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质消融性脑白质病临床与基因分析

白质消融性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也称儿童共济失调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不良(childhood ataxia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ypomyelination,CACH),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于1998年才被正式命名,尚缺乏关于发病率的报道[1]。目前已经明确它主要是由于编码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eukaryotictranslationinitiationfactor2B,eIF2B)的5个亚单位eIF2Bα、β、γ、δ、ε相应编码基因(EIF2B1~5)突变导致的,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疾病。本研究分析3例VWM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eIF2B基因突变情况,旨在探讨VWM临床表现极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4至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3例以运动障碍为首发表现的患儿,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后,考虑为VWM。经患儿家长同意,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eIF2B基因分析。

1.2基因分析方法

基因组DNA提取: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各4mL,以常规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

突变筛查:国际报道的VWM基因突变多发生于EIF2B5,约占57%,其次为EIF2B4基因,占17%;EIF2B2占15%,EIF2B3占7%,EIF2B1占4%[2]。因此,对每例患儿首先进行EIF2B5突变筛查,随后依次筛查EIF2B4、EIF2B2、EIF2B3、EIF2B1突变。PCR扩增EIF2B5的16个外显子,EIF2B4的13个外显子,EIF2B2的8个外显子,EIF2B3的12个外显子,EIF2B1的9个外显子,以及所有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在ABI3700测序仪上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变异的位点和类型,并进一步与NCBISNP和Ensemble数据库及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进行比对,排除变异位点为基因多态性位点,并确定其是否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位点。

2结果

2.1病历1

2.1.1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2个月,因肢体活动障碍2个月余,2015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就诊。2月前患儿发热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伴易惊,构音困难,不伴抽搐发作,无头痛、呕吐。1个月前出现竖头不稳,口周流涎,双下肢僵直,不能独站,外院头颅磁共振示为“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住院给予“甲强龙冲击4天”,改用口服“泼尼松10mg/d”,肢体活动较前有所改善,可独站扶走。12天前活动障碍再次加重,扶走数十步后拒绝行走,无视力减退,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无异常,来本院。患儿既往体健,发育较同龄儿慢,8个月可坐稳,1岁3个月可独走,语言表达偏慢,能达意。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有3个姐姐,体健;无特殊家族史;否认近期中毒及特殊药物接触史。查体:体重12k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口中流涎,慌张步态,左下肢轻度拖拽,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明显活跃,双侧Babinskin征(+),脑膜刺激征(-)。

2.1.2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血氨、乳酸、同型半胱氨酸、自身抗体、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尿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1.3影像学检查结果

脑电图:异常范围脑电图,以慢δ节律为主,θ频率偏慢且θ波偏少;头颅磁共振:双侧大脑白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考虑代谢病可能。

2.1.4eIF2B基因突变分析

测序结果显示,在受检者EIF2B3基因发现c.674G>A(编码区第674号核苷酸由G变为A)的纯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225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p.R225Q),为错意突变。患儿父亲、母亲均为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34],属于已知突变,国内关于该基因位点报道病历临床分型为重型[4],运动功能5年内迅速减退,丧失行走能力,本例患儿因随访时间较短,尚需长时间观察。

2.1.5预后及随访

患儿此后再次于本院康复治疗1个疗程,但病情无明显好转,可扶站、扶走数步,不能独走,言语含混,构音困难,但能进行交流,后自行出院。

2.2病历2

2.2.1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8个月,因行走不稳1个月余,2014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就诊。1月前患儿从床上跌下,无呕吐,无意识丧失,随后出现行走不稳,可扶走数步,不能独走,伴言语不清,无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行走不稳自行好转,但独走时步态欠稳,语言较前多。10余天前行走不稳再次加重,不愿下地,反应减慢,外院头颅磁共振示“双侧脑白质异常信号,考虑代谢性脑病”,来本院。患儿精神可,食纳可,大小便外观正常。患儿既往体健,运动发育同同龄儿,言语发育同同龄儿。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无特殊家族史,否认近期中毒及特殊药物接触史。查体:体重14k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口中流涎,言语含混,不下地支撑,双上肢肌力可,双下肢肌力Ⅲ-。双侧膝腱、跟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

2.2.2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血氨、乳酸、同型半胱氨酸、自身抗体、皮质醇、ACTH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2.3影像学检查结果

