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勇士飞夺泸定桥,3人牺牲,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无名可考
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因船只少,只找到4条小船,其中3条还是破的。靠着几条小船,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全部过去。毛泽东没有忘记石达开的故事:延误时机是他惨败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发誓,决不让红军遭到同一命运,决定改变原来计划,夺取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泸定桥地扼川康要道,建于1701年,全长100余米,宽近3米,由13根碗口粗铁索组成的索桥,横跨在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上。索桥空悬于距河面约二三十米的高空中,随风摇摆不定,之下赤流滚滚,耳畔狂风怒吼,险象环生。
泸定桥东连泸定城,敌军2个团的兵力驻守在里面,并凭借天险,修筑了巩固的上事。当红军到达泸定桥边时,桥面铁锁的木板己被敌人拆去。北岸桥头的桥楼已被敌人用沙袋紧围,形成另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关枪正对着桥面。泸定桥一半在山腰,一半紧贴河边,城墙高约2丈,上面的堡垒所配置的火力也在桥面上形成了一张火力网。
飞夺泸定桥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2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前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飞夺泸定桥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飞夺泸定桥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我们的战士高声回答:'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队伍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大,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着黑冒雨前进,终于在规定时间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甩在后面。
29日,农历四月二十七。下午1时,红四团吹响了夺取泸定桥战斗的号角。没有选择,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冲过13根寒光凛凛的铁索。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对岸,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红军射击,一边不断地高喊:'你们有种的就飞过来!'
首先发动进攻的是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带领的22人组成的突击队员,他们必须强行攀索到达北岸:三连紧跟在他们的身后,任务是铺板桥;最后是一连,任务是在铺好的桥板上发起最后的冲锋。
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当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时,我方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像旋风般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就如惊涛拍岸,地动山摇。这时,22名经过挑选的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敌人冲去。
杨成武,网络图
三连的战士拿着木板跟在突击队员后面,一面往前爬,一边把木板往桥上铺。前面,丧心病狂的敌人把煤油浇在铁索上,燃起熊熊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但是,英勇顽强的红军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继续向前,到了桥的那一端,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紧接着,红军后续部队跟紧渡河,及时投入战斗,占领泸定县城。与此同时,红一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四团的夺桥战斗。随后,中央红军主力由泸定桥顺利通过了人渡河。
泸定桥之战的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等率大队红军到达泸定桥。在河西岸沙坝村天主堂外边大树下,听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情况汇报。毛泽东在桥中央,扶着冰冷的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22名红军突击队勇士,3人光荣牺牲。22名勇士的姓名大部分己经无从查考,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留有姓名的仅有5人。据泸定桥陈列馆日前陈列的只有5个人的名字:即廖大珠(二连连长、突击队长)、王海云(二连指导员)、李友林(二连支部书记)、刘梓华(二连副班长)、刘金山(三连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天津军分区参谋长,1951年病逝)。活下来的勇士,每人都得到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字样的列宁服、一个日记木、一支钢笔、一个搪瓷杯子和一双筷子。这是当时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多年后,杨成武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得到了这些奖品。'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胜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诗中所歌颂的:'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几十年后,党和政府在泸定县建起纪念馆。年近八旬的聂荣臻元帅送来了题词'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