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烧毁了,只留下15年前的记忆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人民日报:“我与新中国”征文启示

拉到底部,有赞赏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1138 | 阿鸿:青草饭飘香三月三

文学看台1137 | 陈小坚:铜锣寨枪声此起彼伏

文学看台1136 | 刘秀春:春雨古道动心旌

文学看台1135 | 陈建深:在羊蹄岭享受这份独有的安宁

文学看台1134 | 陈瑞绒:大蹊岭上物景鲜

文学看台1133 | 吴晓静:羊蹄岭古道无处不迷人

文学看台1132 | 许宇奈:春访平安峒

文学看台1131 | 王晓忠:平安峒明月依旧

文学看台1130 | 杨慧钰:清明上河图——写给永远的峥娅

文学看台1129 | 东篱蝶梦:尘埃沿着玻璃的梦境

800年的艺术瑰宝烧没了

这是一个举世震惊的消息:2019年4月15日黄昏,近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化为灰烬。

▲尖顶倒下的一瞬间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是法国最早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她现在不复存在了。

建筑奇迹与欧洲历史

巴黎圣母院,欧洲三大教堂之一,巴黎的四大地标之一,以雨果的同名小说而闻名天下。没想到,战争年代幸免于难,却在和平年代被烧毁了。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始建于1163年,建造完成于13世纪,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整座正面双塔高约69米,后塔尖约90米。

在13世纪这个伟大的主教堂时代,法国是欧洲最富有的、最重要的国家,起源于法国的哥特式主教堂建筑样式很快沿着商路传遍西欧,被德国和英国争相模仿运用,成了法国人心中的骄傲。

2004年夏天的巴黎圣母院

期望巴黎圣母院的钟声

·王万然

听不到加西莫多的钟声

在巴黎的零点

没有人告诉我

雨果和巴尔扎克

凭借仅剩的一点点记忆

像两旁的塞纳河水

静静得让人窒息

只有虔诚的脚步

去叩响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和泪水

踩着大街上的狗屎

亲亲这古典得不能再古典的都市

彳亍街头的落叶

忘记了历史的伤痛

我始终没有听到最想听到的钟声

2004年7月19日星期一,汕尾

巴黎的狭窄与宽敞

——西行记之一

·王万然

2004年7月4日上午我们离开广州,经过13个钟头的飞行,终于在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多抵达巴黎。

进入巴黎市区,满眼是米黄色的墙壁和灰黑色的门窗、屋顶。街道两旁都是五六层高的楼,几乎是一样的建筑风格。据悉,法国通过立法禁止拆除古旧建筑,新式的高楼大厦只能建在郊区,谁在市区买房子,里面的装修自便,但外面的墙壁不能拆掉。因而,巴黎的市区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别致,保留了巴黎的古典,保留了法兰西的文化传统。

赞美之时,我不禁想起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20多年来,我们不少地方不少高楼拔地而起,改造旧城区等于是拆除旧建筑,引发了文物保护者与建设者的争辩。但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没有法律依据,长官意志,随意性大,前任建,后任拆,直接的经济损失可以计算,但间接的传统文化损失却无法估量。今年轰动全国的是湖南省嘉禾县的拆迁,县委、县政府领导强奸民意,狂妄叫喊“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并违纪贬黜干部、违法推延办理离婚手续等。

巴黎旧城的保护,还缓解了交通堵塞。我们现在有些城市已经禁止摩托车行驶,理由是减少塞车。而巴黎的双层大巴士和摩托车都可以上街,有的街道还专门压缩机动车道新辟自行车道。巴黎的街道比中国的一些中等城市还狭窄,最宽的香榭舍丽大街不外就是几车道,但该市的大街小巷一般不会塞车。我认为,这除了他们人少地广之外还另有原因:

一是人文传统减轻交通压力。巴黎保持低矮的建筑,主观上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客观上却降低了人口密度。我们不少地方拆平房建高楼,看起来活动空间增大,其实却提高了人口密度,车辆往来增多,停车占地也大。

二是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减少汽车流量。为了方便市民泊车,巴黎两车道的街道,一边停车,一边改为单行道;三车道以上的街道,则两边停车,中间行车。这既方便市民上下班或逛商场、饮咖啡,又使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不少去广州的司机都有亲身体会,为了泊车,东转西转,老半天才找个车位把车停下来,这无疑就增加了车流量,使本来就很拥挤的交通更加拥挤。

巴黎给我的第一眼是它的封面:古朴,却充满生机;狭窄,却显得宽敞;低矮,却把艾菲尔铁塔衬托得那样的雄伟挺拔。

2004年7月于汕尾

七天内赞赏归原创作,七天后请勿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