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看图识病(8):反复头晕1月余、加重1周
患者,女,49岁。因反复头晕1月余、加重1周入院,无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
颅脑CT示:右侧额颞部、右侧额叶眶部脑膜见条带状异常高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伴有邻近骨质破坏,邻近脑组织受压,考虑为恶性脑膜瘤或转移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图1A);
颅脑MRI示:右侧额颞部、右额叶眶部脑膜明显不均匀增厚并强化;脑实质内未见明确异常(图1B~E)。全麻下行右侧额部小骨窗开颅活检术。
A.术前颅脑CT示右侧额颞部带状异常高密度影,其内密度欠均匀,邻近脑组织受压明显,颅骨内板、板障见明显骨质破坏;B~E.术前颅脑MRI T1平扫、T2平扫、DWI、T1增强,T1、T2平扫为等信号,邻近脑实质受压,邻近颅骨内板、板障骨质破坏,DWI示病变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示病变广泛位于右侧额颞部、右侧额叶眶部,欠均匀明显强化,局部可见脑膜尾征;F.术后病理 (HE,×40)
请神经科的医生考虑一下,该疾病诊断是什么?
第一个答对者,我会联系答对者并给予奖品鼓励。
神经知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应关注重点
尽管流行病学及其他临床研究业已发现多个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并证实综合和全面的管理是二级预防的关键,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抓住重点,使预防措施既达到治疗效果又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目前,降压治疗、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以及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而通过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则缺乏高级别证据的支持。
1.降压治疗
由于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目前对急性脑卒中后何时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使用何种药物最佳等均缺乏特定的推荐。一般认为,于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即可启动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小血管病变者则<130/80mmHg。应针对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药物:对糖尿病、心功能衰竭、代谢综合征或肾病患者,推荐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药物;对老年、高收缩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推荐钙通道阻断剂(CCB);钙通道阻断剂和利尿剂还具有降低血压变异性的重要作用。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血压<130/85mmHg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较血压≥130/85mmHg者低,提示对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仍需行积极的降压治疗,不必过于担心降压可能导致的低灌注危险增加。
2.调脂治疗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进而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除依折麦布外,其他如贝特类调脂药和烟酸类调脂药虽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不能减少血管事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水平为何,均应行强化调脂治疗(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50%)。
3.抗血小板治疗
应长期应用阿司匹林(50-3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药治疗,若二者联合则仅限于短期应用(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轻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个月)。对于亚洲人群,特别是腔隙性梗死患者,西洛他唑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阿司匹林。
4.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致心源性栓塞应抗凝治疗。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于2-3]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首选治疗方法。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的疗效优于或不低于华法林,且颅内出血风险明显降低。除特殊情况(如近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推荐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参考文献(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