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养生养什么?感觉代表我的心……

这是老强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随手写来,差错难免,还望海涵,敬待交流探讨。

现在的大多数人,对于养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有些跑偏了。

偏就偏在

一是一部分人偏重了营养的供给,其实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人只要饮食正常,不偏不挑,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并不缺少。过度地补这补那,除了过剩的浪费外,还有极可能导致另一种意义上的营养失衡。

二是一部分人又偏重了锻炼。注重锻炼不好吗?注重比不注重当然要好,毕竟机体的一些基础功能,特别是基础代谢水平的维持和高低,都需要一定的活动量来提供保证。可是这一点也跟上一点一样,一个人只要不是太懒,太不活动;或者是相反的运动过量的话,机制的正常机能也都能正常维持。

除了这两点偏重的,还有一点更需要偏重的,却偏偏没有引起多数人的足够重视,那就是对自我感受的忽略。这一点为什么那么重要,甚至还要超过前二者,要列在养生的头一位呢?

最要害的一点是,它能帮我们把握一个度。而养生恰恰其实就是对饮食、对运动特别是对各种情绪的一个度上的把握。过饥过饱,劳累与否,各种情绪是否太激烈,能帮我们把握这一个度的,就是感受,就是感觉。

所以,南海老强的观点就是:养生就是养感觉。通过感觉这个关键点,通过对感觉的重视,包括日常的监控和调整,就可以倒推、倒逼出来我们的饮食和运动量,还可以清楚我们的七情六欲的活动是否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当我们把养感觉做为第一要务来养生的时候,我们的养生才算是抓住了要点,才是对生命全面、适度的真正养护。因为养感觉,不但包括而且还更注重了内心的养护。内心的养护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这只要看看现实中那些自杀的极端例子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主动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极少是因为病痛,因为身体上的难受无法承受;绝大多数的,甚至是几乎所有的自杀,其实都是因为内心的痛苦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其中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无一例外的都属于这一点。

养生,本来是要活好活长的,结果不但没有活好,反倒活的更短,倒让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了。他的营养没问题,不缺少,也很均衡;他的运动也足够,他也喜欢跑跳。我们要求的、追求的这两点在这些学生身上都合格,他却走向了养生的极端——杀生。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吗?还不应当想一想养生到底是养什么吗?

关于养生的另一个偏错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养生?知乎上居然有不少的人在问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吗?这根本就不算是一个问题。这跟你问我饥饿了,是不是该吃饭有什么差别呢?养生,就是对生命的养护。当然是从生命一诞生的时候就需要养护了。

养生当然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事实上,单单就只是那么狭隘的养生——等同于养身的那种所谓的“养生”,到了老年时,因为机体功能的衰退,在眠愈修复方面也是大打折扣了。最合适的打井时机,不是在口渴的时候,这个我们都知道。到了老年才养生,恰恰就像是口渴了才想到去挖井。当然,这也比渴了也不去挖要好些,可是都已经口渴了,这时候的力气还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吗?

养感觉同样适合各个年龄段,小孩子的养生,更是重点要放在他的感觉的养护上。他感觉好,才是他吃饭好,运动好的前提。他在学习上的感觉好,才能出现家长们期望出现的成绩好。有一个很极端也很有能引发我们思考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想没想过。那就是一些清华、北大的学霸级学生,后来都选择了到龙泉寺出家。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们不去评说他们的选择正确与否。但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各种各样的答案,肯定有很多。但我的答案,我认为肯定不会出错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样的选择,让他们感觉好。人是活在感觉中的动物,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感觉上的趋好避坏。如果一个人的出家,让他的父母大失所望,甚至还要下跪了哀求来挽留。那么,事后他的父母不能不去反思,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他想避开的坏感觉?为什么会有那些坏感觉?

37年强直路,半生被迫修养人。以上是南海老强——一个从少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步入中老年的强直型脊柱炎患者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引发大家的一点思考,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重新安装的谷歌浏览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