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浍沟美女心目中的家乡,辣么美!
鸬鹚人家
文/程大康
灵璧县浍沟镇中灵庄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水多鱼多,几乎人人都会捕鱼。捕鱼的方式也很多,如撒网、丝溜子、推网子、鱼罩等。但用鸬鹚捕鱼,在整个浍塘沟却只有许闸一个村。
鸬鹚在我们当地又叫鱼鹰,只能在淡水里捕鱼,许闸自然村自古以来就有用鸬鹚捕鱼的习俗。鸬鹚从小受到训练,专门为人捕鱼。它脖子上的皮肤宽松,老是一鼓一鼓地动,很大的鱼也有可能被它吞掉,因此,下水前主人总要用细细的绳圈绾在它脖子的根部,使它能将鱼衔在嘴里,吞在宽大的喉腔里却不能咽下,只好把其乖乖地交到船上。
小时候,只要到春夏秋三个季节,我就时常去池塘边挖泥跟伙伴们玩泥洼洼,偶尔会看到鸬鹚捕鱼。河水弥漫着水草与阳光的气息,碧清的水面,许多鱼儿游来游去,轻舟荡漾,美丽极了。放鹰人所用的是双体船,呈新月状,两尺宽,船肚里有能来回拨动的木板,木板下面是藏鱼的地方,两只单船用横木连着,横木之间是两脚之宽的踏板。放鹰人戴着草帽、穿着布衣,手里撑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精神抖擞地站在船踏板上,一声令下,鸬鹚纷纷飞落水中,双蹼一蹬划出一道黑色的弧线。一旦发现有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放鹰人便眼疾手快地用竹篙将鱼鹰挑上船来,并把它嘴里的鱼取出来放进船舱内。太阳照在河面上,悠悠的白光闪烁着,反射到放鹰人的脸上,身上,尽管小船摇来晃去,他们却是神闲气定,自然安稳地站在上面,灵活地穿梭在河面。
在我童年印象中,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村里的孩子们以及大人都喜欢站在岸边观看鱼鹰捕鱼,每次看到鱼鹰嘴中叼着鱼露出水面,我们就会非常开心地欢呼雀跃。我那时好想到船上亲自拿着杆子尝试一下,喊一声号令,体验一次用鸬鹚捕鱼的感觉。然而终究没有如愿,在不知不觉中,这种鱼鹰大战的场景也有二三十年不见了。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村民秋季改种经济作物——黄麻,还有上游流下来工业排污,鱼逐渐减少,从此再也看不到鱼鹰捕鱼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近两年,每次回老家路过浍塘沟大闸,总能看到鱼鹰在濉河之上欢腾飞舞的景象。河面上一条站着六七个健壮的鱼鹰的小木船,从我记忆的深处驶来。鱼鹰的到来,说明政府多年以来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漫步浍塘沟大闸的河堰,处处可见绿树掩映下的一泓碧水,沿河而淌,润泽万物。河水变清了,天空变蓝了,空气清新了,鱼鹰捕鱼再次回来,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呀!
许闸村的老人告诉我,他们先祖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湖水,有利于逮鱼。所以就在此落户,捕鱼在以前是许闸村人主要生活来源。鱼鹰有好几种,先祖用来捕鱼的是黑色鱼鹰,因为黑色鱼鹰比其它品种水性好,动作敏捷,通人性。许闸村民养鱼鹰时间长了,就能根据鱼鹰喉囊煽动幅度判断它的繁殖期,也能在鸬鹚脚蹼颜色的变化中,发现一些它们的病症。许闸村用鸬鹚捕鱼历史悠久,早已全国闻名,经常有浙江湖州、江苏盐城、山东微山湖等地的人来许闸买鹰和放鹰的小船。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仅仅靠鱼鹰捕鱼的那点收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因而,年轻一代学鸬鹚捕鱼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老一辈人年纪大退出二线,村里制造船的人也出外打工,要是有人需要鱼鹰船就打电话定制,然后制造船的人再回来造船。我到许闸村的时候,村路口有几场打扑克牌的老人,我问他们村里现在还有几家用鱼鹰逮鱼的?他们告诉我:他们曾经都用鱼鹰逮鱼五六十年,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孩子们都不愿意学这门技艺,全在外面打工。至使三千人的大村,现在只有十几人在坚持,靠鱼鹰挣点零用钱。一个年纪大的老人不无伤感地说:再过几十年,等这一批人死了,恐怕就后继无人了。我听了以后,心里有些酸酸的味道。
这次,浍沟镇政府申请举办“浍塘沟鸬鹚文化节”。我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许闸村渐渐消逝的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其能成为浍塘沟的一张名片,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浍塘沟,知道浍塘沟许闸村悠久的鸬鹚捕鱼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商机。希望在浍沟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能将这门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那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简介:程大康,文学爱好者,喜欢用真情书写人生美丽的画卷,诠释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