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忧与喜

文学的忧与喜

◆张延才

我的青少年时期,头发总是蓬乱,衣服长年破旧,时进五月还常穿棉袄,足见对时节缺乏感觉,对世事也大抵没反应。就那样我却成天捧读借来的小说,不管课余时间、上下学路上,还是饭后睡前,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味道,真正达到痴迷境地,文学在我心里可谓明灯与河流,就是诗和远方,令我想象不竭,渴望不止。

那些年,其实我对文学的向往,正是人们追崇文学的缩影和象征。只要听说有好文章好作品问世,不知多少人为之振奋,都想一睹为快,当读到或自己有发表,心里那温暖和明亮,比艰辛年月吃肉还解馋过瘾,对文学喜爱之情可想而知。刚读过对冯骥才的采访文,此文所述正好与冯作家所说吻合,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达到一波顶峰,后便出现人们逐年递减热情的现实。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经济建设实为误解,务实是人本能也是智慧,当然要先解决自身存活问题,人类惟基本维持生活才有更高追求,才愿付出更多爱来,社会才更和谐美满,文学迎来鼎盛也就有了基础保障。当然,这里所说文学鼎盛,是指全民钟爱文学,依其娱乐成为主要精神支柱之一,而非仍为极少数人的寄寓式或责任感游戏。应可想到,在那时的氛围里,文学已失去社会监督的大部功能,只作为社会向往和精神消费的方式存在。这虽为想象或理论上的可能,但当下趋势还是在微弱明朗化。我的理由其实也简单,科技在大步跨越,完全智能化的社会成为可期,届时近乎所有社会功能性事务,全交由智能人在做,即全部管理执行为人设定的程序操作,少有人为参与社会治理。这必然淡化甚至消失人的复杂、摩擦和事故,社会反而运转有序高效,认为有点类似按需分配的功能特质,接近人们想玩就玩、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隐约心性需求了。那么人的时间将被大量释放而用于另外重要方面即身体和精神,为两者的健康平稳运行而奔忙或将成追求常态,可见文学将被视为身心依托的重要所在。

在我看来,文学阶段性认同度降低,主要受以下原因影响:

首先,社会发生转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样便卸掉不少束缚,加之穷怕了的阴影终于有机会消除,人们像放出久困笼中的鸟一样自由,很快开始挖掘各自潜能,将全身压力转换成动力,在经济大潮中奋力游泳。其次,整体环境变优。由于科技水平连续提升,国家法律、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等总体生态趋优,各人寄托抒发感情方式变多元,如网络交流、远行旅游、创新创造等,从而冲散分解对文学的酷爱渴求。第三,思想观念变化。在全面快速转型的社会里,人们日渐发现,原来个人还可这么活跃,人的能力竟可这样彰显,完全能够利用能量足、渠道广、平台大、机会多等特点,聚合社会众多资源,充分发挥个体和团队巨大优势,暴发出强大热能。于是看出并非过去仕途一条道,可有很多办法改变命途轨迹、改善生存状态,因此已无法不出门向外走、换环境求拓展地步。另外,受西方意识冲击不小,引起很多人趋实避虚,改变了文学在心目中的地位或重要性。不过国家早有警觉,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扭转,结果不仅没有失势,反而将民族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如在多国建立孔子学院等,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落在实处,获得斐然成就的同时,也延续了部分人对文学的执念。

基于环境变化,人们思想变高,胸怀变广,眼界变宽,思维变活,情趣渐丰,情感更浓,不禁付行践履,将所有精力投放到社会大闯荡中去,以探寻更多发展方向和道路,获取更大生命机遇和生存利益。因为整天忙碌于机器设备、生产线和业务往来,很少再有闲暇来想,以至没有任何时间去做文学事情。问题出现且日益严重自然而然,有些人从经济实惠尝到甜头,文学热崇便被慢慢消弭,以前那种向往大体被瓦解,以至产生鄙视文学及文人的扭曲观念,算作被利益所彻底浸染打败。当民众普遍看低文人、满城尽见利欲客时,文学颓势流变理应不可避免。人们价值取向切实在变,人生苦短时间宝贵,工作之余还想寻点别的乐趣,即使休息消遣,方式选择也很多,要说写肯定没情绪,读也只捕猎短章趣闻,于是“豆腐块”文字吃香,快餐式速览广泛存在,对文学由仰慕到冷漠直至歧视。这便是传统长篇巨制不被看好,而短篇微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背景气候。

