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是职场大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句是:“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啥说“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说的是冯唐非常有才干,很早就出了名。但是到老了,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
冯唐是贵族出身。
冯唐是汉文帝的潜邸旧臣。因为其父亲当过代相,而汉文帝刘恒在当皇帝前,曾是代王。冯唐因为举孝廉,在代地被任命为中郎署长,直接侍奉代王。汉文帝也曾非常重视冯唐,当汉文帝回代地的时候,还专门去看过他,召见他,和他商谈国事。
然而冯唐之所以没有成功,不得不怪他自己,为何?
当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冯唐就是刘恒身边的侍卫官。但是,刘恒进京当皇帝的时候,却并没有带他去。这说明,他一直没有迎奉过刘恒,因而,刘恒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身边的人。接着,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回到代地,还是汉文帝主动去找冯唐。
当时汉文帝对冯唐说,你老人家怎么还是一个郎官?其实,这也就表明,汉文帝是想重用冯唐了。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在汉文帝面前表现一下了。
那么,冯唐是怎么表现的呢?
当时,汉文帝和冯唐谈到了边关防守匈奴的问题。汉文帝非常赞赏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李齐。冯唐立刻就纠错,说,李齐算什么,我祖上曾在赵国为官,清楚得很,廉颇和李牧比李齐厉害多了。
其实,汉文帝未尝不知道廉颇、李牧比李齐厉害,他为什么却说李齐呢?显然是因为李齐比较听君王的话。也就是说,汉文帝是话里有话,但冯唐没有听出来,直接顶了过去。
汉文帝好脾气,顺着冯唐的话说道,我朝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何必还担心匈奴的问题啊。哪知道冯唐又顶过去说,陛下你就是有廉颇、李牧,你也不会用。
汉文帝再好脾气,也受不住了。他站起来,拂袖而去。
不过他毕竟是汉文帝,之后,还是又把冯唐找过来,问他道,你为什么说话不给我面子啊?
冯唐才说,是因为守边关的魏尚上报战功的时候,曾多报了六颗首级,汉文帝就把他的爵位给夺了,还判了他一年的徒刑。冯唐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应该给魏尚这样的将领一些独立的自主权,他多报六颗首级,其实是给士兵们报的,应该鼓励,而不应该严厉处罚。
实际上,汉文帝之所以严厉处置魏尚,还是因为他本身有些猜防边将,这和他赞扬李齐,观念是一样的。冯唐完全没有明白这一点,反而和汉文帝据理力争。
不过,好脾气的汉文帝竟然就听了冯唐的话,让他持节去恢复魏尚的官职,同时,又把冯唐提拔为车骑都尉。也就是说,虽然冯唐不迎奉汉文帝,汉文帝还是把他提拔了。
不久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上台后,又提拔冯唐担任楚国相国,但是很快就罢免了他。为什么罢免他,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冯唐不会说话不会搞关系吧。而且此后,汉景帝再也没有重用过他。
直到汉武帝上台后,在全国选拔人才。有人提到冯唐,但此时冯唐已经九十岁了,当然不可能再出来当官,也就算了。
为啥说“李广难封”?
我们小学时背课文,有一首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汉名将李广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这段记载之前,有一段“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敌人听到名头就躲开了,李广的“飞将军”称呼,就来自这里。
可是这样的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只落了个自杀身亡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不封侯的原因之一:不懂政治
战功显赫,士兵爱戴,名声在外的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李广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疑问。据《史记》记载,他向当时的星象家王朔问自己没封侯的原因,王朔让他自己思考有啥后悔的事情没有,李广反思之后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杀降故然不祥,但显然这并不能做为李广终身不能封侯的原因,我们今天再去思考李广的生平,他不能封侯的原因应当更加复杂一些。史书中多次记载李广的命运不好,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最重要的原因当来源于李广本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汉景帝时,天下的刘姓小国太多了,不得不削藩
汉景帝年间,汉景帝因为采用大臣晁错的“削藩策”,引起其他诸侯小国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将,在三个月内平叛。李广也随周亚夫出战,作战勇敢,立功无数,身为骁骑都尉的他接受了当时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属于听从中央军指挥平叛的一个诸侯王)的接见,甚至还接受了梁王刘武(景帝刘启的弟弟)给他的赏赐。
“七国之乱”本来就是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王政权的一次严酷斗争,可是如此敏感的政治氛围,身为中央平叛军李广跟同样是诸侯王的梁王走这么近,汉景帝怎么可能高兴?
七国之乱结束后,立功甚多的李广,回朝却没有受到封赏。
不封侯的原因之二:个人英雄主义
李广因为作战勇敢,成名于“七国之乱”,后来与匈奴作战,他仍然是老样子:勇敢。
但指挥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仅仅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李广事迹都是李广以少胜多、勇猛无敌的战例,这是因为李广擅长轻兵深入,不守规矩,轻兵作战,运气好,就斩将立功,运气不好,就战败被俘。
《史记》载,因为他孤军深入,曾经被匈奴抓获,后经他自己装死才侥幸逃脱,“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个人勇敢,但不会运作大军团作战,兵败被敌人俘虏过,本来是要斩首的,花钱买了条命。
李广一生重要的四次大战中,战绩两次全军覆没、一次迷路、一次没战绩,上面说的是其中一次被生擒。这些都是李广的人生污点,这些污点,注定了他不可能封侯,是个战斗英雄没得说,但却不是好的军团指挥官。在具体的战斗中的英勇是没得说的,就是不能指挥大的军团作战。
李广浮雕
封侯的原因之三:不会当官
李广治军的特点是:作战时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每次获得军功之后,都把所得的封赏分给共同作战的士兵,而且平时对士兵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要作战勇敢就可以了,其他的军纪都可以忽略,于是,士兵们都愿意跟着他参加战斗。
这与李广同时代的程不识治军是两回事。程不识治军严明,讲军纪规矩,赏罚用制度控制,平日里军纪严谨,士兵们受不了约束。
因此,当时,李广带的兵就是“李家军”,只服李广一个人的管;而程不识带的兵才是国家的军队,是皇帝的军队,换其他将领之后,仍然听命。
对于封建王朝的帝王来说,军队再强,“只知有将,不知有君”显然是不行的,比如宋代岳飞的“岳家军”,很牛吧,可是皇帝心里不舒服。因此,李广不封侯原因还在于他不会当官,这其实也是不懂政治的副产品。
宋代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
再有一点,李广在最后一次可以申辩自己指挥作战失败的时候,认为自己不能再受小吏们的盘问侮辱了,挥剑自刎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死呢,未来能不能封侯还不好说:60余岁还性格这么火爆,显然性格上也有缺陷。
再稍稍说说封侯与不封侯的区别:大致来说,不封侯就相当于高级打工仔,混得好的,拿高工资,但没有公司股份;封侯之后,可能工资不一定高,但因为有公司股份,收入基本上是有保障了,这是经济上的区别。由此而带来的公司所有权的地位和权力象征是另一重大区别,这些区别是封侯额外的衍生物,因此,封侯是古时侯一个人政治生涯的重要分界点。由此衡量,李广没有封侯,就显得比较正常了,一个政治上不成熟,没有大兵团战功,对中央政府不够尊重的李广怎么可能封侯。
尽管如此,由于李广的人格魅力,“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放在一起,都用来表达生命易逝、人生成功不易的叹息。
在王勃《滕王阁序》广为传诵之后,这两个生不逢时、志不得抒者的经历都成了著名的典故,也值得当下职场中人深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