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新观点及点评
2016年中国新闻学年会新观点摘录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点已达1080个,约460多个学校,20万在校大学生,近5000名在校教师。浙江传媒学院李文冰教授认为新闻学科发展滞后于当前新闻业的蓬勃发展。具体来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媒体生态变革的挑战。我国新闻学科从报学起步,拓展到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媒体新闻领域,在新闻史学、传统新闻学理论和新闻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迭代运用,新媒体发展迅猛,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学科虽然已开始关注新媒体研究和新媒体教育,但以新闻学科建设服务、引领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上,在新媒体人才培养上,都有一定距离。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挑战。中国新闻学科,特在哪里?如何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如何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如何加强和体现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三,提升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影响力的挑战。如何通过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传播能力?如何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讲好中国故事?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中国新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主题演讲中,反思了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研究知识结构老化、中心议题不确定以及传播学研究边界的“野蛮生长”等问题,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应以公共传播为核心概念,培养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复合人才,从“技术”、“思想”、“表达”三个层面进行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德克萨斯大学Stephen Reese教授作了“A Media Sociology for the Networked Public Sphere:A Global Perspective”的演讲。他分析了当代新新闻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对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指出新闻学研究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分析层面向“网络”、“场域”、“领域”等更具空间特征的概念转型。他援引赖特?米尔斯的著作《社会学的想象》,提出了“新闻学想象”(journalistic imagination)的概念,呼吁新闻学研究更多使用多元方法,关注社会问题,体现规范理念。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则从学科前沿、国家需要、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三重维度阐述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他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网络化关系社会的兴起,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范式需要从“新闻传播”转向“公共传播”,并结合中山大学的专业改革实践分享了新闻学科建设的经验。
点评:尽管不乏直面的挑战的新观点,但总体而言,纸上谈兵的理论想象较多,应对业态变化的实务研究较少。
三份重磅2016业界报告,为何齐齐声称“广告即将终结”?
今年由玛丽·米克尔(著名证券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路透研究所和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三份业界报告,突出了三个独立的趋势,而这三大趋势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广告”,正面临终结:通讯平台日益普及,广告拦截渐渐增多,各大品牌也倾向于和他们的用户直接沟通。 三大趋势:
1、从分发式平台到交流式平台
2、.广告拦截:掌控信息流
3、去中介化的关系
4、这是广告业的终结,我们都心知肚明
点评: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与其简单的说广告终结,不如说广告的重构与新生。
彭兰:移动互联网如何重构时空
一、终端网络:“人—物”合一的新时空
二、用户网络:新行为特征与新聚合模式
三、内容网络:重构的公共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
四、服务网络:新时空下的新经济与新思维
点评:移动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一个“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过程,问题是文化转向中的空间是怎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研究空间转身的文化?
京华时报:BAT悉数入局 内容分发竞争升级
背景:内容创业异军突起
战局:资讯客户端相互角力,手机浏览器大举进军,BAT参战内容分发
纷争:各大平台抢夺内容生产者,大数据与分发效率较高下
分析:内容流量价值被重新定位
思考:内容创业的春天有多长
点评:没有运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内容如何运营?价值如何体现?这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范以锦:转型新媒体传播平台后的内容变现分析
不应因“二次销售”模式困境而放弃内容变现
直接广告变现需内容技术平台 三者“一体化”
拐个弯的间接变现已成为常态
点评:范老的研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他的敏锐总是一针见血,且很接地气,业界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