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shimano历史上十大失败的产品和设计盘点

如有需要可以淘宝搜索:单车基械匠。也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直达微店,赵工期待(*❦ω❦)欢迎您的光临。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继续shimano十大消失/失败的产品第二部分。

第五位:AriLine变速系统

说实话,对于速降自行车,我更多还是停留在键盘层面,对产品技术研究的时间远远多于上山的时间。不过在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一件神器的时候,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时我也是尽我所能的去从资料里了解这套装置,因为它真的有点年代久远。该项目是在1996到1999年之间开发的。
从获得的资料中显示,shimano的这套气动变速是以车手在比赛中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开发的。也就是说,它的着重点是直切车手的痛点,可以在速降比赛中用最小的力量完成最快的变速,而实际在使用中也确实如此。根据使用过的人的描述,变速几乎是瞬间的,毫无拖沓。
后继的视频资料我会在周一发出,今天一直审核不通过,实在是无奈啊。是一小段演示视频,这也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段演示视频了,希望有用过的小伙伴可以在留言里聊聊真实的使用感受。

视频资料:

虽然这套系统乍一看上去就像是临时拼凑在一起的,但是如果你仔细了解,airline实际包含了当时最顶尖的创意和技术,虽然展现了公司的实力,不过却没有收获应有的回报。最终,低回报率加上需要不断充气的压缩气罐,让这套系统比油压变速更为不实用,至少油压变速还反反复复的活到了现在。

更多内容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了解:

90年代的山地车黑科技:shimano airlines空气变速系统,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惊艳

第四位:静音离合机构(实际为滚针离合机构)

去年,shimano发布了最新的M9100套件,经过短暂的迭代,首批的完全静音的scylence drive系统也从完全静音,改成了只有顶级的M9100才是完全静音的结构,更为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30款顶级花鼓塔基工作原理「二」:DT派别里脑洞大开的花鼓设计进行了解。
不过,早在scylence drive之前,shimano就在研发一种通过滚针轴承和侧壁摩擦的方式来驱动的花鼓,最早的专利技术可以追溯到1996年。该结构实际今天依然存在,不过是把滚针改为了滚珠,而且只在高端的多速别的内变速花鼓(Nexus和Alfine)中才有使用。

具体的工作方式为,塔基内部具有两排滚针轴承,和花鼓中心的钢柱之间存在细小的间隙,当滑行时,滚针和钢柱之间几乎没有摩擦,而当塔基受力旋转时,滚针轴承受到塔基内部斜面的推动力就会向下运动让滚针压紧花鼓壳体中心的钢柱,通过滚针和钢柱之间的摩擦力完成啮合,然后达到联动的效果。这一类的驱动方式在日后的几款花鼓中也有出现过,具体可以查看:30款顶级花鼓塔基工作原理「三」:那些罕见的塔基特殊离合机构进行了解,不过视频中提到的结构是把滚珠结构改为楔形结构或者是钢珠结构来进行联动,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这样做的优点就是几乎可以瞬间咬合完成联动,但是问题就是负载过大时,会出现打滑,或者塔基开裂的情况,所以对材料的强度要求就非常高,因为完全是依靠膨胀的力量来进行力量的传导。并且这反过来也会导致重量进一步增大。加上保养的频率也会更高,因为在滚针和钢珠之间的间隙很小,过多的脏东西也会影响到滚针的正常离合。

最终,缺点多于优点,加上材料上的不成熟,让这款产品最终消失在了产品目录中。不过目前如果你去某鱼或者某宝搜索,还是可以找到这种结构的shimano老花鼓的,价格不算贵,想尝鲜的朋友可以考虑入手。

第三位:Rapid Rise(反拉后拨)