我对文学的热爱早在虔诚崇仰层面,始终融于骨髓流在血液,早些年却被有钱者看成是无用书呆子,就有人当面开玩笑刺激过我,说你读书写文章,还要写那狗不理长篇有什么用,能像我们一样住上好房子?恐怕这辈子连车子都买不了吧?瞧我多潇洒,吃遍全球,玩遍天下,要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就怎么,再看你那穷酸样真要命。我当场面红耳赤,尴尬万分却无法回击。从对方实用主义角度看,我的境况似乎确实如此,后来却变得非常坦然,想世间利益无穷尽,每人能拥揽全部?生命有限,只能各择其所。不错,人家有我是无,但我有人家也缺,重要在于如何想怎样辨识又怎么感受,这绝非阿Q精神胜利,恰为眼下求之难得的智慧和力量。面对所有的嘲讽、曾经的质疑,以及那些不甘的心潮起伏,若能如此静心思远,瞬间就会灰飞烟灭。作家三毛说:“读书就是为了悦己,何必刻意经营。”摆弄文字何不如此?为不荒腔走板,我须以自爱方式走来路,不能人未老心已衰,剩点精神还成鸡肋。

人类总体前行模式是先物质求生存,再精神为享乐。站到更高层面,我喜欢把社会渐进过程分成求生存、寻发展和共享用三阶段,作为文明进化路线图看待。这里借机说明,我依文章所提一些东西实质并非观点,包括此“三阶段”和曾提的“玩文化”,仅当提供认识机会,实没想作为结论传播。人类过去很多年显然处于求生存期,当下各国各民族虽存差距仍显失衡,但人类基本应处寻发展期,未来若干年必将跨入共同享用高级文明成果期。当然,因世界当前并未真正联合成命运共同体,由中国提供智慧与方案后,世人在认识上才算初步觉悟,形成合力前有国家徘徊观望正常,总有产生共识亲密拥抱那天。

我国现在明显正向共享用阶段过渡,这也符合“玩文化”现象演进规律。人类待到彻底不再为生存所累,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就将突显玩的本体需求,各人广泛兴趣将得到爆发性发挥和展示,利用各种渠道、平台、方式和机会,作出生命行走的超脱选择,参与共同玩乐享受生活过程,充分融入体验玩的无限乐趣,这是可喜变化也是无力阻挡的必然趋势。

英国广播公司做过一项职业调查,在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遍布状况下,还有哪些职业将不可替代?统计结果为演员、艺人、写手、翻译、理发师被取代几率在三到四成之间,程序员、记者、保姆、艺术家、律师、法官、建筑师、公关则非常小,最难取代的是心理医生、教师和酒店管理者。即工作符合社交、协商、人情练达的艺术,以及同情心、对他人真心实意扶助与关切,还有创意和审美这三类技能要求,那么被机器人代替可能性极小。已故物理学家霍金曾表示,未来千至万年内技术灾难将给人类带来威胁,但并不会造成人类灭绝。若按我推想,无论科学进步如何迅速,人们都不用为存活犯愁,人类不必阻止机器人研发,仍需继续研究生产,重点是要它们为人类所用而不相害,因此到一定时候很显然人类在“无所事事”时光里,尽可进行玩乐比拼,构思玩的方法本身都将成为重要乐趣,反正人类乐翻天、比幸福方式不会少。

