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15 | 提俊丰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书法并不精准,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现有书法认知里,我们都是通过展厅与展览,评审与入选获得书法水准的认可和身份的确认。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盛,一批出生于80后书法作者,活跃在新媒体的渠道上对作品的推介。微信、抖音、公众号,构成了书法作品新的传播机制与渠道,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作者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书写,都以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中心的传播,在作者群中获得认同,同时也获得自己的存在。
书法创作重视技术与形式,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点击量与读者的多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书写价值。但是,书法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点击量来决定的,甚至也并不全由书法的技术与形式决定。书法作为艺术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审美的经验和精神表达,书法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能力。审美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书法创作也要有对抗原有模式的野心,这样才能有书法的生机。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书法作者在“声名”的追求下,表现出了庸常精神的屈服性。在书写上普遍以技术的程式化、经典平面的挪移化,当代名家的模拟化,充斥着书坛的风气。他们的书写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和平面化。技术的碎片,经典表层的阅读,对书法艺术维度简单的理解等等,成了许多80后书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书法抱负仅仅局限于通用的技术,展览获奖的庸常心态,并以此认为书法不过如此,那么,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滞下来。我想,这不仅是书法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当代书法创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书法作者、作品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匠心”的追求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匠心”匠与心一体化,现在追“匠”去“心”。应该成为青年一代书法作者反思的起点。
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耐心品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传统经典不断的被他们释放出活力。这些青年书法家,其实也在书法里浸润了许多年。也许以一个地域整体的团队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细致而深入的对他们一一品读,也许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江苏省青年书协把80后重要的书法作者集体推出,也可以从整体视角里看到江苏青年书法的新活力,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江苏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新向度。我重视这种纯粹的书法向度。
我们喜欢以年代划分书家群,一直在找不同年代书家特有的质地。80年后书家群频繁出现在书坛的眼里。关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也多次写过80后书家群的文章,每一次写作都怕重复,所以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把太多的鼓励,给予比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因为未来,是他们的天下。对于“后浪”不便得罪,不然会更早、更有力的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其实“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希望大浪之后80后、乃至90后能留下更多有重量的书法家与精品。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原有的传统。但大多数的80后是踩着上一代书法家脚印在走,很少看到他们的身上那种独异的书写理念和精神立场。说明现在试图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书法,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的落脚都不会相同。
书法的发展总在不断的期待中,每一个年代都可以将前一个年代视为起点,不断地重新出发。我们回顾过往,用预见的艺术理念,新的精神体验,引导创作的存在,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只有这样的书法创作值得期许。
我期待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书法作者找到属于他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书法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书法群体近乎固定的印象,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者的创作活力。我希望他们将来被他们的“后浪”拍过之后,有更多的作者与作品能留下来。
董水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0.10.19
NO.15
书家 |提俊丰
1982年
江苏宿迁
1982年生于江苏邳州,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人才优秀青年,江苏省第二期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宿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第二、三届百强书法家,中央美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班”成员。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江苏省现代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荣获: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首届“江苏书法奖”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优秀奖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金奖
江苏省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江左风流奖”
中国(曲阜)“孔子艺术奖”国际书画展提名奖
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银奖
书法导报首届手卷书法展二等奖。
作品入展: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第二届兰亭雅集42人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第四届草书展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汉字之美”走进俄罗斯、毛里求斯展,韩国艺术殿堂博物馆馆藏中国书法百人展等全国重要展览30余次。
沉下来“突围”
——提俊丰书法艺术再谈
文/孙个秦
李可染先生对艺术学习和创新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强调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说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所谓打进去,是指回归传统,深入生活;所谓打出来,是指创新面目,成就自我。古人所说的“与古为徒”可以理解为“打进去”,“与古为新”便是“打出来”。一次打进去、打出来,是一个轮回,一个书法家真正地写出了自我、写成了自我,从而能够“独立苍茫”,不知要经过多少个轮回!
我不知道俊丰这是打进去、打出来的第几个轮回,但是我却知道,对于俊丰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轮回。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俊丰对传统理解得更深刻,对自我认识得更明晰,对生命精神的外化把握得更稳妥。可以说,俊丰“突围”了!
