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九顶水库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少年时大概因为心思过于简单,对于山和水没有太多的感觉,山便是那脉起伏,水便是那脉流转。我忙碌着生活,忙碌着体验,急于在人丛中扎根生长,虽然可以时时遇见山水,而在内心却与它们相隔甚远。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加,懂得了感受和体味,山和水便像从未远离自己却被自己所忽略着的老父母,带给自己浓重的乡愁和亲切。
第一次见九顶水库,几乎被震惊。五百米的堤坝从东到西横扫平畴,拔出地面二十多米,威武雄壮的臂膀紧密的连接着两边的山峦,左拥右抱,既有将军般的磅礴气势,又有母亲般的温柔敦厚。
登上坝顶需要攀登五十级的水泥台阶,从下向上仰视,蔚为壮观。欢喜振奋着爬到坝顶,临风而立,放眼望去,竟然是仙境一般的所在。
十几座山头或高或矮,错落逶迤,分别从东面、南面、西面向北环围,脚下的堤坝犹如屏障般隔断了它们的走势,把数千亩的宽阔水面温柔的拥在怀中。水绿如蓝,琉璃万顷,宛若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绿色宝石。湖岸边缘,黄色的菜花,绿色的庄稼,红色的泥土,挺拔的白杨和绿柳,把水库妆点得风情四起,绮丽妖娆。而在身后,被堤坝稳稳保护着的大北方,良田万顷,麦苗波动着绿色的涟漪,染得满眼满怀都是盎然的景致和生机。
在这个地方,流传着一句俗语:“九顶琅崖岢石山,四十五里不见天。”九顶水库位于安徽省灵璧县朝阳镇冠山村境内,朝阳镇多山,全镇有二十七座山头。灵璧县境内24座超过百米的山峰中,朝阳镇便占了10座。山高石多,草木不生,自古以来为山洪和旱灾所苦。九顶水库位于鱼山、养山、九顶山、耙齿山等群山环抱之中,九顶山是镇内最高的山峰,县境内第二座高峰,海拔188.3米,山奇峰秀,有巍峨之势。面对着灵山秀水,无限风光,你很难想象,六十年以前,这里山荒岭秃,满目苍凉。土地多为盐碱地,庄稼很难生长。每到汛期,山洪爆发,水势汹汹,洪水裹挟着泥沙从三面山峰肆虐而下,浊浪滔滔,东冲西决,住在山下的百姓深受洪水凌虐之苦。水漫乡野,房倒屋塌,庄稼被淹,牲畜财物被卷走,百姓无立锥之地,只好逃到山上避难。而遇到旱天,土地龟裂,禾焦苗枯,田园荒芜,百姓亦难逃流离动荡之苦。
而今,群山如链,水库如珠,串缀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般的神仙胜境,当初的洪泽之地成为良田万顷,曾经的山洪猛兽成为了水库中驯顺的宠物。水患变身为水利,灌溉庄稼,养殖鱼虾,更成为旅游的胜地,春夏秋冬皆有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赏。当地的百姓以此为豪,正是他们当年热血激荡,豪情万丈,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和恶劣的环境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成就出这片人间的胜境,给子孙后代一份永久的护佑和宝贵财富。
九顶水库的建设始于1958年全民大跃进时期,由前进高级公社带领着山南山北十余个村庄的百姓开展了九顶水库的浩大工程。深受山洪蹂躏和旱灾荼毒之苦的老百姓们饿着肚子,勒紧裤带,日日奋战在水库的第一线。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修建水库全凭靠人力,挖塘,抬土,垒坝,砸石,都是极为繁重的体力活,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生存环境艰难,虽然吃不饱肚子,力气跟不上来,有的人抬着土倒了下来,也有人在挖土的过程中晕了过去,但他们没有因此退却和畏缩,为了家园的未来,为了后代的子孙,质朴勤苦的老百姓选择了坚忍和奉献。
三年的努力使得水库初具规模,属小(2)型水库。横切水路,阻挡山洪,有了蓄水蓄洪的能力,给百姓筑起一道保卫家园的屏障,也给未来的扩建和重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因为当时修建能力所限,堤高只是数米,小雨和中雨可防,暴雨或连绵的雨季便让人提心吊胆。每到汛期,山洪爆发,因为没有溢流道,水漫过坝堤的情形时有发生,整个汛期,百姓们惶惶不安,村里的领导亦是寝不安席睡不安枕,时刻警惕着漫灌的可能,以防给百姓造成重大的损失。六十年代中期,利用农闲季节,冠山村的大队书记沈桂臣带领着三个村庄的百姓们进行了库底挖土,坝上加高的工程,之后,黄庄革委会主任崔维保也带领着六个村庄的百姓投入了水库的挖深加高劳动中。
