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货郎挑
乡村记忆——货郎挑
文/游传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物资匮乏,商品流通不畅,乡下便有一种特别受人们欢迎、尤其招我们小孩子喜欢的行业——货郎挑。
货郎挑又称喝郎挑,我们这里则习惯称之为“换荒挑”。货郎大多为中老年男子,穿戴一般不太讲究,肩挑扁担(也有手推独轮车的),扁担一头是个大木箱或一铁丝编制的货笼,另一头是个大箩筐。进村以后,货郎一手扶着扁担,一手举起喝郎鼓“嘭嘭——”摇起来,嘴里配合着鼓的节奏不停地吆喝着:“有绳头子、棉套子、小孩不戴的破帽子,拿来换针换线换梨膏喽——”随着吆喝和鼓声,不一会功夫就会聚拢一群人来,我们小孩更是积极地钻到里面,眼馋地瞅着货笼里好玩和好吃的东西。
透过玻璃或铁笼罩,我们能看到里面摆放的各种物件:鲜艳的头绳,皮筋,发卡,松紧带,雪花膏,棒棒油(裂手油),针锥线团,梳子篦子等。最吸引我们的是放在大玻璃瓶里的梨膏糖(用麦芽等熬制、滚刀切成指头大小的颗粒状糖块,外面无包装纸)、乒乓球般大小的米花糖、一吹就响的泥哨子、透明发亮的溜子、五颜六色的花棒棒,还有一点就响的擦炮,摔炮等等。货郎一定会一边拿着诱人的商品演示,一边示意我们快回家拿些破烂废品来兑换。女孩子们则喜欢发卡、头绳、雪花膏等,她们特别爱拿着小巧玲珑的圆镜子,一会照照头,一会照照脸,爱不释手。中老年妇女则在讨价还价,换些针线、顶针、包网子(一种黑色线织的网状护发装饰品)之类的东西。她们有时候还会半真半假地调侃货郎,向他讨饶两根大针,货郎会极不情愿地说到:不行,不行,小买卖折本了,要不你再给拿把头发来吧。就这样在说说笑笑中交易着。
这时我们小孩子一定会迅速从家里东翻西找些什么破绳头、牙膏皮、破鞋底、碎布条来,恳求货郎能多给几粒梨膏糖。货郎还会怂恿我们再回家多找些破烂来,换个竹喇叭啥的,他一边教我们怎么吹,一边催促我们快回家再寻找破烂。最后大多都是大人们出面解围。货郎临走时一定会向我们说,攒好破烂下次来再换好玩的。就这样,我们好像特别听货郎的话,每逢星期天都会去捡些破烂藏起来,盼着货郎再来。
货郎走村串户居无定所,饿了有的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有的就地讨口饭吃。当然有时他也会给主人几根大针作为报酬。晚上,货郎就住在草庵牛屋之类的地方,随处栖身。长大了我才明白我们这里为啥管货郎叫“换荒挑子”了,那其中的辛苦和艰辛,真是一言难尽,确有换货逃荒之意。
货郎挑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它见证了乡村发展的历史。货郎走村串巷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更给我们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货郎挑和那“砰砰——”的喝郎鼓声已是乡村记忆中久违而陌生的动听乡音和一道遥远的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