对联《尚流须奋联》
释文:
当流云远致,须奋翮高飞
对联《潇洒光明联》
释文:
潇洒谢红尘满架图书朝试笔
光明生玉叶一窗风月夜弹琴
节临《青鸾-消息》
我使用“突围”这个词,是经过一番斟酌的。对于一名书法家而言,路子走对了很重要,一直走下去而不僵化更重要。一种面貌(或风格、模式)形成之初,是充满活力的,也是需要固化的。但写着写着,由于自我思维的惯性和外界认可的惯性,极易形成程式化的操作和标签化的认知,再发展下去,往往会导致僵化,僵化则意味着生命力的终结。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上帝死了”,亦是此意。上等的书家在包围形成之前抢先突围,中等的书家在包围形成之后努力突围,下等的书家在包围形成之后很长的时间内,还在自得其乐。对于这一点,俊丰一直是很警醒的。
此番突围,俊丰沉下来做了许多功夫。他像小学生一般,认真地学习国学,把书法放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认识和回归。就拿诗词楹联来说,经过刻苦研读和练习,他由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初得筌蹄,有些楹联已经写得中规中矩并且富有理趣了,他的诗也越来越讲究格律。有一段时间,俊丰深入研习赵孟頫的书法,用以涤荡先前书法中的粗粝之处,他的颇有赵氏风貌的大楷写得雍容清润而又气象峥嵘。他苦心钻研陆柬之的《文赋》,对这件被当今多数学书者漠视的杰作,他细心汲取其端庄、朴厚的内质,化去自己作品中的哪怕如一缕轻烟般的躁气。他还把孙过庭《书谱》当成字典来学,拆成一个个字,拆成一点一画,反复临习,反复咀嚼,显示了他“从头再来”的勇气,他的书法也由此多了许多峻拔刚断的作风。
石涛《题画》
释文:
一上丹台望,千峰到杖前。
云阴封曲径,石壁划流泉。
布落空中语,人终世外华。
浮丘原不远,萝户好同攀。
石涛《峭壁窥月》
释文:
四壁窥山月,墙崩老树支。
酒人催翰去,骚客恶书迟。
烧竹余新笋,餐松忆旧枝。
斯时无可对,惟复把君诗。
倪瓒《题秋江图》二首
释文:
长江秋色渺无边,鸿雁来时水拍天。
七十二湾明月夜,荻花枫叶覆渔船。
老木高风着意狂,青山和雨入微茫。
图画唤起扁舟梦,一夜江声撼客床。
此番突围,俊丰的书法更加凸显其侠气。我和俊丰见面或通电话的时候,常常喊他“少侠”,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他的书法中有一种“侠气”。这种侠气,颇像陆游说的“醉到花残呼马去,聊将侠气压春风”,“ 漏声不闻看灺烛,侠气未减欺飞觥。”这种侠气,俊丰以前的书法中已露端倪,但似乎被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掩盖、限制了,使人感觉没有挠到痒处,雾里看花不真切。经过近几年的淬炼,俊丰已能“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得法而忘法,如渡河而后弃筏,更加注重直抒胸臆地书写,令人感觉痛快淋漓。或许,这种书写行为的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推究其书写的“动力结构”,以前多多少少在力求体现美感,而现在的俊丰,更多地侧重于抒发胸中的“气”,我依然固执地称之为“侠气”。
文征明《文殊寺》
释文:
遥披烟莽得旃檀,更觅精庐转翠岚。
一坞白云堪结夏,四山飞马入凭阑。
晚飱清净杏花供,春服廉纤麦秀寒。
草色满窗留不得,怅然携客下方坛。
沈周《听蕉记》
释文: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曷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抄
释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文征明诗三首
释文:
东风吹春着幽谷,宿雨浮烟树新沐。
斜桥曲径带流水,白日篱踈映浓绿。
晴江隔世不隔山,百叠苍螺堕茅屋。
输却长吟抱膝人,镇日临矶弄晴渌。
千岩拔地排青苍,古松谡谡连重冈。
岗回岭复得奇绝,瀑流千丈垂银潢。
盘盘细路入云长,两峰对起悬飞梁。
云重路僻不知处,应有仙家在深坞。
夕阳西下晚山寒,无限风光属倚阑。
夕阳楼上看新晴,画山堪作送行诗。