真正让九顶水库彻底告别水害,变水患为水利,扬名于四方,当属七十年代展开的水利工程运动。
时任九顶公社党委书记的吴恒侠同志带领着党委一班人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掀起大兴水利重修水库的建设高潮,率领全镇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战斗之中。可以想象一下,上万名九顶的人民群众奋战于水库建设的场面该是何等壮观。整个水库上下红旗招展,口号震天,人欢马叫,斗志昂扬。当时的条件依然很艰苦,没有任何的机械辅助,全凭手挖肩挑,车推人扛。不仅要开山取石,挖土筑坝。为了改良土壤,还要把适宜于种植庄稼的红土推到十多里外的盐碱地改造土质。吴恒侠书记身先士卒,奋战在水库的第一线。天不亮就起身工作,满天星斗时方收工,吃住在工地,与群众们共甘苦。
当时吴恒侠书记提出了一句口号:“早上四点半,晚上见星光,吃住在工地。”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年过八旬的沈桂臣老人满怀感情的回忆着:“我们还没起床的时候,吴书记已经挖了一车的土,自己推着送到十里多外的盐碱地,我们收工回来,吴书记还在工地上忙碌。”正是这种忘我的付出和激情激励着全镇的人民,整整三年的奋战,九顶水库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宿州地区水利工程史上最为耀眼璀璨的一颗明珠。加高加固大坝,重建放水涵、溢洪道,属小(1)型水库。
它的面积在当时不仅为灵璧县境之最,在整个皖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水库大坝东西长500米,南北长度2300米,高程22米,蓄水量可达350万立方米。在大坝中间根据不同水位设置水深井口8个,东有引流道,当水库蓄水量超过堤坝时,可以从引流道引出,免于因为漫灌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同时在水库出口下方修建了2000多米的水渠,可以灌溉3.5万亩土地。
工程完成之后,真正做到了保护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受益人口2.2万人。
2009年,县水利局又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整个大坝铺上了水泥,坝脊上修建了平整的水泥路,装上了路灯,建设了管理房,水库变得更为完美,成为县境内最值得观光的旅游胜地。
当年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筑都江堰,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正是一代代的人为了家园,为了生存改造着自然,利用着自然,才使得人类与山水相亲相依,绵延不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站在高高的坝顶,山迎面可亲,水临流可喜。被群山和水库环围着的浩浩水面如同上苍遗落在人世间的一面宝镜,映出白云和蓝天,托出山影和群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没有水的山便失了灵气,没有山的水则流之于浅薄。
如果说三面山峦是威严庄重的男人,水库便是多情含蓄的女子,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把这对恋人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从此后风雨调停,旱涝保收。
有水的地方才有人家 ,有山的地方才有故事。九顶水库的山和水之所以让我怦然心动,神所往之,正是因为它深厚的底蕴和承托,还有那浩荡的精神和长歌,它铸造的不只是时代的丰功和伟绩,更流传给后代一段山和水的风流和传奇。
谢金陵,经商,曾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辽河》《荷塘月》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