚是你的!”

李渊明白过来,很快搞了点调查。他是老大嘛,信息来源毕竟多。你们在底下咬来咬去,平时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现在搞到我头上,也不能轻轻放过。

杨文干事件,表面看处理了三个人,实际应该还包括太子和李世民。‘惟责以兄弟不睦’,口头批评、诫勉谈话也算一种处分是不是?

三人中太子这边处理了两个人: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这两个什么角色?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上,以后要接班的。现在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第二代要接班,大学一毕业就进自家公司,往往还把老爹积攒的家业搞垮,何况治理天下!所以在太子的培养上,古人是动了很多脑筋的,给太子设计了很多特殊待遇。

第一是可以和皇上住在一个大院里。皇上住正中间,他住皇上东边,所以叫‘东宫’。他们住的那个大院叫宫城,比如故宫紫禁城。有人说:故宫里没见到有东宫啊!那因为康熙几个儿子闹得太猛,雍正上来后搞了个秘密建储制、不立太子,自然也就不设东宫了。其实到明朝还有东宫的,就在故宫东部南三所一带。

故宫

第二是可以公开培养自己的班子。东宫的公务员岗位编制很大、也很齐全。天子有三师三公、太子有三太三少;朝廷有文武大臣,东宫也有文武属官,只不过规模小点。

太子跟皇上老爹住在一块、工作在一块。上了班列席董事会,下了班回到家,把手下班子喊来,照着样子来个复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太子能力水平提高了,手下班子也成长起来。哪天皇上两腿一蹬,他这边好无缝衔接。

以上是理想情况,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那么些差距。你看英国王储查尔斯,都要过七十大寿了,还没接上班。他那是虚君倒也无所谓,你叫太子天天练着假把式,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练久了,总会想来点真的吧?

而且,谁能阻挡他玩真的呢?只有一个人——皇上。全国上下都已认定一个事实:只要皇上没了,他就是顺理成章的老大。这世上为了分家产,父子反目的事多了去了,如果是天下最大的家产呢?

所以真实的情况,皇上对太子是既培养又防范。因为家产太值钱的原因,防范可能还更多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李渊对明摆着的诬告还那么重视——他要不重视,搞不好干掉的就是他。远的不说,他的前任兼表弟——隋炀帝杨广怎么上台的?还不是先当了太子然后又把老爹干掉。

东宫不是一个宫,和皇上住的地方一样,它是一个建筑群。同样,也分内廷、外廷。内廷住着老婆孩子,外廷用作人员办公。办公人员又分左、右两片,分别叫左春坊、右春坊。中国人以左为大,重要的事务都由左春坊掌管,王珪这个太子中允,就是左春坊的二把手。

唐宫城(太极宫)图

太子中允的职责是‘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成天跟着太子,有任何问题负责随时指出。现在出了杨文干这样的事,处理他一点也不冤枉。

左卫率韦挺是武官。东宫武装力量分为十‘率’,就是十个大队的意思,左卫率是第一大队大队长,将军级别的领导。处理韦挺,搞不好他就是杨文干那个秘密训练营的接头人。

王珪、韦挺是太子文武班子里的头面人物。王珪被后人称作‘唐初四大名相’,韦挺后面也做到国家监察委主任(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两人都属于高端人才。处理他们,对太子党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

处理的第三个人,是李世民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

兵曹参军负责管理兵员,李世民不出征打仗,也没他什么事。杜淹关键的是另一个身份——天策府‘文学馆’学士。

前面我们说过,这个‘文学馆’等于秦王党的司令部。所谓学士,就是司令部的高参。

杜淹此人,一贯狡猾鬼点子多(‘淹多狡数’),曾在隋炀帝、王世充手下混,都做大官。王世充败亡后,又想投靠李建成。封德彝这个大滑头把信息透露给房玄龄,房玄龄赶紧去向李世民汇报:“杜淹此人,诡计多端,是个阴谋家的好料子。如果为太子所用,对我们大大地不利。”于是给他招入天策府,引为谋士。

这次为什么处理他?无非搞小动作被抓到把柄。这种难度系数3.0以上的复杂动作,正符合杜淹的口味。他这个人,一是喜欢搞迂回,当年曾同好友商量:“皇上(隋文帝)喜欢隐士,咱俩别去考公务员了,那个太费劲。不如到太白山里住一阵子,每天发发朋友圈。只要粉丝够多,出来就可以做大官。”结果被隋文帝识破,给他发配到江南去了。第二是喜告状。他是杜如晦的叔叔,叔侄俩不知什么事闹得很僵。他在王世充手下做干部部长(吏部尚书),杜如晦的几个兄弟在洛阳,被他打小报告杀的杀、关的关。后来被李世民捉住,杜如晦就坚决不肯救他。杜如晦弟弟杜楚客(就是被关起来那个)哭诉:“叔父已经害死大哥,如今哥哥又不肯救叔叔。我杜家一门之内、自相残杀,实在令人悲痛!”杜如晦感悟,向李世民求情,这才给他救下一条性命。

按杜淹这个风格,尔朱焕、桥公山背后的教唆犯,极大可能就是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