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也是社会痛苦指数!

只要有条件,谁不想多生个孩子啊!

人口总出生率跌破警戒线,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

可生孩子这种事,非比寻常,不是想生就能生的。

不妨假设,如果现在完全放开生育,想生几个生几个,那么人们如何选择呢?

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四个?

恐怕答案不容乐观。

70后基本生不动了,80后的生育潜能已经被二胎消耗殆尽,90后就不要指望了。

以前农村人生育愿望还比较大,现在也向城里人看齐。

其实,一直讲的所谓人口红利,准确讲是人口转移红利。

长期以来,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入年轻优质劳动人口,从来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说白了,农村就是国家人口基地。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种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越来越弱,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退。

现实点看,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出生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城市。

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决定了,不具备多生孩子的基本条件。

别的不说,单就从住房来看,就有很大的局限。

对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住三室就算不错了。

三室的房子,还要养老,还要育小,生两个孩子恐怕是最大约数。

读到这里,别以为这是出馊主意,忽悠农村人多生孩子。

人家农村人才不上当呢。

诸位,咱先回顾一个小故事。

有位网友说,自己是1983年出生的,属于超生。

她出生后第五天,计生委和村干部就到家里来,把所有粮食、家具一扫而空,连母亲的嫁妆都没放过。

幸好没拆她家房子,要不然全家人真熬不过那个冬天。

靠着乡邻亲友送米送油,以及地里没挖出来的红薯,才挺了过来。

后来,她成为全村第一个女大学生,终于扬眉吐气。

当然,考上大学肯定就离开农村进城安家了。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忘了,运动式解决问题造成的巨大伤害。

包括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都是主观强调人为计划而忽视自然规律的结果。

鼓励生育,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的事,需要拿出诚意和真金白银。

像当年投入那么大精力推行计划生育一样,也拿出十足的精力为老百姓生儿育女保驾护航。

从医疗到教育、到住房、到就业,都创造出让人敢生的利益空间。

这叫与民让利,还利于民。

最终得利的,还是国家和社会。

上面规划了那么多宏伟的战略目标,如果到时候连人口结构都成问题,恐怕啥目标都是泡影。

人口出生率,准确地反映社会痛苦指数。

理想化出生率背后,是人们具有较高的幸福指数,他们对现实条件满意,同时对未来怀着美好期待,哪怕是苦些累些,也敢生想生。

低出生率背后,是人们对当下痛苦指数的敏感,活得很累很难,没能力或者没心思去繁衍后代。

人口问题始终都是社会经济的表象,内在逻辑和真相不忍直视。

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促进整体公平正义,减轻人民生存负担,这些基本问题解决好,生孩子恐怕就水到渠成。

毕竟,多子多福是国人深入骨髓的传统认知。

只要有条件,谁不想多生个孩子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