山当峰断云连处,水到源头气接时。
天地一家谁伴侣,良朋几辈不相思。
我今壁立千峰外,无发无名寄一枝。
此番突围,俊丰的书法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几年前看俊丰的书法,如读小杜诗,风流俊赏,豪而艳,宕而丽,但其“底色”更接近小杜近体诗的轻丽,虽时有小杜古体诗的豪健之气,却非主流。如今看俊丰的书法,已经有了些读老杜诗的感觉,因沉郁顿挫而显光芒。俊丰这几年穿插了对篆书、隶书的临习,加强了对高古雄浑之气的吸收,在行笔方式上向张芝《冠军帖》及王献之破体诸帖靠近,在体势上兼取明人浪漫奇诡的连绵大草,终于锻造出点画清劲而苍浑,行笔流畅而老辣,结字宽博而多变,体势自然而跌宕的新风格。这是俊丰近年来务实且悟虚的结果。务实,在此不必赘言;悟虚,则是将所务之实融入心中酝酿,渐化为虚,再以虚入实,从而出新又出新的功夫。文人风骨的可贵之处,在于精神的独立。因为这种风骨,才有了王羲之“坦腹东床”,才有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才有了苏东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羽化而登仙”。俊丰书法中风骨含量的增加,显现出他在理念和实践上,从对书写自由到精神自由的飞跃。
当然,俊丰的书法依然是不完美的,我对他的书法还有很多期盼。比如:我希望他把书法的根更深地透入传统文化的土壤,我希望他对于书法的诸多想法终能汇聚成一个独特的想法,我希望他的书法再多一些沉静的意味,我希望他在纵情挥洒中再多几分沉雄,我还希望他对浓淡枯湿的变化的处理上更自然些……总之,我期待着出现亦儒亦侠亦仙的独具魅力的提氏书风!
对帖自鉴
文提俊丰
临池学书,贵在得笔。赵松雪云:“用笔千古不易。” 董其昌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其八字真言,无等等咒。“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此千古不传语!
得笔贵能体悟用笔之轻重、疾徐、绞转、折挫,笔之不得,则徒描其形。
我谓临帖,当临“铁”。今日课字,翌日或数日便还于字帖,则如云烟过眼,终究未落在实处;临帖,需练眼。点画之俯仰、向背、粗细、长短,不能触之于目,行诸于手,废纸三千,只落得大概仿佛。愚以为书家临帖当具备两种功夫:一是毫发无遗恨,字字逼古人之精微;二是得形不类而神相通之旨趣。兼备二者则能变通。
变通贵善思。“‘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思则无惑,无惑则无获。一帖在手,当思当学之旨,不明所旨,徒劳无功。一点既通,再涉其它,日积月累,毫端自丰。
临帖往往心为“形”役,形外需得笔,得笔方有“意”。得“意”而忘“形”,习书之又一境地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今之讲字学者,初学执笔,便高谈晋、唐,满口羲、献。稍得形模,即欲追踪汉、魏。不但苏、 黄、米、蔡不在意中,即欧、虞、褚、薛以上溯羲、献,犹以为不足。真可谓探本穷源,识高于顶者矣。及至写出字来,亦只平平无奇。噫,何弗思之甚也!余亦曾犯此病。初学时,取 欧书以定间架,久之字成印板;因爱褚书跌宕,乃学褚书,久之又患过于流走。此皆自己习气,与欧、褚无干。如是者亦有年。嗣后,东涂西抹率意酬应,喜作行草。乃取怀仁所集 《圣教》,及《兴福寺断碑》、孙过庭《书谱》学之,对帖时少,挥洒时多,总觉依稀仿佛,无有是处。及阅近世石刻墨迹,颇有入处。再阅同时书家真迹,反觉易于揣摩。而尤难于学步,乃叹自己学问不但远不及古人,且远不及今人。”以此语反观当今之书坛,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今书家,有十年一剑,抱定一家的笃行者,亦有博涉多优,兼收并取的实践家。展览频仍后的冷静,也使众多书家以古为镜,积极探究。有幸参加国图的2015宋元善拓临摹展。因形制之变化,改横为竖,易小为大,深觉大字难及小字之精微,然又需加之于气势。故大胆落墨,稍施枯笔,尽量近赵字形模,平素视赵字平淡,对赵帖始觉平淡之博大也!
乙未冬 余斋 提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