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李景怡:研究生课堂沉默的多元类型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沉默;类型

摘 要:研究生课堂沉默类型多样,按照不同划分依据形成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沉默体现出不同的观察角度。首先按沉默范围划分,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集体沉默与个体沉默;其次按沉默影响正负向划分,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再次按沉默意愿划分,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主动沉默与被动沉默;最后按沉默的内外因划分,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心理型沉默(自我性沉默、习惯性沉默、利他性沉默)与环境型沉默。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突显,研究生课堂中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常见却又难以避免的现象。研究生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不做出明显的、可被教师感知到的回应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排除教师观察到的学生面部、眼神、肢体的表现。沉默形成于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不同类型的课堂沉默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来体现。本文将课堂沉默主体界定为“研究生沉默”,从沉默范围、沉默影响正负向、沉默意愿侧重、沉默的内外因等方面对研究生课堂沉默类型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集体性沉默:班级范围不约而同的沉默

就沉默的范围而言,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集体沉默与个体沉默两类。集体沉默指以班级为单位的全体学生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发言等要求不约而同地保持言语上不做回应或行动上无视的现象。广义的集体沉默主要与社会内部的文化特性、习俗规则、传统价值观有关。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会影响其国民的注意力以及话题选择的方向。此外,基于中国人“面子观念”的深刻影响,给对方留面子,不仅体现出一种“礼貌性”,也是一种社会禁忌形式,如果随意突破社会禁忌,就会被看作不懂人情世故,破坏了社会默认规则。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沉默是为了掩饰尴尬,或者照顾对方的感受。同样地,在研究生课堂中研究生群体表现出的集体沉默多数情况下也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课堂上,研究生倾向于自动降低存在感以保持一种恰当的“礼貌性”和距离感。

二、个体性沉默:个人因素引起的个体沉默

个体沉默相较集体沉默而言范围更加狭窄,指以研究生个人为单位在课堂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发言等要求保持长时间的停顿或不做出明显的、可被教师感知到的回应的现象,其中包括了研究生个体面部、眼神、肢体的表现。个体沉默不局限于研究生公共课堂,在专业课研讨过程中也很常见,含有个人主观色彩。

三、积极性沉默:未外显的消化思考酝酿等

以课堂沉默对研究生影响的正负向为划分依据,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两类。积极沉默也可以称为思考型沉默或参与型沉默,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处于沉思、体验等状态中且主动保持不言语的态度及行为,包括了情感、认知的投入。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在学生对其疑问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虽然外在并未言说,内心却是在不断地进行思考与主动建构的过程,其实质是自我对话与意义的生成[1]。在积极沉默中学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主动参与课堂,对知识的学习也并非决定于外在客观的刺激,而是取决于研究生自身对课堂的感知而后主观的自愿性选择。因此,研究生课堂上的积极沉默是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方式。

四、消极性沉默:注意力涣散或无视性沉默

消极沉默则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处于游离、发呆、无视等状态,思考与课堂无关内容从而保持不说话、不反应的态度及行为。消极沉默带有一定的抗拒性心理,表现为由于多种干扰因素造成的课堂教学活动非正常的“无语”中断,研究生感知到自己被置身于课堂之外,不完全接收甚至拒绝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分析过程[2]。以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在大班化混合专业的教学课堂上不同专业学生擅长的学习领域不同,教师对量化研究某一专题知识进行讲解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及有过量化研究经验的研究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时会更加顺利,而零基础研究生接受新知识领域的速度会明显缓慢。部分同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听不懂的情况下会选择放弃参与课堂而保持沉默。

五、主动性沉默:有条件但自主选择沉默

根据研究生沉默意愿的侧重,将课堂沉默划分为主动沉默与被动沉默两类。主动沉默是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不受外界刺激干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不说话不回应的态度及行为。主动沉默大多是研究生作为交际主体的自发性行为。主动沉默有积极沉默的意味不完全等同于积极沉默,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例如,在课堂上,研究生在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因思考而不语的现象属于主体的自发行为,可将其界定为主动沉默,也是一种积极沉默[3]。但并非所有的主动沉默都是积极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因选择不理睬、不参与课堂、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保持沉默的态度及行为也是主动沉默的表现。

六、被动性沉默:外在因素导致无条件回应

被动沉默与主动沉默相反,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面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从而导致的不敢说和不愿说的现象,即该沉默并非研究生自主自愿想要发生的,而是被迫无可奈何的。福柯在其话语权力理论中提到,“话语作为一种行为与事件,它至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发生,因此话语具有社会性。”话语的社会性意味着语言不是一种透明的交际工具,它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权力符号,体现国家的权力意志、法律的等级制度意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等政治性和社会性。研究生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授课教师大多数为各专业领域优秀学者,师生之间专业知识的悬殊导致研究生不免会形成不自信的心理,这种因为害怕说错或过于敬畏以至于不敢表达的心态逐渐造成被动沉默。另外,研究生课堂发言或讨论相当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外界的关注与压力往往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课堂发言的绊脚石,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等硬性标准的制约,被动沉默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七、自我性沉默:受自我心理暗示的沉默

依照沉默形成的内外因,研究生课堂沉默可划分为心理型沉默与环境型沉默两类。心理型沉默是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面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时意识、思想、感情表现出的不言语的态度及行为。吕林海、张红霞等(2015)研究者设计了中国学生保守学习沉默量表,该量表探究了学生沉默背后的心理成份,将课堂沉默心理分为自我倾向、习惯倾向和利他倾向[4]。

自我性沉默倾向指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但无法与教师沟通来解决问题,所持有的一种自我责备、懊恼、遗憾或者埋怨他人的心理倾向。研究生课堂上的自我沉默大多体现为“不能说”,也就是因为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保持沉默,但是这其中含有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八、习惯性沉默:受学习习惯强化的沉默

习惯性沉默倾向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习惯于在课后去弄懂。研究生教育是指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即在本科教育基础之上更加专业性、学术性的教育。在本科及基础教育延续的惯习影响之下,部分学生会认为即使课堂上有不懂的问题也不必及时提出或参与讨论与他人交流,等课后也同样能够自学。

九、利他性沉默:让利于教师同学的沉默

利他性沉默倾向着重体现为研究生的顾他感,即学生在课堂上为了不对教师或同学造成影响而采取的规避心理倾向[4]。

十、环境性沉默:过于陌生或熟悉而沉默

环境型沉默指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研究生面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时因所处环境的陌生和不适应或太过熟悉而导致的不出声、不回应的态度及行为。因新环境而产生的沉默现象一般出现在研一新生课堂的1~2次课上。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作为刚入学的新生对校内的环境以及接触到的同学老师都是陌生的,不同课堂因教师风格和教学形式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异,在此情况下研究生会更加倾向于持观望摸索的态度保持课堂沉默。另外,太过熟悉的学习环境或许也会在研究生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视觉疲劳从而导致研究生缺少发言表现的冲动。

总而言之,研究生课堂沉默的类型是丰富多元的,每一种沉默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意味每一种沉默都值得被鼓励,也不意味着每一种沉默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被接纳并且具有它的魅力。


[1]杨洁,王安全.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19):24-26.

[2]邹灿,王海燕.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14):143-145.

[3]刘婉婉.课堂沉默的识别与应对[J].文学教育(下),2019(05):64-65.

[4]徐奕菊. 本科生课堂沉默的成因及其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