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讨论问题?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吗?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普遍不喜欢讨论问题,也不擅长提问,缺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看法的意愿,他们大多习惯于坐在下面默默的听老师讲,甚至有些学校的研究生也是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做了一个《大学生不喜欢讨论问题的原因》的小调查,列在前三的原因分别为:不习惯,排在第一位。这恐怕是长期应试教育形成只听不说的惯性思维。不会说,长期不参与讨论自然而然就丧失说的能力。怕说错,不习惯且说不好自然会产生怕说错的自卑心理。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懒得好,不想说,不先说,没想法等。懒得说和不想说是态度问题,就是对讨论问题没有兴趣,不先说和没想法是能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来改变。总的来说,既有环境所造成的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不积极不主动学习的主观原因。网络问答有一个最佳答案:1.对老师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2.挑战老师的权威在中国后果很严重;3.碍于面子,怕问错或者问了一个很低级的问题引起同学的笑话;4.问了老师也未必知道,回去自己Google之,或者来知乎。
讨论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国外大学生,尤其与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不喜欢讨论问题,不主动进行交流,不愿意敞开自己的思想,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能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或改进的办法呢?对此,我在微信群里展开深入讨论。有童鞋说:我觉得没有不喜欢讨论啊,只是不习惯公开讨论而已。公开讨论就是把自己没认真看书阅读面不广的缺点暴露了。所以私下同学讨论会更容易,毕竟大家都这么熟了,谁还不了解谁?
由于可见童鞋们一方面碍于面子,怕露绌。另一方面他们预设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准备好才能来讨论。其实讨论是有多种形式的,有漫谈式的交流,有主题性的讨论,还有做了功课之后的焦点小组讨论(属于一种研究方法)。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条件极其艰苦西南联大的一个寝室里有三位室友经常讨论到深夜,有时甚至睡下去想起问题还爬起来再讨论,争论不下还一起找书来查看相关内容,其中一位童鞋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名字叫杨振宁。
有童鞋认为,还是氛围吧,氛围会影响个人性格,性格会影响意见表达。这种氛围需要良好引导者去塑造,比如老师、家长。也有童鞋认为应该和交流平台的特点和讨论问题的内容有关。如果不具有强制性和利益性,加上不具有群体感染,讨论氛围不好带动起来。有人说,我认为大学生是喜欢讨论问题的,我在上学时课堂讨论问题中如果能提出自己观点并得到认可,是会产生自豪感的,并且会愿意不断输出内容。就像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和害怕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两类学生。也是与自身学识的厚薄有关。
童鞋们往往有一种刻板思维,就是老师说的、名人说的一定是对的,至少你不能批判,因为你是没有资格的。也有童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认为是学生知道讨论也讨论不出个好的结果,也收获不了,就不想讨论了。这是对于讨论的认识误区和功利想法。在大学,讨论问题当然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者是一个暂时无法解答的难题。但并不能说讨论没有意义,有时讨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它会激活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的灵感。
讨论问题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空间和氛围,国外大学有不少圆桌教室,大家围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且可以平等交流的空间。因此,我到一些大学讲学也极力建议他们建造这样的教室。当然,讨论的策划和组织也很重要。有一位媒体老总认为,学生不是不想参与讨论,是时间、环境、议题不对的缘故。诚然,学生讨论能否讨论起来也跟我们的教学资源有限相关,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不同的学校也有很大差异,名校生源好师资强,讨论氛围也好。
要让童鞋们在课堂讨论上“嗨”起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在互联网时代,讨论空间突破物理的限制,微信群、QQ群、知乎等都能成为网上讨论的社群。例如,在我组建的学术研究群里就时常有非常精彩的讨论。最后,我们据此推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不喜欢提问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逻辑思维训练不足、思辨能力弱化所至,有人认为中外教学模式差别,我们采用“传-受教学模式“,而欧美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谨言慎行,问了“低级问题”就会感觉羞愧。在哈佛曾有一位被老师认为没有都不懂的女孩,因为她对基础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但她特别敢提问,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而如今这个当年什么都不懂的女孩成了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就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有人告诉我:像我在国外每天都有各种讨论,刚开始拘谨现在觉得很好,会更自信更想表达自己。并且不论提的问题质量如何,观点是否符合老师个人观点,老师都会耐心回答,不会说学生观点是错的,这也让学生敢于表达。还有一个原因,老师会刻意让每一个同学都有相同的表达机会和时间。不想说,躲在角落,不行,点你出来说。由此可见,学生讨论问题,需要老师的组织,因此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能力水平有更高要求。这对于只习惯讲授和考试的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但如果你不接受这样的挑战就会被学生抛弃。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讨论氛围,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