脑电图:异常脑电图,以δ节律为主;头颅磁共振:双侧大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

2.2.4eIF2B基因突变分析

测序结果显示,在受检者EIF2B5基因发现c.943C>T(编码区第943号核苷酸由C变为T)的纯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315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R315C),为错意突变,患儿父亲、母亲均为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34],属于已知突变,国内关于该基因位点报道病历临床分型为重型[4]

2.2.5预后及随访

患儿此后在本院康复治疗1个疗程,病情仍在反复,可有短暂好转,可扶走数步,但总体步态不稳较前加重,不能独站,反应慢,言语含混,自主语言减少。自行出院。

2.3病历3

2.3.1临床资料

患儿,男,3岁5个月,因行走不稳20余天,2015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就诊。就诊前20余天发现患儿行走不稳,右下肢拖沓,不能并脚跳,不愿走路,抓物时双手轻微抖动,说话及反应稍慢,未见明显呛咳,未见流口水,无大小便失禁。外院头颅磁共振示“双侧大脑白质信号异常”,来本院。发病以来无发热、惊厥,无精神萎靡。患儿精神可,食纳可,大小便外观正常。患儿既往体健,运动发育同同龄儿,言语发育较同龄儿落后,1岁6个月会叫人。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无特殊家族史,否认近期中毒及特殊药物接触史。查体:体重15k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抓物时双手轻微震颤,行走不稳,步态拖曳,右下肢为著,双上肢肌力Ⅳ+,双下肢肌力Ⅳ+。双侧膝腱、跟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

2.3.2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血氨、乳酸、同型半胱氨酸、自身抗体、皮质醇、ACTH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3.3影像学检查结果

脑电图:异常脑电图,间歇可见右侧波幅降低波率减慢;头颅磁共振:双侧大脑白质信号异常,见图1。

2.3.4eIF2B基因突变分析

测序结果显示,在受检者EIF2B5基因发现c.536C>T(编码区第536号核苷酸由G变为T)的纯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179号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苯丙氨酸(p.S179F),为错意突变,与NCBI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该突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新突变,见图2。患儿父亲、母亲均为杂合突变。

2.3.5预后及随访

患儿此后在本院康复治疗3个疗程,但病情仍在进展,步态不稳较前加重,不能独走,不能独站,言语减少,后自行出院。

图1VWM患儿头颅磁共振示白质弥漫性对称受累

注:弥漫性对称性大脑白质液化,a为T2加权像;b为T1加权像。

图2患儿及其父母EIF2B5编码区测序结果

3讨论

本文3例患儿均为男性,2~3岁起病,早期智力、运动发育基本正常,3例均以运动障碍为首发表现,其中1例为感染后起病,1例为外伤后起病,另外1例无明确诱因,病情急性进展,期间可一过性好转,但整体呈加重趋势。3例患儿均有言语发育倒退。3例患儿神经系统查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减低,病理反射均呈阳性。3例患儿实验室检查磁共振均显示双侧大脑白质信号异常。具有上述表现时可考虑VWM,行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3.1关于发病机制

VW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于2007年才首见报道[5],目前对该病的发病率尚无相关研究资料。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但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eIF2B的5个亚单位eIF2Bα、β、γ、δ、ε相应编码基因(EIF2B1~5)突变均可导致发病。本文中2例为EIF2B5基因突变,1例为EIF2B3基因突变,发现国内外未报道新突变1例,未发现国外报道热点突变及国内发现的疑似热点突变。

3.2临床表现及分型

VWM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运动、智力倒退,伴有共济失调、痉挛性瘫、视神经萎缩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抽搐发作,但惊厥发生率较低,且多不为首发表现,这与VWM白质受累从中央区逐渐向皮质下扩散有关[6],本文中3例患儿目前均未出现抽搐发作。VWM的诊断标准[7]:(1)早期精神、运动发育正常或存在轻度发育落后;(2)早期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倒退,发热、头部外伤均可引起疾病加重;(3)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小脑共济失调、肢体痉挛等;(4)头颅磁共振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大脑白质受累,可累及中央区及皮质下,白质改变在T1、T2及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逐渐进展,最终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根据VWM起病年龄,将该病分为5型,(1)先天型:妊娠晚期即刻出现症状,病情进展快,多于1岁内死亡;(2)婴儿型:婴儿期起病,常以肌张力低为首发表现,个别病历可于数月内死亡;(3)早期儿童型:也称经典型,是临床最常见类型,我国目前报道病历几乎均为该类型,本文中3例病历也属该类型。该类型多于1~5岁起病,多数发病期智力及运动发育正常,少数可有轻度落后。可于起病1~5年内死亡,也可存活数十年;(4)晚期儿童型/少年型:5~15岁出现症状,进展缓慢,甚至运动功能可逐渐恢复;(5)成人型:多以痴呆、癫痫或运动倒退为首发表现。