有三个层面需厘清,一是思想。这里指向认识层面的境界大小,比方有人担心科技发展将毁灭人类自身就是格局小的表现,又如看不到现下文学情状为何物以及不久将来的暴涨态势,为现状而悲观失望就属眼界打不开的茶壶风暴征象。按以上“三阶段”和“玩文化”提法,文学现状可认为是光明到来前的黎明空间,有眼力看到前方灯塔,有心情等待未来美好,当下时日必能沉浸在“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慌不忙悠闲心境中;二是思维。这也是方法问题。思维无法打开,办法自然不会多。看问题很浅,对待工作、生活、未来全然近视,身处美好时代却无细腻感知温暖心怀,有点浪费人的智商、情商和崇高等的滋润。我们需要改变,站高望远,主动迈步,走得跟上节奏,活要如实感受,做真切的自我和社会人;三是行动。有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有没有效果或者活着是否有意义,就看能否行动起来,果真付诸现实就将消除烦恼转忧为喜,该研究的研究,该创造的创造,该享用的享用,所有都围绕着玩乐展开,多么美好的社会图景。

针对现下文学景况应予提醒:第一,历史延伸问题。正是由于社会转型加快,很多人决定从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全民文学愿望被冲淡,暂时仍未大势回归重新聚拢;第二,大区间现象。依据“三阶段”判断,文学位置眼前仍处寻发展区间内,文学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沉淀时间是唯一办法,虽在有些细节上可辅以手段,总的来说还是采取静待为妥,不能像其他环节那样弯道超车;第三,需要足够信心面对现况。知悉前两点很重要,必须看到中国文学的将来,前途并不渺茫,希望就在前方,等待可以等待,努力仍需坚持。

即现实依然存在几类人,一类是投进经济怀抱者,当前仍无更多空闲顾及隐约文学心念,不过逐步将恢复如初那般显性化,且因谋富经历丰硕,认识层级等将会更高;一类是文学写作者,现下是成功人士凭经验、普通写者多迷茫,所发极少有紧扣现实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那类作品,主题且不够像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那样宏大,要么渺渺涉猎,要么环顾左右,要么沉浸历史自恋或万苦不拔,要么索性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似乎活在真空,也许麻木得并不感恩任何,总之值得思索探析;一类是全无文学情结的多数人,当生活质量和层次提高到一定程度,也会有借住文字写自传的愿望冲动,或通过舞文弄墨表达挥洒人生情趣,甚或记录下从不敢大胆说出的感怀心念信念。人们现已热衷周游列国,往后世民旅途见闻和交往故事等游记亦必可观。以上三者皆由文明基因特性决定,将九九归一于对文学的认同与作为,相信会迎来人类文学愿望大爆发、文学愿景大描绘热潮,文学最繁华恢弘情景或许不用等很久。

但依照有些说法,似乎不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加力改变文学航行速度、把舵文学前进方向,只能眼看其长期“沉闷”或慢速演化下去。这种看法显然偏颇,所言本意为不得以“大跃进”式强行加速和转向,而应尽量顺其自然纪实属于人类各区域各阶段的文学轨迹,对主动与被动、佐料加多少、力量添多大,火候都得掌握适当。国家把控着总航向,至于速度也很难强制推动,否则就会脱离轨道变形变味。牵涉到管理者和写作者双方问题,要认清相关人自身责任问题,双方都扯皮推诿不愿担当,文学问题将变得愈加严重,都负责就无根本问题,仅需考虑如何推进即可,包含制定执行目标和方法,祛除浊气有序改善文风,为写作解决思想、语境、热情等动力问题。

为渐进适应文学新动向,写作者应将以下两种素养逐日集于一身:

一是“三性”。即理性、感性和神性。

理性:想想,写作者写哪篇不是理性在先,不是理性之光在闪耀?他们的理性深沉而浑厚,幽远且深邃,没有牢牢理性根基,作品就不能稳固,如松软之泥扶不上墙。他们没有理性就看不见人类社会整体,就看不出国家底蕴、民族优势,以及历史与现实原貌,还有未来的坚定走向。感性:写作者自古坚守善良、向往美好、追求文明,将浓烈情感遍撒文字间。他们没有感性,就将难以承受世态压力,抒发不出不管苦难还是和谐社会的内质,就描画不出真实与想象的绚丽景致。感性是最柔软的温暖,是情愫和底色,同样是强大支撑力量。神性:不指宗教或迷信里的神,可为精神的神,大而化之小也可感的神,是中心思想或主题思绪,也是认知、眼光、思维、境界等因子,还可看作人类行走的旷远宏阔,像追寻人类存在理由和终极目的地,比较现实的为人善良正直、渴望美好生活等。写作者不依其统领贯穿,作品格局很难做大,格调也不会高雅,自难令读者看见春风化雨后的蓬勃生长景观,难以领略奋进成长与享受生命的激烈感受。他们有了这样既沉静又澎湃于胸的奇妙感思,写时才会处处喷涌,才能着眼于细碎浪花,才能水过千遭归大海,才能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写作时娴熟驾驭才是真实的马良之笔,每一笔成就一个传奇,真实拥有超强无比的穿透力。

