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朝阳镇纪事系列(六)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六)
昨天和一同事在朝阳假日值班。因前天晚间下了雨,夹杂着冰雹,是否会有大的灾情,于是就想到部分村庄走走。路过233杨桥段,我见路边堆了不少与石磨有关的物品,引起了不少小时的记忆。
少年是最有弹性的人生一段,现在想起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有韵"。因“有韵”就有许多喜欢和不喜欢的事。
那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去做已经会做的,老师又布置还要检查的课外习题。还有许许多多的“劳作之草”,南湖割牛草,北湖薅猪草,东湖搂柴草,西湖刨茅草,庄稼地里拔草,牛圈房里铡萆,这都是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一点也不准许“潦潦草草”。
事情做得出色就是“草头王”,否则就是“草苞”。
那时年关假期,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骑驴了,春寒料峭,生产队的驴常放到麦地吃青苗,逮住一头骑上既可御寒,也可撒欢地释放些野性。有时骑在驴背上不好下来,就蹭场边的柴草垛,掌握不好常摔得腿青。
但是有一种情况驴是不能骑的,就是刚卸磨的驴。
为什么呢?
因为它刚推完半天磨,为农家刚磨好烧饭蒸馍用于养家糊口的面粉。劳累了半天该休息了,非但不能骑它,还要牵着它让它打个滚,抖擞一下精神,捎带一瓢麸皮恭敬地把驴牵到生产队交给饲养员,老头。
磨,是什么物什?现在的大多地方的小朋友别说见过,听都未必听说过。但没想到杨桥村这里不但多,而且多得“成堆拉摊”的,但都不是实际意义的磨了。
记得那时常见的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磨面粉的“大磨”,即磨面磨,直径在80公分左右,另一种是用于磨豆浆的“小磨”,就是豆腐磨,直径多在40公分上下。豆腐磨分两种磨法。一种是单人磨法,一人一手竖向攥住上层磨片上另安的把,转动磨片,另一手用勺子舀泡胖着的水豆放进磨眼。另一种是在单人磨法基础上加一根2米来长的磨杆,磨杆一头装个套,套在磨片的把上用来转磨,另一头横加一个40公分左右长的固定杆用来推磨,这样两个人一个在这头推,另一位在磨位扶磨把加舀水豆。磨面粉的大磨较少用人力推磨,也有,必须用架杠才行,多数时是用驴来代替人力。
磨的主要构件是什么?从下往上依次是磨墩,多用砖石砌成,磨礅上固定放磨盘,是一块圆形青石板,青石板上再放石槽。磨石槽沿上吐出一个石嘴,通过石槽聚豆浆或面粉于石嘴处后收集处理,石槽中间圆形凸起处放一较厚磨石,也叫底层磨石,底层磨石通过磨脐加放上层磨石后,一盘磨的主体结构就完成了。用绳子,夹杠固定堆杆(小磨不用),套上驴就可推磨了。
在推的过程中,磨脐的作用就是控制上片磨石不会发生跑偏或是跑掉。因磨的质还产生一项技术,从业这项技术人员叫锻磨的,从业者是很让人尊重的,他们用錾子在磨面上錾上不同走向的凸凹条纹,让两只磨石既能相互咬合,又让被磨之物通过中间磨心(有单磨眼和双磨眼两种)自动分流到底层磨石上受磨成浆、成粉。
这不就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机器人吗?它由石墩、石盘、石槽、两块圆形枝术处理过咬合磨片组成,在磨脐的调度下,通过“驴电”的外力作用开展工作。
诚如是,这“人”是有团结精神的一个团队,它思想上高度一致,行动上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它的墩、盘槽、底层磨石是稳固的,是不会动摇的,勤恳工作的上层磨石围绕磨脐而“行稳致圆”。真是一个好。
这些赭红色磨石出产自哪里?在九顶山主峰北侧的磨山西山腰有数处往日采石坑遗址。这是我到朝阳后不经意间发现的。本不该告诉大家的,就怕你们中间有“盗采分子”。
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