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经·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苏辙: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然不言而与道同矣。

原成: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原成:知,主也。言,问也。知者,主宰者。不言,犹行不言之教也。“道”约束而不为万物主宰,故曰主宰万物者不会干预万物,干预万物者不能主宰万物。

兑,穴也。锐,犹阅也。阅,穴也。物物者不以五官接物,故曰塞兑闭门。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故曰挫阅。以“不仁”之心衍生万物,故曰解纷。

和,合也。光,广也、景物也。以不同而同之的心态看待有差别的万物,故曰和光。同,通也。尘,言物之微也。以运动促进万物发展,以运动成就万物外观形制,故曰同尘。

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才能衍生有差别的万物,依赖有差别的“无”与“有”运动,才能兴起万物,成就万物,此谓之玄同。换句话说,所有思想上承认万物是有差别的存在,就是玄同。玄同为“道”之“德”的表现,齐同为人主观意志之“德”的表现。

有差别的存在,谓之玄同。有差别成就了万物之间的联系,谓之统一。老子的玄同就是哲学上的统一(同一),即承认万物之间存在着有差别的联系。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苏辙: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体道者均覆万物,而孰为亲练?等观逆顺,而孰为利害?不知荣辱,而孰为贵贱?情计之所不及此,所以天下贵也。

原成: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成:以好恶之心处理关系,则物有亲疏之分、物有利害之别、物有贵贱之析。思想上接受“道”衍生并约束万物,凡物皆是“得一”者。接受万物以“道”做为唯一标准,则无碌碌之玉、珞珞之石。以“道”做为处理关系的唯一标准,则无亲疏之分、利害之别、贵贱之析,万物玄同矣!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花了一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读完了<道德经>全文,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一些体会和收获. 老子所谓的道是圣人之道,老子所谓的德是圣人之德,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老子说要&quo ...

  • 《道德经》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6

    第三卷修内篇 A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德经·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执亲?身与货孰多? 苏辙:先身而后名,贵身而贱货,犹未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亲,货之不足多,而后知贵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德经·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苏辙: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德经·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苏辙: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则无所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原成:使我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德经·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苏辙: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德经·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苏辙: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原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德经·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苏辙: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德经·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苏辙: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成:反,翻也."道"是"无&quo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德经·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苏辙: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苏辙: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