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吏部尚书孙丕扬府邸小考

明吏部尚书孙丕扬府邸小考

文/张继周 孙志玉

明万历朝吏部尚书孙丕扬,流曲南街人,贵为朝廷一品大员,其世居地及府邸究竟在什么方位?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曰流曲南街;二云南街孙家堡;三说南街老院巷。众口纷纭却都含糊不清,笔者以为确实值得商榷。

一、孙姓概况

流曲南街孙氏是当地的老户大姓,估计人口上千。明嘉靖间孙丕扬撰《重修富平县流曲镇善庆寺碑》载:……善庆寺,……今盖千余岁云。寺初址名祖师院,吾先人义捨者也。隋大业问,孙谨孙密辈又绍先志,集众议奏之,改前院为今寺。诸善士名载佛腹柏树中柱石。又云唐贞元时,寺名善庆,自此始也。由此可见,孙姓早在隋之前(785-804年),就已落居流曲,到隋唐时已是流曲地区颇有影响的一个大户族。又据清康熙间流曲南街《孙氏先祖画像全图》题记:嘉靖年间,因地震,(善庆寺)倾圮,柱下有勒石,则祖之讳仲诚,任诚,七郎,八郎,讳密,讳谨,讳十一者;寺西有庙,为平定侯,其陵夷亦在地震时。发万历戊寅,里人修废,庙宇下得残碣盈尺,恰载庙由肩其役者,亦吾祖谨,而彼其时已,举坠乃寺乃庙,若石若碣,记后梁大定间……后梁大定,即公元555年-561年,可见孙氏一族,居流曲一族,居流曲之久远。

《孙氏先祖画像全图》记言:余族有前后南北四宗四宗即四门。时至今日,孙氏四门仍然存在,且多居住在流曲街南头,即孙家道两侧。流曲人祖辈相传的“七社六堡子”,孙家道谓之“道里社”。四门中,后一门即后一宗人,人数最多,孙丕扬乃后一宗人,而后一宗又分为老三门子、新三门子,孙丕扬为三门子人。

二、孙丕扬府邸

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流曲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旧流曲的历史遗存和标识也在逐渐地消逝着。有许多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地点与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云烟,片瓦无存,只能在文献中、人们的记忆中、小地名中寻找一些轮廓和痕迹了。至于那些不见经传的掌故轶闻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史料,则往往被更多地湮没了。而孙丕扬宅第或称故居,早已片瓦无存,人们只能从记忆中,小地名称谓中来了解这些旧闻,而这些“旧闻”对我们了解流曲的历史与流曲地域文化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明嘉靖间始筑流曲堡城,时为富平五大镇城之一。流曲堡城北宽南窄,呈倒葫芦形状,有东南西北四街,南街路西为田家巷。再往南至流曲堡城南门内,路两旁住户多为孙姓,俗称“孙家道”,这里是孙氏先祖最早居住地。孙家道又西,清代始建孙家堡城,旧时城额曰“宗城堡”。

孙丕扬世居孙家道。道中部有两条巷道东西相对,西巷谓之“老院巷”,即老宅院巷;东巷谓之“尚院巷”,即尚书宅院巷。两巷口一路之隔,各建有一门两柱双檐悬山顶式牌楼,比肩连袂,左右对称,东西呼应,堂皇之势赫然可见。两个牌楼通体以青石雕造,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楼亦称牌坊,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典型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一组建筑群落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对家族或个人的功德彰表。

道西“老院巷”牌楼,嵌额篆刻两世深仁四字。“两世”是指原任泸州草场大使孙琼(丕扬祖父)、原任宝坻县知县孙惟谦(丕扬父);“深仁”是对二位先贤一生功德的肯定和褒奖。这里无疑是孙丕扬先祖的世居地,且为孙丕扬出生的老屋。

道东“尚院巷”牌楼,嵌额篆刻百僚总宪四字,据说此牌楼由明代陕西大员所建,“总宪”是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尊称。据《明万历帝实录》第264卷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改刑部尚书孙丕扬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年62岁。《明神宗实录卷》第276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八月,改都察院左都御史孙丕扬为吏部尚书。”据其任职时间推测,“百僚总宪”牌楼的创建时间,应在1593年冬至1594年上半年之间。另外在孙家道路当间,还有一座“四柱三门”跨街牌楼,嵌额篆刻三朝元老,此牌楼的创建时间似应在孙丕扬晚年。根据“百僚总宪”牌楼的所在方位可见,孙丕扬的府邸在道东,因系尚书大人的居住地,故民间俗称“尚院巷”。遗憾的是尚书府邸毁于明末,其形制及规模无从可考。

    三、两座府邸,命运不佳

传说一:李自成义军来流曲之前,孙氏后人某君言说,孙丕扬是明朝重臣,而李自成义军是反明的,恐其到流曲后有可能焚毁建筑羞辱先祖。遂出策“拆府祠、毁牌楼、卖竹园(花园)”,并将三朝元老石刻额版深埋地下,以防不测。但义军到流曲后并未滋扰孙府,孙丕扬墓地建筑亦未受损毁。此后族人将出下策者戏称为“三错爷”,意思是嘲笑孙爷出了三个错主意,毁坏了祠堂和牌楼。清朝、民国及解放初,尚院巷南侧皆为住家户,而北边一直是空地。按说庄基座北朝南好,但北侧恰恰是空地,可能由于这片地方属于三门子官产,谁也不能随便侵占之故吧。旧时尚院巷内有供孙家道居民汲水的古井一眼,井壁用青砖箍砌,但其是否为原尚书院之遗物,因明末尚书院已毁,是否为清人所开凿,恐怕难以下结论。人民公社化后,生产队及社员个人先后在其上盖饲养室建屋,发现有碎石铺就的小径,人们断定其址为花园。还发现了下水道等遗迹,人们断定为孙丕扬府邸原址。

  传说二:老院巷之老屋。笔者曾与其房主孙海亭(小名寿)交谈。老人说,祖上传说老屋原为五进大院。清末“回乱”之时被毁,“回乱”平息后,后人在原址用未烧掉的木料及原有砖瓦,盖了两进的房屋,此房非原建筑物,三门子将此作为家庙存在。而西安南五台山下“关中民俗博物院”之孙丕扬故居,非老院巷故居之迁建,也非复建,而是博物院自家的作品,只是借用了孙丕扬的大名而已。其依据是老院巷房舍为两进,其为一进;老院巷房前无院落,此有院落,老院巷大门开偏门,此开中门。但墙上所嵌“三朝元老”刻板及院内所立碑石为原物。孙氏后裔孙光璘生前曾对笔者谈说:“三朝元老”刻板原埋于地下,清嘉庆时族人挖出,抬入孙丕扬祠堂,即小祠堂,被后人供奉。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怀旧,不是对其时的眷恋,而是以正视听,让今人后人对孙丕扬宅居有一正确说法,使人们了解流曲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更热爱流曲的今天和未来。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