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之间丨梦里来去《七月荷》
风絮如烟,时空交织,浅吟低唱,轻曼如诗。一抹晚霞掠影,一塘荷香谁知。独坐黄昏后,流萤划过,夜未央,星月迟。此情此态,随着一页页诗句翻过,浮光掠影,引人入思。一本《七月荷》,翻阅良久而不放下。就这样牵引而来,留连难去。
喜欢诗,喜欢的是那脱尘而去的神思。喜欢诗,那灵魂中沉吟飞絮梦里来去。那是一种美,那是一种净,那是一种拷问,也是一种未知。不论眼前飘过什么,都会把它留下来。添一笔色彩,缀一串音符,再把它放飞出去,或悲,或喜,或笑,或痴。《七月荷》就是这样一集七彩的诗叶,心中有一种美,俯拾皆是诗。
蓦然间,遇到一场《行走的雨》。我在路上,它也在路上,“串起的珠串 轻撩草叶”,奇妙的雨滴,活脱脱是那透明的精灵,调皮地“穿越山川 惊醒鸟儿的梦”。“雨一直在路上”,或许,每一滴都是晶莹的泪珠。或许,是那天地间的奥义,藏着我们的未知。读到《行走的雨》,引起的是一番想象。也许你就是那“行走的雨”,风云际会,擦肩而过,留下的只是发梢的淋湿。
说到雨,便想起细花小伞,乌篷船头。便想起那江南水乡。说到水乡,自然会想到《乌镇印象》。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一幅水墨画,一曲水乡谣,还有那“水阁、廊桥、青石”。“这是谁的一笔水墨 在乌篷船的桨声里 喊醒檐角的灯光”,看你看我,看水乡里浓浓的“相思”。随着《行走的雨》来到水乡,别有一番滋味。不论你去没去过乌镇,《乌镇印象》都会留给你一场水乡的梦。飘荡来,飘荡去。或许,这就是诗。
《七月荷》这样的诗集,有趣。这样的趣味足以让你《发呆》。《发呆》的时候还是忘不了雨,“天下雨了 她欣喜地 推开窗 用力呼吸 湿润的空气 新鲜,甜美”,这里的她是谁呢?你问我,我也不知,只看到那傻傻的“相机 对着天空发呆”,当然,那里还有一个人影,也许只是一个呆呆的眼神。悠忽而眼前,悠忽而千里。就这样手中翻阅着诗篇,却已走入了那神思的世界。对这样的诗,不想评也不想论,只是想好好地享受,化身为雨,化身为水乡,化身为天地之间那份柔弱中的坚毅。
每遇美景,我们会脱口而出“诗情画意”,每逢即兴,我们会想到“诗意盎然”。由此可见,诗,总是和情意相关联的,也和一种愉悦之美离不开的。读《七月荷》,心里回荡的就是这样诗意。美美的,轻松的,时而还会化身万物,南山北地。细细想来,《诗大序》中所言“诗言志”。言志者未必是诗,而为诗者必离不开情意之志。诗所以为诗,不仅仅“言志”,更离不开的一种本源,那就是美。也就是,美之言志方为诗。否则,离开这个美字,不论如何都难以称其为诗。随着韵声韵色韵味,真正的诗,就是牵动着灵魂,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虽然经常去讲诗或点评诗作,但是看到《七月荷》这样的诗集,反而不想用各种理论来套用来评论了。就这样悠然自得的享受诗篇,就这样融入诗中放飞想象,竟然也是莫大的乐趣。诸如诗集中《春天深处的雪》《罂粟花也含怨》《秋殇》《骨瘦如柴的冬季》等等,且不说品味其中的诗句几何,只要看到题目就足以让人遐想不尽。那一缕缕情味深重,那一句句灵感轻盈,读着是作者的诗句,呼应的是自己的心思。这样的美学通感,才是最值得珍贵的。
窗外雪花飘舞,手里竟是一本《七月荷》,这样的季节反差也是有趣。荷塘月下,藕断丝连。风轻云淡,艺味入茶。穿越那岁月,凝聚起诗的灵魂。跨越千万里,回荡的都是诗音。花非花,梦非梦,抱琴而歌,且随我一起品茗聊诗,不亦乐乎。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孙连宏,笔名舍得之间,客居洛阳。多年致力于诗学文化的普及教育。著有《诗学要义》、《唐韵大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