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文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周恒主席和他的《喇叭》
文/春江暮雪
最近几天,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周恒主席的长篇小说《喇叭》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一遍。本想多看一遍再谈谈看法,但是刚看完一遍,就被这部小说深深震撼,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非要说一说,有一种非说不可的冲动。这部长篇巨著不论是从语言的架构,情节的布局,还是思想的表达上,都可以称作上乘之作,所以获得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项目奖,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我把这部小说作了一下简单的梳理,发现这部书异彩纷呈,亮点颇多:
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周恒主席以一种写实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喇叭艺人周学宝一家祖孙几代人心酸的人生经历。在淮北平原,濉河两岸,有一群喇叭艺人,他们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卖艺,他们有生活,有爱情,有团结,有竞争,本也是平平淡淡,细水流长的日子,却因1938年日军的侵华,整个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首先是“父亲”不愿为日军吹奏喜庆的曲子,而改吹《大出殡》,被日本军官残忍地踢断了腿,然后是叔叔乱搞女人被仇家拉去活埋,最后却以女主人公英子的牺牲悲剧性的结束,把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这是一部家族盛衰史,也是一部战争给人们留下的血泪史。让人震撼和快慰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气节总能在紧要关头凸显出来,他们舍小家而顾大家,抛却个人恩怨情仇,不惜牺牲而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步步升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爱情一波三折,让人荡气回肠,凄然泪下。
二·质朴诙谐的语言风格。我感觉这部小说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值得推崇的当属它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以往我们在其它小说里很难看到的语言。文中大量运用了淮北地方方言,本土文化,比说“攒劲”,“剋饭”,“锅底扒白芋——捡熟的摸”,这些语言土而不俗,反而土得亲切,土得纯粹,乡土气息特浓,质朴而接地气,读来犹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有那么几番亲切的感动。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句,比如“凶狠的太监们把宫女用白绫布,像薄饼卷大葱一样卷起来,扔到枯井里”;他说“太爷爷”的眼睛被挖了之后,空洞洞的眼眶就像受了潮的干瘪的核桃壳;还有,“周学宝发现几撮子灰白的头发从爷爷戴的草帽顶子上边钻出来,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几棵被霜打过的野艾棵子样,叶子都枯了,杆子却还直昂昂地站在地里”。如果你不去注重情节,专去品读这些形象逼真的语言描述,不禁要拍手称绝,赞叹不已。
三·形象逼真的场景描述。这是这部小说的另一大特色。文中穿插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场景的描写真实而形象,比如写濉河两岸长满了刺槐树,河边断断续续长着一片片苇子和一片片水草,水草上开着小白花和小兰花,一条小土坷垃路一直通到村里,路被踩得硬硬的,像镜子一样平,上边裂开了许多裂缝,从缝里长出草,是一根根趴在路上横长的大扁草,还有路边的野艾,开着花的南瓜秧子,那土草屋,那旧木门,那屋后用树枝杈起来的茅厕。看了这些有没有回到儿时故乡的感觉?还有描写九班喇叭对蓬的那个热烈壮观的场面:场上站满了人,连麦穰垛子上也站满了人,路两边的小河沟埂子上也站满了人,就连路边的麦茬地里也都站着人。几班喇叭对着吹,像咬架,像嬉戏,像两条龙在舞蹈,在吟唱。这些活灵活现的场景描述,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四·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他描写汉奸甘小三“矮胖子,大分头梳得跟牛舔的样,肩上挎着大肚子盒子枪”,这个反面人物的小丑形象就真真切切地浮现在我们眼前。还有对保长石长山的管家胡老细的刻画:胡老细弯着细秫秸样的身子,弓着腰,举着一只手给石保长打着阳伞。把一个溜须拍马,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从一开始就给这个反面人物埋下了伏笔,才有了后来的胡老细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在石保长家落难时把钱财洗劫一空,把石保长的儿媳妇老扁的女人“白菜心”也拐跑了。再看看他对老执山爷的刻画:这个红脸汉子只要一说话就攒劲,一攒劲,大额头上的青筋就露出来像蚯蚓一样,眼珠子就通红,眼角上有两蛋子猫屎被太阳晒得发亮。看看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五·包罗万象的知识层面。我们看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欣赏他的文字功底,文学才华,还深深地被书中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面吸引。比如开篇他写雾,就从“阴阳平衡”多方位地进行阐述,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还比如他写“奶奶”去找周大先生看病,这段描写就写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有冯保长老娘去世,头天晚上的辞灵,以及整个的出殡过程,都是我们淮北平原的乡俗,其中包含了很多知识,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是很有讲究的,周主席能把这些文字拿捏得恰到好处,你不得不佩服。
通篇读完这部小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惊讶,惊讶于周恒主席何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惊讶于他对生活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领悟,我被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深深震撼。其实回过头来再看看周恒主席其人其事,这些就不难理解了。周恒主席不是专业作家,他的正式职业是灵璧县中医院骨科主任,也就是说他是一位资深的中医骨科专业人才,有多专业呢?这样说吧,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全国只有三个骨科国医,其中我们安徽有一人,丁锷,他是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安徽省中医骨伤创始人,很了不起,而周恒主席就是他的大弟子,在这位老先生去世前,周恒主席也是经常聆听他的教诲。周恒主席本人在中医接骨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106岁的老人,一个是仅仅有两天生命的婴儿,成功的手法捏骨,这在中医接骨上史无前例,这些足以说明周恒主席医学上的高超技艺。
周恒主席就是这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比如他写小说,最初他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人民日报》,《小说林》,《清明》等报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文学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长。2005年开始出版长篇小说《汴城》,《汴山》,《汴水》,其中《汴城》获得首届宿州市文学创作金奖,《汴水》获得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最佳小说特别奖。紧接着2014年,这部《喇叭》又获得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创作精品工程奖。任何一部小说的问世,任何一份殊荣的获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里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只有周恒主席自己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生活积淀和多年写作磨砺,带来的最终结果,所以说,文学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越的过程。
了解周恒主席的人都知道,他平日里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时间对于他来说太珍贵。一边救死扶伤,一边提笔作文,剩余的时间大量阅读中外名著,潜心研究学问。他不上网,不玩手机,甚至不会QQ,不会微信,除了病人,他不会友,不会客(有三两知己好友也只有去候着他),谁要想请他吃一顿饭,那比到上海大医院预约专家还难。你可千万别以为他很傲,反之他极其谦虚,极其低调,他只所以甘当寂寞高人,是因为他确实没有时间,你也不忍心去占用他的时间。就因为有了这长期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也有了后期的喷薄而出,文如泉涌。所以周恒主席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就成就了这篇长篇巨著《喇叭》。了解了周恒,你就不禁要感叹,在这样一个浮躁时代,多少人在追求数字化与经济化,还有几人像周恒主席这样能沉得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静静地,默默无闻地去做事情。中国真的需要这样的文人啊!
任何一部厚重的作品,都来自于长期的积淀与酝酿,都是一个静水流深的过程。否则,你不可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层面,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我说,文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也必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就像周恒主席的这部《喇叭》,我相信它就是文学路上的一曲最动情的《拉心曲》,最嘹亮的“喇叭”,这一曲最动听的“喇叭”必将响彻皖北大地,濉河两岸,而且余音缭绕,经久不息!
本文作者本名韩英,是灵璧农业局一位园艺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