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中的行气导引术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十分盛行,主要是追求长生久视,肉身成仙,方士们或倡导吐纳导引,或鼓吹炼丹制药,或从事巫术等。
东汉末产生的道教,是以主张长生不死为最高要求,而“养生”则往往是长生不死的一种手段。在早期道教看来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是由“气”构成的,所以早期道教对所谓“服气”、“行气”、“辟谷”颇为提倡,把行气、导引、辟谷作为修炼身体的方法。
王充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论衡·命义》),“气积而为人”(《论衡·道虚》)。即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气”形成的。
与道家行气导引相关的汉画像包括仙人跽龟、龙虎相吸、双头龙虹、舞蹈、杂技及阴阳合气图等。

在古人的心目中,龟有灵气,辟邪恶,是长寿不死的象征。孔子曾言“神龟知吉凶”。夏商周时期,每遇国家大事皆参以卜筮,断以蓍龟。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里提到自己“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互螫。”又云:“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寿蓍,下有神龟。”是言伏灵——即千岁松根,食之不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对于个人而言,“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岁”,龟,又成了财富和名利的象征。曹操就将《龟虽寿》当作自己乐府名篇的主题。

龟者天下之宝也,生于深渊,长于黄土,寿蔽天地的主要法宝是其善于“行气导引”。《史记·龟策列传》记载说,“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因而江南“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葛洪对此亦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并在古代辟谷、服气的基础上演化成一种新的气功功法——龟息法。他援引颖川陈仲弓《异闻记》里的故事,言战乱时一人将自己的幼女弃于古冢里,女在冢内效法大龟“伸颈引气”,三年竟不死(《抱扑子·对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江南民间流传“龟息法”致长寿的信息,能够为大众熟知的信息在民间由来已久,可以说古代先民在原始宗教状态下取得的气功效应应认识在神龟和谐相处的观察和体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正确的“吐纳导引”之术能够带来长寿久视的观念首先从我国南方兴起,然后传播开来。《庄子》里对姑射山神人吸风饮露美妙快活的生活方式的描绘,给这一修炼法术涂上了神秘的色彩,自先秦至两汉,无数人乐此不疲。
气,是天地万物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葛洪在《抱扑子·至理》篇中更是强调“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存者也。”
气的存在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道家内丹术就将对“气”的修炼当作重点来进行,特意讲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配合,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亦是内丹修炼的丹母,称为“元气”,又称“祖气”、“道气”,修炼的结果就是使后天之气(即呼吸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去粗浊留精纯,从而产生还丹长寿延年。老子的道教“道法自然”,源于自然而从自然之中汲取智慧和灵气,《淮南子·坠形训》中说:“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毂饱,亦以气盈。”以气求长生的道家内丹术,实际上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之法。古时民智未开,人性纯朴专一,在原始宗教的气氛下诱发出某些气功效应,这些气功效应加深了先民对气功的认识和重复某些气功动作的关键,并从中探索出一些可以诱发气功功能态的基本功法——这就是最初的吐纳导引(或曰行气之术)。
两汉时期,行气之术在上层统治阶级热衷于服食仙药及希冀神人召见直接升入天国的氛围中慢慢得到了众多信民的认可,受“龟息法”的影响,导引一直作为吐纳之法的辅助功用而存在,无一定之规的导引之法在南阳汉画像图上更是随处可见。汉画墓室被汉人当作天国理想家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导引相关的内容在汉画里有舞蹈、蹴鞠、静坐、站立、杂技等。导引,是服气之法中的炼形术。古人以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有促进气血循环、经络贯通之健身功效。
华佗亦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得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华佗传》)。华佗创立的五禽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导引炼形使身体精力旺盛,浊气得消,心神舒畅,以乐却灾,从而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
阴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在汉画像中表现为双头龙虹、夫妇拥抱接吻、龙虎舌尖相吸引、双鹤相吻等形象。龙虎相吻图被放在了墓门上方的显著位置,突出了阴阳合气的主题思想。房中术在我国起源甚早,是有关性的养生术,道生万物,万物归一,阴阳交合是其生生不息的关键和动力。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里举出了大量的事实和比喻来证明只有阴阳融合,刚柔相结,才能成丹。葛洪亦云:“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这病。故幽闭怒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恣意,又损年命。愉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汉墓进行科学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引养生方面的著作和彩图。如《养生方》、《导引图》等。这些珍品的发现对了解汉初及汉以前导引养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导引图》是一幅绘有各种运动姿态的帛画。这幅帛画复原后,长约100厘米,宽约50厘米。上面绘有44人,分列成4排,每排11人。人像高9-12厘米。从形态和服饰看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长袍,有的穿短裙短裤,还有裸背的。帛画图前没有总名,图像侧旁大都题字,考古学家从其运动姿态和所标文字的内容推定,确认为古代的《导引图》。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件健身图谱,它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术”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图中除个别人像手持器物外,没有别的背景。图上标示的文字,部分已经残缺,现在尚存有三十一处,从能够辩认的文字和图形来看,大致可以把动作分为三类:
一类是描述人体运动姿态的。有伸屈、屈膝、体侧、腹背、转体、跳跃,以及似舞蹈的肢体运动,还有吐纳(即呼吸)动作。其中包括站桩等静功的自然呼吸和伴随动作的动力呼吸。如“仰呼”,绘着一个男子,直立,挺胸,两臂举向后上方,作仰天长啸的姿态;又有使用棍棒、沙袋、盘碟和球类等辅助器具的运动。如图中“以丈(杖)通阴阳”,画的是一个穿裙的妇女,两手执长棍,弯腰下俯,棍垂身触地,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竭力展开,使上体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用以“调和阴阳”。
第二类是说明这类运动是摹仿动物的动态。如“鹞背”、“囗狼”、“龙登”、“信”(通“伸”,应即鸟伸)、“沐猴灌”(弥猴喧哗)、“熊经”、“鹤口”等。“熊经鸟伸”是先秦以来最常用的导引动作,但从未见过形象的说明。现在帛画中的图形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熊经”画着一个男子,穿长袍,摹仿着笨拙的熊攀援树木。“鸟伸”画着一个男子,赤背穿短裤,向前弯腰,两手支地,两腿紧靠,头向前伸,两眼直视正前方,就象鸟儿在舒展身体,呼吸空气。这些图形,姿态生动,形象逼真,较浓厚地保留着模仿动物的单纯动作,显出简朴的特点,与后世所记载的“五禽戏”有很大差异。这说明,导引术式的发展与不同时期人们对导引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第三类数量很多,也很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
“引”就是用导引术来治疗疾病,古人把“导引”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可以说是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医疗方法。《导引图》上则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着意于通过运动来治疗疾病

(0)

相关推荐