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黄石崖参禅/施永庆

黄石崖虽然海拔仅350米,但山路陡峭,风光无限。顺着新修的栈道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眼前巨崖成拱,擘出一条石廊,长近四十米。崖拱之上杂木森森,石窟中有一清泉,名曰“潋泉”。崖下则是深谷纵横,形成这片清幽的所在。当然,黄石崖真正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是因为石廊中的石窟造像。这些佛陀、菩萨造像依山就势,分布在崖下。其中,洞窟东壁有一坐像,如同水纹般的衣饰层层叠叠,有着几何般的匀称美。虽然佛头已毁,但仍然可以想象佛像初成时的庄严。佛像背后,一圈圈的圆形头光、一层层的船形身光强化着这种庄严的感觉。在头光周围,还有着火焰形的背光,装饰着卷草图案,让人感觉这座佛像仿佛不是镶嵌在山壁上,而是端坐在云层中。有的佛像之上还有半圆形浮雕飞天,着裙裾,披飘带,持乐器,乘风起舞,很有依着圣歌旋律起舞时潇洒俊秀和优雅风度。

我喜欢攀爬黄石崖,本意是携子攀登,锻炼身体,顺便沐浴山林清风,吐纳宇间清气,一洗肺腑之中红尘俗气。不想在攀登的过程中,遇见这佛陀、侍者、力士、飞天。看着那勉强尚可辨认的题记,有关这片造像的历史碎片缓缓而来。

从汉末大乱开始,中原大地开始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和兵燹,“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随处可见。或许是为了安慰苦痛的人生,佛教西来。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佛教大兴,尤其大力建造寺院与石窟。龙门石窟的十万尊佛像开始闪耀佛光,云冈石窟也朝着梦中的佛国净土迈进。黄石崖下,佛的身影开始在陡壁清泉之中出现。上至齐州官宦僚吏,下至士绅僧尼、民间信众法义兄弟姊妹,虔诚地将身体匍匐在佛光之下,便有了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的造像活动。伏波将军《姚敬遵造像记》云,“上为七世父母,现在眷属,常与善居,值佛闻法,一切众生,咸同斯福”,祈祷父母妻子乃至一切众生均能沐浴在佛法的光辉下。而另一题记中,署名者居然大部分是女子。不由得想到,那战乱的年代,她们的父兄夫子是否只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现在,端庄玄妙的佛容虽已无从辨知,但从那俯首下视的体态中,依然可以看到,那天堂里的神如同世俗中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如果这不尽的祈祷与造像活动能够持续,那么也许会在这黄石崖下出现类似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等佛国奇迹。但历史却在济南拐了一个弯。北周武帝(561年至578年在位)灭佛时,这片山崖首当其冲,佛像们的头颅与面容破碎于皇家的权威之下。其后,造像群因山高崖陡,渐不被人所知。我四处检索,只找到寥寥数首古人关于黄石崖的诗赞,有关它的一切故事只飘逸在民间的传说中。不幸的是,1996年初,黄石崖龛窟造像原第20龛以后的龛像及题记在风雨中几乎全部崩坍。至今现存佛龛29个,佛、菩萨等高浮雕造像85尊。作为山东佛教现存最早的石窟造像群,黄石崖造像虽为重点文物,却身陷文保困境;虽为千年佛迹,却未见今人参拜,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既然是信仰,实体易碎,心画难灭。黄石崖虽未能成为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般的佛国净土,但以黄石崖为中心的方圆百里的山区,佛的事业蓬勃大矣。其北毗邻千佛山,隋开皇年间即建有千佛寺(今兴国禅寺);其南金舆谷有隋文帝重建的神通寺及造像,再往南长清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灵岩寺;东邻佛慧山有隋朝始建的“佛慧寺”(今开元寺遗址),北宋的石雕大佛头;还有龙洞的东佛峪,玉函山的西佛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造像、寺庙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前往,祈求着人生的各种幸福。

我漫步在黄石崖下,已是初春时节。北望城区,灰蓝的天空下,雾霾冷冷笼罩四野。其下,各种高大的建筑物竞相而起,遮住了大明湖一湾碧水。杨柳风轻拂,柔软了山道边的树枝。饱涨的树芽儿开始探头探脑,沉默一冬的松柏新绿迭出。不禁想起了北宋汾阳善昭禅师所作《西来意颂》:“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这满山的松柏不靠牛犁耕种,随运而生,自然生长。春来草青,秋到叶落,禅的慧眼与佛心隐藏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里。而这片石窟佛像是否能闻名于世,是否最终消失,也是自然的过程。或许,这就是佛家的平常心。