3.3影像学特点

VWM的磁共振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受累,仅U形纤维、胼胝体外侧、内囊和前联合未受累。随着病情进展,白质稀疏、囊变,最终液化,即“白质消融”[8]。本文中患儿磁共振即表现为上述特点。磁共振诊断标准包括:(1)大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受累,主要累及中央区及皮质下白质;(2)白质可逐渐变为与脑脊液相同信号(长T1,长T2,FLAIR低信号);(3)T1及FLAIR像可见线状残存白质。

3.4预后及预防

VWM预后不良,本文中3例患儿目前随访时间仍较短,但目前已有1例患儿不能行走,其余2例仅能扶走,3例患儿均已出现不同程度认知损害。目前对该病无有效治疗方法,3例患儿家长均尝试康复治疗,效果不理想,自行出院。对有该病家族史家庭,应进行产前诊断。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

  • 一波三折的颅内病灶,诊断竟然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记住这个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创伤. 在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韩菲博士带来了主题为<一波三折的颅内病灶>精彩讲座 ...

  • 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突变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受损

    携带常染色体显性阿尔茨海默病(ADAD)突变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高.这种突变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积聚有关,这种积聚会影响灰质和传递信号的白质. 北美放射学会官网10月12日消息 发表在< ...

  • H11位点是什么?

    H11位点(也叫Hipp11)位于小鼠第11号染色体,是 Eif4enif1与Drg1 这两个基因之间的一个位点,由 Simon Hippenmeyer于2010 年发现并命名.由于H11位点位于两个 ...

  • 同卵双生患儿报告-MERS

    同卵孪生儿轻度脑病合并双侧脑深部白质.胼胝体压部可逆性损害 摘要 同卵双胞胎兄弟在7岁.9.7岁(患儿1)10.7岁(患儿2)出现轻度脑病.患儿1在第二次发作时患有甲型流感,但在第一次发作时没有明显的 ...

  • 可治性罕见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一.疾病概述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 ALD)属于一种罕见单基因遗传脂类代谢病,其发病率约为1/2 0 000,遗传方式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x连锁遗传,占9 ...

  •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 disease, VWM),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单基因病,发病率极低. [致病基因] ...

  • 双语病例——白质消融性脑病

    朗读老师:冯璐霏     诸暨市中心医院 翻译老师:朱芳梅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审校老师:姜春雷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 History and CT images 病史及CT图像 History ...

  •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 VWM)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白质脑病, 是儿童期常见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之一[ ...

  • Neurology病例:成人起病的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18岁卵巢早衰女性患者,在病毒感染后2周出现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并继发全面性发作和头痛.她最近有精神压力.查体仅发现全身反射亢进.神经影像学提示双侧融合性白质病变和脑室周围囊性变(图).基因检测显示E ...

  • 误诊为心理疾病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1],也称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 ...

  • 2例左旋咪唑诱发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分析

    左旋咪唑为驱虫药,可诱发变态反应性脑病.由于表现多样.潜伏期较长及其他疾病因素干扰,临床工作中不易被年轻医务工作者发现,最终可使患者致残或遗留其他后遗症.笔者所在科室收治2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

  •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诊治分析:附病例报道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 progressive multifocalleukoencephalopathy, PML) 是一种由JC病毒 ( JCV) 感染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 ...

  • 【2146】【NEJM】TAILORx研究二次分析:根据临床和基因风险指导乳腺癌辅助治疗决策

    编译:Lisa 来源:肿瘤资讯 TAILORx研究显示,对于RS评分为11~25分的HR /HER2-乳腺癌,单纯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并不劣于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 ...

  •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分析

    EPC 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妇女,也可发生于老年男性. EPC 属于原位癌还是浸润癌曾存在争议[1].EPC 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楚,缺乏间质反应,临床生物学行为呈惰性,肿瘤周围仍保持完整的基底膜且预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