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时光
第三篇
高中时代
文/乡村农夫
1 高中生活
80年9月一号那天,我带上行李和录取通知书,背着书包,来到杨町中学招生办报到,入学。
杨疃中学,位于杨疃街邮政分局西,东邻灵璧到房村的省道,西靠合作社商店,门前是大街,南于食品站隔街相望。校园内,有两排教室和办公室,最后一排矮小的房子,是教师、校工和学生的宿社,校园的东南,是开阔的操场,操场上有,蓝球场、排球场、单双杠和跳远用的沙坑。
学校有两个食堂,座落在后排教室的东头,一个是负责教师的日常生活(那时,我们叫他高干食堂,顿顿有白面馍,熟菜,有时还有大米饭,只要有粮票,学生也可以去吃,但很少很少有学生光顾),另一个就是学生食堂,这个食堂主食顿顿是馍,馍也有几种颜色;有紫褐色(高粮面)的,有黑色(白芋干面)的,还有黄色(大黍面,又叫玉米面)的,但没有麦面的;喝的是蒸馍水煮的稀饭。
面是同学们,星期日下午从家里(没人接送,全靠自己步行,面是自己背着去学校的)带去的,然后交到食堂,过称,在经后勤,发给饭票;每天要向班里生活委员登记,多少不限;一天内,每顿吃多少,报少了,不够吃,食堂也不给补发,只能忍忍,等下顿;报多了,吃不完,浪费了心痛;差不多都是少报;菜是从家里带去的,都是些咸菜;我除了带咸菜外,还另带一样,把油加热烧开,放盐在里浸,成油盐,喝稀饭时,加点油盐,味道满好,后来,同学们都学我,我开玩笑时,还跟他们要专利费呢。
在这里我说个事实的笑话,那天早晨,同学们开荤喽!也许你还不信,但我喝过这个汤。
事情发生在1981年夏天的早饭,早自习下课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排队打饭、吃饭;高二班老师脱堂,下课晚了些,到他们打饭时,稀饭剩的不多了,有个张姓同学,打好稀饭,到教室吃饭,发现饭缸(大号瓷缸子,也叫茶缸子)里有大面各子,很高兴,以为占了便,用筷子挑起来,一看来气了,原来是个毛以光光的老鼠,好多同学以喝完了,想吐吐不出,有的干呕,有的扣喉咙,真的洋像百出;最后,闹到校总务处,罚食堂,中午稀饭全免饭票。
2 学习知识
我们班里,男女同学加来,不到六十人。高中一年级的课程好多,政治、语文(孙琼老师)、数学(王务群老)、物理(美女老师,姓名我记不得了)、化学(史德余老师)、历史、地理、英语(张殿云老师)、美术,唱歌、体育等,除美、体、唱这三门课,每周一两节外,其他几门,几乎是天天都有课,作业量大的惊人,同学们,几乎没有休闲时间。只有星期六下午回家,在路上磨叽到很晚才到家,星期日上午要帮家里干农活,下午先干一些活,在去上学。
这些作业对我来说,没啥可怕的;我的密绝是,课堂用心听,课余多研究,不会的就请教(老师或同学),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我最怕上英语课,英语单词,我咋也记不清楚,总的说吧,英语考试,我只做是填空(全填A或全填B)题,其他的,我不会。这是我的悲惨,直使我在高一时,各学科总分率滑。英语这科,直到高考时,也是我的死穴。
3 转学禅堂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少乡镇(那时叫区)的高中部被砍掉(如杨町、浍沟、冯庙等等),高中部的学生,可自愿就近转学。我于1981年9月2日,转入禅堂中学。
禅堂中学座落在禅堂街的西南,约一公里处,座北面南,门前是233省道,西南不远处,有常年流水不断的新河(过去叫雷河),河面上有座连接灵璧到双沟交通大桥——沈余桥。
3 优美的校园
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从省道下来,直通校园。
进入校园,我被这优美的环境所迷住,以为自己走错地方。路的两旁有林琅满目的冬青和永不低头的宝塔松,接近教学区,路的中央棵高大的迎客松,欢迎你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园地和宣传栏。
两排教室分列在路的两边,教室的前面是人工鱼塘,后面是办公室和教研室,最后面是教师和教工宿社,东北角是男生宿社,女生宿社紧挨着食堂,在教室的西北拐,操场在男生宿社旁边,操场南面,有侧所和小竹(园)林及牡丹园(路东),路西有勺药园、含羞草和其他花草树木,传达室在入门,座落有致,分布活理,这那里是校园,简直就是花园。
4 校园生活及学习
由于国家对农业政策有所宽松,农村基本上实行由生产队,到分生产小组,土地由小组,分给各农户叫口粮田。这样生活就提高了不少,同学们基本上,都交麦面(不是很白的85面。100斤麦磨85斤面,15斤夫皮)学校食堂,从此,全天都能吃上白(麦)面馍馍。每月每人,上交两块五毛钱,天天中午都有豆芽汤喝,冬天喝上热乎乎的豆芽汤,美味可口,全身暖火。
学生以学为主。八一年的禅堂中学高二班学生,是由杨疃、冯庙、浍沟的部分学生和原禅堂中学的学生组成,分文、理科两个班,进入哪个班,全凭自愿。
我进了文科班,文科班的主要课程是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英语,六门主课组成;还有体育、唱歌为副课,一般每周只上一两节课。
政治由班主任蒋(文中)老师(他毕业于淮北煤师学院)带课,语文由卓(培元)老师(五几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史系)授课,数学(张老师,名字和学历不详),历史由卓(培勤)老师(60多岁,学历不详,讲课时很少拿书,但所讲的于课本上完吻合)教,地理由赵(传言)老师(毕业于宿州师专)教学,英语由巩(固)老师(学历不详)传授。经过半个多月的共同生活和学习,班级选出各科的代表,我被选为语文和地理科表,有时也帮老师批改一下作业。
文科的学习绝窍,是多念,多背,多理解,也不能死记应背,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
高二下学期,也就1982年的上半年,上课很轻松,主要是复习;复习内容是从初中到高的全课程,一天到晚都是埋头在做作业,很多很多的作业,都是科老师发讲印,一句话,很少有机会做其他活动。
六月份高考开始了,我以英语零分成绩,名落孙山(本届无一人考上大学),无缘深造,回家(后来有好多同学,回校复读,因我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复读)务农。
偏巧,俺村缺小学缺教师,全村高、初中生,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招教师考试,约四五十人,我以考试分数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村办教师(区、乡教办认可,工次由村里发,每月20元),从些开始了教师生涯……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灵璧家园义工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