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王绂绘画作品欣赏
王绂(1362—1416),一作芾、黼,字孟端,号友石生、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十岁能诗,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洪武十一年到京师供职。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维庸树党谋反,被诛,因此被牵连者数万人。王绂亦受牵累,谪戊山两朔州(今大同)将近二十年,建文元年(1399)被释放回归无锡,隐居九龙山,潜心于画事。由于王绂数法甚佳,永乐元年(1402)被荐入文渊阁供职,永乐十年(1412)拜翰林中书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图卷》中曾钤篆书阳文长方形“中书舍人”印。他曾两次随明成祖巡狩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北京寓所,终年五十四岁。
年轻时,王绂曾游历江淮、黄河、太行等名山大川,对王绂的诗画创作很有影响。王绂的诗文亦很有名,有《王舍人诗集》、《友石山房集》等传世。
王绂的绘画,山水、人物都很精,山水师法元四家,尤以王蒙、倪瓒为主,其画风幽淡简远,继承了元人水墨山水画法的传统,也有的画能将倪瓒与吴镇之画法揉合,干湿并用,苍古而厚重,《佩文斋书画谱.画传》十说他“山水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天游之上,而与叔明并驾。”明人王世贞说“孟端在永宣间(永乐.宣德)声价不下黄鹤山樵。”(《位州山人稿》)。王绂的画品极高,文徵明在《湖山书屋图》题跋中说他“人品特高,能不为艺事所役,虽片纸尺缣非其人不可得也。”他不轻易为人绘画,对于富人用金钱索画者更是拒之于门外,因此王绂传世的作品极少,《溪山渔隐图卷》之出现实为难得。
明 王绂 溪山渔隐图 水墨纸本,33×785cm。
明 王绂 淇渭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78.2厘米,横34.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倒挂竹一枝,姿态秀妍,颇有临风弄月的风致。其墨竹画法,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的传统,着重表达萧散清逸的意韵。淡墨写枝,浓墨捺叶、叶端轻轻弯折,翻转自如,如神来之笔,尽显竹叶静中有动的态势。此图用笔在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外见洒脱,开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风格。
明 王绂 为密斋写山水图 卷,纸本,水墨,纵26.7厘米,横67.9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系平远小景,以倪瓒为师,还吸取了吴镇画法。倪画折笔较少,多用墨中水分来完成的,整个画面秀润疏爽。
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 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绂,工画山水,多学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则近倪云林。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此图为王绂的代表作,写文人雅士于山亭聚会的情景。该图立意古逸,构图严谨。图中笔墨深厚华滋,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笔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写,按结构层层加叠,最后以浓重墨勾皴点苔,使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湿润、清灵爽利的特殊效果。
明 王绂 乔柯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纵54.7厘米,横27.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墨笔画枯树一棵,新篁两竿,相互亲托,下作坡石,以稳布局。笔墨松秀、简淡,多用干笔,近倪瓒画法。款“戊寅五月,石生为永升写乔柯竹石图”。钤“孟端”、“游戏翰墨”二印。戊寅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是王绂三十七岁时之作。
明 王绂 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卷 纸本,墨笔,纵24.6厘米,横7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白描画观音垂臂盘腿端坐于岩崖上,双眸斜视着一赤足童子,神态平淡。杨柳净瓶置于左边,身后翠竹洞岩。王绂画作,人称“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观是图,确有此感。岩崖下,江水如镜,远处萧瑟苍茫,连接云烟,意境宁谧恬淡,清旷冷逸,有超然尘外之感。隔卷行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字体温雅圆和,含蓄静穆,是王绂书画合卷之佳作。
明 王绂 边景昭 竹鹤双清图 轴 纸本,设色,纵109厘米,横44.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王绂、边景昭合作。王绂作竹石,边景昭画仙鹤。两鹤息于竹林间,一回首振翼举足,一幽闲漫步。修竹凌霄,幼篁遍地。意境清高雅洁,传达仙鹤特性。两家风格虽异,然能融合,王绂笔法遒劲,皴染松秀,近似元人格局。边景昭笔法工整,双鹤略施白粉,刻划细腻。如同出于一人之手,堪称佳作。自识“陇西边景昭同孟端王中书写竹鹤双清图”。钤印“怡情动植”、“边氏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