就这样,我悠闲地走下蜿蜒的山道,抬眼再望滚滚红尘,那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骤然明丽起来。

作 者 简 介

方也,本名施永庆,七零后。作品散见《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当代散文》《泰山文学》《大众日报》《中国税务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等省内外文学刊物、报纸,并入选多种作品选本。致力于济南地域文化研究,有散文集《伴着那泉水清音》,系山东地税文学社理事、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济南。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目录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住在五楼的猫/张明宇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面对死亡/张国玉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济南两处佛峪法相庄严精美不输大同

    济南两处佛峪法相庄严精美不输大同 2021-08-16 09:06·寒野 济南有两个佛峪,东西向分布.去过大同的云岗石窟,去过麦积山石窟.疫情期间,面壁济南的佛峪石窟,除却体积,真个不输.宛如昨日.感 ...

  • 见证一段遥远的历史

    在河北省石家乡的一处旅游景点里我看到了一组石雕佛像.人们把它从原来的摆放地迁移到了这里,里面绝大多数的佛陀造像都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而且基本都没有了脑袋.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一个说明牌告诉我们这是一组南 ...

  • 中国世界遗产---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入选时间:2001  地址:山西大同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 ...

  • 喜仁龙拍摄的济南佛像佛寺

    近来为解析龙虎塔雕刻,搜寻查阅相关资料,读了瑞典学者喜仁龙(1879-1966)的<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早期艺术史>,厚厚的四大册,感觉卧游了各地的名胜古迹,许多艺术珍 ...

  • 张春景||在残缺的缝隙里凝望遥远

    在残缺的缝隙里凝望遥远 (原创散文) 作者:张春景 越往南走离芒种更近了一步.一路的浓浓麦香牵引,车便停在山脚下一片夕阳的余晖中. 时在戊戎初夏,河北省散文学会召唤百家"寻梦响堂山" ...

  • 云岗石窟---摄影笔记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云变/施永庆

    飞机开始了稳定地爬升.舷窗边远望,几朵白云浮在空中,在黄色的大地上格外显眼.细细看去,这白云如同植物般生长在空中.当然,我不会想到,这只是一曲壮丽乐曲的试音. 再次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窗外已经变成了云花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崽狗儿鸟”与“算黄算割”/白来勤

    春末夏初的关中地区,天快亮时,总有有一种小鸟,在树梢上不停的叫唤着:"崽狗!崽狗!崽狗子还睡着,不怕先人遭指戳!"也有人叫它"崽狗儿鸟",也叫铁燕鸟.它为啥要这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路上,爱在杭瑞线之间/董金官

    那年初夏,没有太多行囊,只有一个黑色的单警装备包.里面装载着我的十七年寒窗,父母佝偻的背影,还有往后那一身藏青色戎装的责任.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把它从那辆大巴车的储物仓,挪到警校培训学员的宿舍,只记得自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道口街的老澡堂/马双喜

    豫北名镇道口镇,在历史上曾被冠于"小天津"之称的美誉.这是因为晚清光绪年间,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卫河水路和土路(道口至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相交于此,因此道口成为豫北重要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荆条/梁丽平

    牡荆,是书本上的学名,在民间叫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其叶对生,幼枝.新叶为绿色,花成串,生于当年生枝条末端,淡紫色,花期6至7月,荆花最亦酿花蜜,在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常生于荒坡山地阳坡之上,常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飘雪的日子/李增强

    印象中的青龙湖,冬季有一种颜色始终让人向往如初.亦如三月的垂柳永远钟情于和煦的春风. 青龙湖是个人工湖,偏安于小城的西北部.原先是一座废弃的砖瓦窑厂,后来蓄水成就了今天的青龙湖.如今,这里遍植绿树红花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杏祭/郭建荣

    时下正是杏子黄熟时节,看着满树橙黄的杏子,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剔透,忍不住流口水的记忆,又静静的漫步在脑海里. 小时候最喜欢这个季节,因为杏子熟了,它是冬去春来,山里孩子迎来的第一种水果,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