1998年,shimano一种被命名为Low-Normal型号的后拨问世,这也就是日后大家所熟悉的反拉后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常态低档位后拨,也就是说初始位置是在最大飞(低档位)上的。后来由于和影子后拨上的反向平行四边形结构匹配不佳而最终停产。
这款后拨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车手在忽然遇到陡坡时,可以更容易切换到更轻松的档位上。反拉后拨的工作方式和普通后拨(也就是正拉后拨)的工作方式相反。拇指操作的档位从原来的向低档位移动变成了向高档位移动,食指操作的拨杆则是由原来的向高档位运动变为朝着低档位运动。我相信不少人在一开始使用时都或多或少的付出了学习成本。当年三拓也曾为了让梁变朝同一方向拨动,实现同样的档位变化而付出了代价(拉紧变速线,无论是前拨还是后拨,都是向高档位变速),并最终失败,如今shimano又卷土重来。
在多年的爱与恨的交织中,反拉后拨的最常见搭配往往是下边我们要提到的双控指拨,虽然提供了一致的变速方向:向上提拉刹把变速器向上也就是低档位运动,向下压刹把,变速就向下也就是向高档位运动。但是,两件不成功的产品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同消失在了shimano最新的产品目录中。

第二位:Dual Control(双控指拨)

这可能是shimano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失败案例了。双控指拨最早是在2003年出现在山地车上的,我觉得这是从公路车双控手变上获得灵感,他们希望在山地车上也能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变速更方便,更快捷。你可以通过刹把同时操控刹车和手变。
这款指拨和刹车二合一的产品一经推出就遭到了质疑。因为,这显然是把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直接置之门外。再加上只要其中有一个功能受损,整个产品就需要全部换掉也是一个非常恼人的问题。所以到了2007年,XTR的下一代产品上时,除了提供双控指拨以外,还额外的提供了单独的指拨和刹车组件。这也满足了那些既希望使用shimano变速,又希望使用其他品牌刹车的用户的要求。
和上边的反拉后拨一样,虽然外观和操作方式都很炫酷,但是其实用性欠佳,又限制了用户的选择,而且对于其设计的初衷:在刹车时也可以进行变速这一点来说,完全不足以支撑消费者购买的热情以及后续的产品更新。随后到了10速时代的时候,这一设计也就被彻底放弃了。

最后吐槽一下,边刹车边变速的过程真的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

第一位:Biopace(椭圆盘)

Biopace是shimano的一个注册商标,是从1983到1993年之间生产的一种椭圆盘片(严格来说是这个蛋形的盘片)。
今天,我们普遍认同的椭圆盘是为了让车手可以更容易的通过死点。而在发力的范围内又可以提供更多的齿牙,增加踩踏效率,从而让牙盘更为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当然也有另辟蹊径的椭圆盘,比如我们之间介绍过的Spreng Reng,是通过不同椭圆率给左右双腿提供不同的齿比变化来提高踩踏效率的,因为人本身的左右腿力量就是不平衡的,所以也会带来特殊的体验。
spreng reng盘片
下边说回Biopace,从字面上的意思来是“生物层面”,也是主打生物力学的一款盘片,不过和上边提到的椭圆盘的意义正好相反。Biopace在死点的位置增加了齿数,而在发力范围内则是减少齿数。Shimano的解释是,车手在通过发力点的时候会感觉更为轻松,而在通过死点的时候,则可以依靠惯性顺利通过,因而可以提供给车手一种更为轻松的踩踏体验,让车手有更大的信心来使用更高的档位,从而产生更高的功率。
不过,事与愿违,更高的档位除了可以让你产生更高的功率,同样也会让膝盖损伤的风险增大。虽然在当时,也有车手声称从Biopace中受益,但是更多的使用者还是普通的骑车人,即使是到今天,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椭圆盘会比圆盘有更多的功率方面的优势。
虽然依然存在争议,但是当我们把当年shimano的Biopace椭圆盘和今天的椭圆盘进行对比时,我猜测shimano在当年的概念是错误的。如果说现在的椭圆盘是通过减少踩踏周期中的死点来提高效率,那么shimano的这种需要输出(惯性通过死点)和输入(快速通过发力点,带来轻松踩踏的体验)相匹配的椭圆盘设计理念,显然是有问题的。
关于人体生物力学的研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动态骑行中,所以呢,以上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也许下一个20年,再回头看今天的产品和设计,也是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好了,关于shimano历史上的十大失败产品和设计盘点第二部分就到这里结束了,等我有了更多的资料再慢慢更新吧,包括其他品牌也在努力工作中。那就先这样了,我们下期再见,单车基械匠,每天给您带来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实用的单车知识。

如果您喜欢单车基械匠栏目,就请您对我的工作多多支持理解,帮助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单车基械匠运行的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