二是“三想”。即感想、思想和理想。

感想:即指情感、情怀与感慨,是文字间的细枝末节,是水泥砂浆,生命之毛发皮肉血液。只有拥有丰富感想,才有源源不断的深情表述。写作者没有深远思虑,又不深入体验生活,将不可能产生共鸣情感,为人民为大局为长远感悟深远感受深厚。思想:这是粘牢全身的筋骨,使肌体强壮并威力无穷。这样的火花强势汇聚,形成强大冲天火光,必然闪耀世界、照彻人类。思想无处不在,活跃度决不可小觑,就像一旦迫停就将难受的喘息。理想:这是动力源、承重墙,也是目标高塔,是美丽幸福彼岸。桃花源、天上街市、大同社会都是写作者的心动家园,是久远的梦幻图腾。不管谁承认与否,她都是生命有机体,只是隐隐存在于写作者心底,散落潜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心与心碰撞、精神互融共通才可感应捕足得到。

写作者又总把文字当骏马和书童,始终陪伴着一路走向超远境界。他们感想绵醇、思想高远、理想磅磗,倚重文字将国家、民族、社会、历史、世界、宇宙等融进意识洪流,形成巨涛滚滚向前不停息。他们坚持耕耘情感、思想和精神土地,将人类灵魂推向高空,为人类构想创建辉煌殿堂,其行为与执着十分感人又温暖光明,这样的意念总是熠熠生辉,永远为人类所推崇并挥鞭追逐。写作者若能用理性理想铺路,借感性思想搭桥,依神性感想点缀,作品内涵必将魅力无限,读来满口生香,并令满眼亮堂,所有都揉碎分布,像粒粒种子埋进土壤,最终破土出芽成就大片风景。

作品情感、启迪、价值都是写作者思辨向度和沉淀精髓,力可穿透纸背。“三性”“三想”多被写作者形象化意象化,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成为黄河长江的咆哮。但不管雨纷纷欲断魂,还是阳光散满地、骏马驰天际,如今就需触碰内心最暖最软,形成大气魄高境界的天穹。

传统文学依旧追求包括思想性在内的文学美感,网络文学品质品味较以前也有提升,不要为现下文学现象忧心,事实上背景、条件都很优越,关键要俯身观眼下、抬头看长天并且积极践履,充分利用现成资源或创新创建平台,将闪光思想、至尚精神和丰厚情感等高能内涵借助文字向世界推送。即将涌入文学大时代最为广泛的纪实述怀大军,也不用担心未来要如何分享文字,现在如博客、微博、论坛、公号微刊、QQ空间、手持终端等就非常多,它们的兴起初衷虽非只为文学阵地,但文学早就占据一席,日后还会有更多展示个性、展演文学的舞台出现。

文学兴盛根源在一个“爱”字,有爱才会关注、投入、发现、研究、抒发、传播,这是连串的因果行为。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我们看准人类终级形态,依定力用魄力付以艰巨努力,所以中国的预言是神话也必将成为现实,希望写作者要胸纳宇宙、眼界高阔,要只栽花不种刺,不搞“拳击赛”只搞“接力赛”,尽情展现愿众木成林不要一枝独秀的鸿鹄志。

作者简介:张延才,生长于淮阴,现居句容。自小热爱文学,至今写有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一部,有百余篇(首)诗歌、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发表,获奖数次。坚持日写作一首以上诗词,并对各首附以千字闲谭。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